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刘台是怎样的一个官员?

笑看人生222222222222


隆庆六年,明穆宗驾崩,年仅九岁的朱翊钧即位,是为明神宗,年号万历。但他已经是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了,此时国家吏治败坏、内阁倾轧、国库空虚,实在是到了帝国危机的边缘。此时,万历重用张居正进行改革,实行考成法、一条鞭法等制度,使国家逐渐出现了中兴之势。但就在改革刚刚初见成效的时候,一支冷箭从背后射向了张居正,导致朝野震动,对当时的改革也造成了很大影响,而射出这支冷箭的人正是辽东巡按刘台。那么刘台是何许人也呢?

刘台其人

刘台生于何年不详,但他是在隆庆五年中的进士,那一年的主考官恰好是张居正,所以说刘台实际上是张居正的学生。在古代,师生关系还是很重要的,也是官场上很看重的一层关系,学生往往以老师为考上,老师也多以学生为臂助。但是,张居正的学生很多,但刘台有点特殊,为啥呢?因为刘台中了进士后,安排的官职是江陵县县令,这地方恰好是张居正的老家。张居正虽然在京城为官,但他的父亲张文明却在老家居住。所以,刘台和张居正就这么搭上了线,刘台可以奉迎,张居正也认为刘台是个可造之材,所以刘台官路顺畅,很快就从九品升到了七品,做了辽东巡按。

问题恰恰就出在了刘台任辽东巡按任上。万历二年的时候,辽东名将李成梁与蒙古人打了一个大胜仗,史称辽东大捷,刘台就赶紧上书奏报战功。本来这是一件好事吧,可到了张居正那里坏了。坏在哪里呢?原来,刘台的职务是辽东巡按,而不是巡抚,按照规定,巡抚才可以过问军事,而巡按只能监察地方行政官员,是没有权力过问军事的,所以说白了,刘台这道奏章就有点越权了。于是,张居正上书小皇帝万历,要求皇帝对刘台进行了眼里斥责,这让刘台心里很不舒服,也很没有面子。

到了万历四年,刘台突然上书弹劾张居正,历数张居正六大罪状,要求处理张居正。具体弹劾的内容就不说了,主要是攻击张居正的改革新政,顺便攻击了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收受贿赂的事情。为此,张居正向万历上书请求辞职,并且伏地痛哭不起。万历只好走下御座拉他,再三劝慰,张居正答应回到岗位上,但却不干活。后来,万历的母亲李太后出面,当着张居正的面训斥了万历皇帝,说“你看张先生为国家操心,却蒙受了不白之冤,你身为皇帝却不能让替张先生撑腰,这才让先生寒心了啊。”话说到这个地步,张居正才重新回到内阁执掌政事。最后刘台被削去官职,降为平民。

到此为止,刘台弹劾张居正一案告一段落。

接下来,我们有几个问题要搞明白,第一,刘台越权上书,张居正为何处理的如此严厉?第二,刘台为何上书弹劾自己的老师张居正?第三,面对一个七品小官的弹劾,张居正为何反应如此激烈?

第一,刘台越权上书,张居正为何处理的如此严厉?

其实,刘台作为辽东巡按上书奏报辽东大捷,虽然的确是有一点越权的意思,但并不严重,如果放在别人身上,可能也就警告一下算了,甚至一笑了之也不无可能。但刘台的身份和上书的时机实在太差,所以张居正才会对此大做文章。

刘台是张居正的学生,自然就算是张居正一边的人。当时前任内阁首辅高拱刚刚下台,时任辽东巡抚的张学颜恰好是高拱的得意门生,这样一来事情就变味了。不管他们愿不愿意,辽东巡抚张学颜和辽东巡按刘台实际上已经成了两个势力的代言人,所以这俩人彼此是有矛盾的,此时刘台越权上书,就不仅仅是让张学颜不高兴了,而是让朝中所有高拱的遗留势力不高兴。如果张居正对此听之任之,则会被解读为纵容自己的势力欺压高拱的势力,就成了党派之争,这是张居正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张居正上书皇帝,要求万历严厉斥责刘台,就是要表明自己的态度,把这件事的影响压缩在刘台和张学颜之间,避免事态扩大化。同时,张居正可能也有借机整顿官场秩序的意思在里面,你看我自己的学生越权我都要斥责,其他人就不大敢再干越权的事情了吧?

