看完贾静雯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的几点思考

秋雨滴答,夜深了,宝宝睡了,现在是自己的时间。

今天看完了贾静雯的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共十集,短小精悍,每一集都有标题,寥寥几个字就概括了接下来一集的主题,给人一种,你还没看呢就知道大致结局的感觉。很有吸引力,因为你真的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人物角色之间会有怎样的碰撞。

看完贾静雯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的几点思考

剧中主要讲了一个少年李晓明在电影院枪杀数人的惨剧。受害者家庭遭受的痛苦和挣扎,为了维护犯罪者人权的律师王赦吃力不讨好的东奔西走,罪犯家属遭受的无辜牵连,酸臭网名疯狂的斥责和谩骂,只关注收视率的记者的步步紧逼和推波助澜。一切都让人很绝望,很无奈,想发问,到底错的是谁?

贾静雯饰演的宋乔安是一位精明干练的新闻编辑部的主管,她的儿子天彦在“李晓明枪杀案”中成为了不幸的受害者,为了掩饰自己的伤痛,每天都要通过酒精来麻痹自己,不敢面对儿子死去的现实。有一句说的很对,如果拥有了面对伤痛和恐惧的勇气,便有了战胜它们的可能。很幸运,宋乔安有一位依然爱他的丈夫,帮助她直面儿子天彦的离去,走出阴霾,重新来过,放过了自己,也放过了他人。

看完贾静雯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的几点思考

罪犯家属,李晓明的父母,为了活下去,给妹妹办了新的身份证,让妹妹跟别人说自己的父母车祸身亡,自己是孤身一人。

看完贾静雯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的几点思考

故事不长,不想赘述,我想说的是,被害者没有错,罪犯家属也没有错,我也很想问一下看明白的各位,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的发生。是家庭教育吗?李晓明父母说晓明小时候很乖的,是个好孩子;是记者的错吗?报道应该尊重被报道人的意愿,部分记者为了抢新闻的确做得不对;是网名的谩骂吗?不明真相的人随波逐流,加入了唾液大军的队伍,对着无辜的人发泄自己的道德至高感。

所以剧名叫《我们与恶的距离》,也许,我们每一个看似无辜的人都是这个悲剧的参与者。

另外一个故事同步进行,一位开饮品店的姐姐,一个优秀的导演后来得了精神分裂症的弟弟,弟弟为什么会得精神分裂症,基因遗传可能有,还有很多诱因,本来就很优秀的导演,得过奖的年轻导演,因为他人的三言两语和不理解,因为亲生母亲离婚不愿带着自己怕影响她寻找幸福,因为喜欢的女孩抑郁症自杀,因为急于想证明自己、证明他人说的是错的,所以偏激的生活着,脑子里出现了许多声音,甚至画面,最后控制不了自己被送进精神病院。我想说的是,姐姐真的好辛苦,同样是被亲生母亲抛弃,同样是需要自己养活自己,同样是不被男友家庭认可,却懂得不要在乎他人的看法,知道自己如何看待自己才最重要。

看完贾静雯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的几点思考

剧中有许多感动我的情节,比如最后思聪犯病去找宋乔平,昨天还在跟她吵架的丈夫林一俊反应过来疯狂跑向妻子所在的后栋,能感觉到他本跑不了那么快,可是心里的担心让他快速的到达,担心和紧张表露无遗。比如思聪在宋乔平的开导下,终于放松下来,最后温柔的抚摸着他的头发,抱着他的头靠在自己的胸口,我很感动,一位医学工作者,对于病患的关怀已超越了男女之分,只要此刻能给到你安慰,我会一直陪伴你,倾听你。

看完贾静雯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的几点思考

我很喜欢剧中的律师王赦,他为人正直,为犯罪者做辩护,希望能按照正常法律程序维护他们基本的人权,希望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希望能够找出蛛丝马迹去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这是他的理想,为了理想,被人泼粪,被人诟骂,他都可以一笑了之,依旧充满热情的去做这些事情,很认真的不带偏见的做着律师该做的事情,甚至得罪各种专家也面无惧色,非常真诚,非常温柔的一位律师。

看完贾静雯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的几点思考

同时,他也是一位温柔的丈夫,温柔的爸爸,虽然妻子对自己的工作不理解,也不会很生气,直到妻子间接的因为担心他的工作导致二胎早产、儿子去世,他变了,他去做岳父岳母喜欢的法律事务,去做妻子喜欢的事,变成了一个假面人,还是会笑,会哄人,可是心却空了,好像死去了一样。好在妻子的温柔开导和坦诚相告重新唤醒了他的理想,他的眼睛里重新又有了光芒,每天都活得很有意义。

所以呢!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是一件多么棒的事情啊!如果能坚持做,那么就会变得很幸福,加上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幸运的吗?

还是那句话,我们都活得像自己,遵纪守法,拥有理想和目标,多好啊!

别人说什么真的不是很重要。

看完贾静雯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的几点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