可是显然刘台并没有理解到这一层,他对张居正的做法有很大意见。

第二,刘台为何上书弹劾自己的老师?

作为学生,上书弹劾自己的老师是一件很大的事,明朝开国二百多年来还从未出现过,那么刘台是脑子突然抽风了吗?并不是,刘台这么做有三个心态上的原因。

一是委屈。本来自己上书奏报辽东大捷,是给老师争脸的,可是结果不仅没遭到表扬不说,还被皇帝劈头盖脸的训斥了一顿,太丢人了。从历史记录来看,刘台并不是一个心胸广阔的人,因此此事,刘台对张居正实际上已经心怀怨恨。

二是害怕。本以为自己是张居正的心腹亲信,却因为一点小事被训斥,事后张居正也没给他个解释。所以,刘台心底里认为,张居正这么做其实是一个信号,代表着老师不再信任他了。此时,又出了一件事,就是当时的御史傅应祯上疏皇帝弹劾张居正,说他的改革搞的名不聊生,官员人人自危等等,张居正反过来要求皇帝彻查以傅应祯为首的反改革的小团体。也是巧了,刘台和傅应祯正是一对好基友,所以当刘台听到这个消息后,以为张居正肯定也会将自己打成傅应祯一派,于是乎就先下手为强,上书弹劾张居正。

三是心存侥幸。官场难混,古今一理。刘台为人如何先不说,但此人的确很有才干,历任数职,工作都干得十分出色,否则也不会升到辽东巡按的职位。但是,在官场上要想平步青云,仅靠才干是不行的。像刘台这种一没有背景,二没有靠山,要想在明朝官场中混的好其实还是挺难的,老老实实当官可能要经过好多年才能够得到提拔,也可能一辈子都是一个小官。不甘心的刘台就会想办法让自己在众官之中脱颖而出,而弹劾张居正就是一步险招。事实上,刘台的判断也没有错,只是早了六年,没熬到张居正倒台的时候。虽然死后被平反,但人已经死了,有啥用呢?

第三,面对一个七品小官的弹劾,张居正为何反应如此激烈?

张居正大刀阔斧的搞改革,免不了得罪很多人,每天上书弹劾他的人不计其数,估计张居正已经司空见惯了,要是一被人弹劾就痛哭流涕,请求辞官,那万历和李太后也早就失去耐心了。可为什么刘台一弹劾,张居正就要辞官,而且态度异常坚决,闹到太后那里才作罢呢?

一是因为学生弹劾老师。

我们前面说了,刘台是张居正的学生,而学生弹劾老师是明朝二百多年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所以刘台弹劾张居正的奏章一上,顿时朝野震动,满朝文武都等着看张居正的笑话。这对张居正的压力是很大的,正如刘台在奏章里写的那样,

在朝臣工,莫不愤叹,而无敢为陛下明言者,积威之劫也。臣举进士,居正为总裁。臣任部曹,居正荐改御史。臣受居正恩亦厚矣,而今敢讼言攻之者,君臣谊重,则私恩有不得而顾也。愿陛下察臣愚悃,抑损相权,毋俾偾事误国,臣死且不朽。

你看,连你的学生都弹劾你,可见你的改革乃是“苛政”,你有多么不受人待见。在这种情况下,张居正必须做出表态,不得不到万历面前伏地痛哭,请求辞职。

二是因为担心自己位高权重受到猜忌。此时的张居正是内阁首辅,又是唯一活着的先帝托孤大臣,由于改革的需要,朝中权政他一个人全部把持。虽然从史实来看,他对老朱家还是很忠心的,既不弄权,也没弄钱,但皇帝和太后的心思他摸不透啊,谁知道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高拱?所以,张居正借此机会试探一下皇帝的内心,看对自己是不是还信任有加。仅仅是皇帝信任还不行,因为皇帝年幼,亲政的实际上是李太后,所以必须要李太后给个态度,张居正才能放心。所以,这事也就越闹越大,直到李太后发声为他撑腰,张居正才就此作罢。

在《明史﹒刘台传》中,描述的刘台是一个忠臣,张居正是一个奸臣,但别忘了,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因为张居正后来被定为大奸臣,所以刘台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大忠臣。但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历史,应该对这件事情有一个可观的分析。

顺便说一个有意思的巧合,刘台后来多次被贬,在广西浔州饮酒后暴毙,同一天张居正去世。


林长风


以下都是本人的一家之言如有不周全的方面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在我看来刘台案就是一部小人物的创业史,只不过最后以失败告终,其原因是手段太卑劣了些。

下面先介绍以下主要人物。男一号:刘台。男二号:张居正。大家肯定会说:你是不是写反了?下面听我慢慢说来。

刘台,字子畏,湖广兴国州(今黄石市阳新县)人,出生于四川巴县,隆庆五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万历初年,任辽东巡按御史(一个只有七品的官,但是是个御史这在明代可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官职,因为升迁速度快而且正好还是在辽东)。

从刘台的履历来看呢,他是隆庆五年的进士,那一年的主考官就是张居正,因而对于刘台来说张居正就是他的老师。在这里要先说一下这个“门生故吏”是啥意思。意思是:指学生和老部下。这个对明代的官场影响意义深远。这个词出自于《后汉书·袁绍传》:“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 故吏指的是过去的吏属。所以在那个年代对于出自哪个师门来自谁的门下,这个对自已以后的升迁真的很重要。而且古人还讲: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啊!所以,张居正这个老师在刘台这个学生心里的分量可不是一般的重啊!

在面对自己老师张居正在朝廷地位的一步步上升,刘台也是想尽办法去巴结张居正,当然他不会主动去迎合张居正,而是从张居正的家人入手,张居正的老家在湖北江陵,当时刘台正好江陵做官,于是想尽办法去和张居正的父亲走关系,去讨好张居正的父亲,这样一来二去张父自然就会替刘台说好话,每次和张居正写信都会说几句赞扬刘台的话,于是就引起了张居正的注意。张居正看到刘台这么能干,在加上本来也是自己的学生,自然就提拔他到京城为官,随后又提拔他为监察御史,巡按辽东,张居正是想让刘台去辽东历练历练,为以后的升迁做好准备打下基础。也正是这个辽东巡按御史,差点在万历中兴初期就断送了为明朝续命的张居正改革。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刘台一开始去巴结张居正自然是希望能够得到张居正的重视,让自己在仕途上有一个好的前程,这是通过耍点小聪明和投机取巧的方式来得到张居正的信任和赏识。此时的他应该来说目的是达到了,得到张居正的重用,自己的官职也升上去了。

然而,政治永远不是看似是非曲直、黑白分明的。刘台去辽东当巡按御史和他搭班子的是辽东巡抚张学颜,这个人是高拱的门生。(这就是有门生故吏就会慢慢形成朋党,以至于明朝后期的东林党人就是这样慢慢开始的。)当时的人都知道张居正是联合了冯保赶走了高拱才当了首辅的位置,因而都风言高拱和张居正的不合。在刘台看来,张居正派他去当辽东巡按并不是要历练历练这么简单的,更深层次的意思就是要把张学颜这个高拱的门生给拉下去。正因为如此,刘台去了辽东就经常和辽东巡抚张学颜搞摩擦,弄到最后就搞出了刘台越权上报的事情,遭到张居正的斥责。

面对张居正的斥责,刘台内心是焦虑的,他认为张居正斥责的目的就是为了拉拢张学颜,从而丢弃他这颗卒子。再加上傅应祯的事件发生,让刘台更加认为自己已经被张居正所抛弃,张居正随时都有可能向自己下手。因此,刘台想着应该先下手为强,争取主动权,在政治上成为反张势力的一员。因而这个弹劾的奏章就是自己向反张势力靠拢的投名状。

万历四年正月,一封奏疏从辽东递到了年幼的万历皇帝面前,这是辽东巡按刘台的折子,折子的内容就是弹劾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弹劾的奏章列举了张居正的六大罪状:

一、张居正“欺世盗名”,弹劾张居正打着祖宗成法的口号,干的却是违背祖宗成法的事情。

二、张居正改变了监察系统的作用,张居正用考成法,偷梁换柱,六部向六科负责,六科向内阁负责,这样监察系统独立性就不存在。

三、张居正结党营私,干部任用都是由一定的程序,张居正任人唯亲,不遵守干部任用程序。

四、张居正擅权自用,以内阁驾驭行政和监察系统,自己以宰相自居。

五、张居正苛政猛于虎,为了赋税,向各地官员下死命令收缴赋税,百姓民不聊生。

六、张居正生活腐化,贪污腐败。自从张居正当了首辅后,张家是富贾荆楚。

这封奏章在当时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当时的朝局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不仅仅是因为一个地区的巡按弹劾了当朝的首辅,更深一层次的是张居正是刘台的“老师”,也就是刘台考进士时的主考官,这可是大明朝以来第一起学生告老师的罪状。这逼得张居正提交辞职报告,辞去首辅的职务。

更加严重的是,门生反水弹劾座师这种事在整个明代历史中都是相当罕见的,所以说刘台此举是想通过自己来制造出蝴蝶效应。张居正的所作所为连他的门生都看不下去了,那些反对张居正改革的势力还不赶紧群起而攻之。如果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皇帝为了证明自己的孝和不庸懦,必然下重手处理张居正。一旦如此,张居正改革也就被葬送了。

对于这些,张居正自然十分清楚,于是在朝堂上他坚决的“因辞政,伏地泣不肯起”,皇帝抚慰半天他都不肯起来,最后没有办法“降御座手掖之,慰留再三”之后,张居正才勉强答应继续担任内阁首辅。

张居正虽然答应继续担任首辅,但却避居家中不肯处理政务。万历皇帝朱翊钧没有办法,只得派人去请,并令锦衣卫将刘台逮入诏狱。这样,张居正才又开始正常办公。

皇帝朱翊钧为了给张居正出气,不仅将刘台廷杖一百,还直接将其削职为民。但是张居正还没有消气,恰巧此时跟刘台不和的辽东巡抚张学颜被提拔为户部尚书,他又告发了刘台还有其它的不法之事,张居正乘机指使门下御史弹劾刘台,刘台被判谪戍广西浔州。刘台的父亲刘震龙和弟弟刘国也收到了牵连。刘台到达戍所后不久,就暴毙而亡。

以上就是刘台案的来龙去脉。谁能想到,一场大捷差点葬送了张居正改革。幸亏当时是张居正改革的初期,大明上下出于挽救统治危机的需要都一致支持张居正,并且刘台违制在先的情况下还要反咬张居正一口的行为也为人不齿,所以才没有对张居正改革造成更多不利的影响。细究刘台上疏弹劾张居正的原因呢有两个:

其一:辽东大捷刘台越权奏捷,被张居正训斥一番。万历三年,蒙古部落纠结几个势力共两万余人侵犯辽东一带,而此时的辽东巡抚张学颜和总兵李成梁指挥明军列阵迎敌,大败蒙古部落军队,取得了辽东大捷。这是张居正改革以来的最大一次大捷。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按惯例捷报由巡抚写奏章报给朝廷,然后朝廷会依军功依次进行嘉奖。然而当时的辽东巡按刘台却先于巡抚写了一道奏捷报到内阁。当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一看对此大为恼火,原因是刘台的身份是辽东巡按,只能管行政系统的事情,没有权力过问军事方面的事情,他写的这封奏捷显然就已经是越权了。假如张居正默认刘台的这一行为,那就是默许了刘台可以干涉辽东军事上的事情,这样就会造成当时辽东巡抚张学颜和刘台之间的矛盾,而张学颜是高拱的门生,这样对外界造成的更深次的影响就是张居正容不下高拱势力。这样对辽东的局面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当张居正看到刘台上疏的奏捷,就把刘台狠狠训斥了一番,让刘台觉得张居正对他有意见。

其二:御史傅应祯对张居正改革大为不满屡次弹劾张居正,引起张居正不满,上疏皇帝要求彻查以傅应祯为首的反改革的小团体。自张居正当上内阁首辅后,他就看到明朝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弊端,因而下决心要进行改革,推行万历新政。然而,一切的改革过程总是曲折和充满各种阻碍势力的。当时的御史傅应祯就对张居正推行的万历新政极为不满,屡次上疏皇帝弹劾张居正,说他的改革搞的名不聊生,官员人人自危等等,时间久了也引起了张居正的不满,他上疏皇帝要求彻查以傅应祯为首的反改革的小团体。而当时的刘台和傅应祯两人私交很好,当刘台听到要彻查的消息后,内心自然想的是张居正肯定也会将自己打成傅应祯一派,到时候罢官免职也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乎就先下手为强,先一封弹劾奏疏上报朝廷,弹劾张居正。

但是,在思索刘台案的细节时,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惑着我:被张居正看好的刘台肯定不是个愚笨之人,他自然能明白张居正派他去辽东当巡按的用意,并且身为御史,刘台肯定也熟知大明的各种规章制度,所以刘台不可能不知道违制奏捷给自己和张居正带来的危害,既然如此刘台为何要犯下“违制奏捷”这种低级错误?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据此做出一个大胆的推测:刘台被反对张居正改革的那些势力给策反了,他们想借助刘台试探朝中中立大臣的态度,一旦这些大臣上疏弹劾张居正,他们就将跟着群起而攻之,这样他们就能废掉张居正改革。如果朝中大臣对此毫无反应,他们就默认张居正处置刘台,平息事态,然后再寻找机会。而他们要打动刘台也不难,张居正倒台后,刘台就是大义灭亲揭露张居正真面目的大英雄,那样刘台的官位就能获得飞速提升。或许,刘台在奏捷的同时就已经准备好了弹劾张居正的这份奏疏呢?那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像刘台这种小人物一没有背景,二没有靠山,要想在明朝官场中混的好其实还是挺难的,老老实实当官可能要经过好多年才能够得到提拔,也可能一辈子都是一个小官。那么不甘心的人就会想办法让自己在众官之中脱颖而出,这也是为什么他一开始要想法设法去巴结张居正的原因,只有通过非正常手段才能够让自己快速得到升迁,才能靠的上有权势的人,官运自然也就顺畅。而一旦感到自己在官场被抛弃了,假如不想办法去改变,那么基本上就一辈子都有可能在贬谪的路上度过。因而,他也认识到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只有尽快加入到反对势力中才能获得更大的政治资本。可惜刘台不走运,自己没有挨到张居正死后翻身的日子,要不然等到张居正死后,按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秋后算账的态势,他也肯定能得到重用。只是他一步错步步错吧!


胖五说


中国古代是一个礼法社会,一般不会发生学生告老师的事情。但是在明朝后期,却发生了这样一件奇闻,学生竟然告起了万历首辅张居正。逼的张居正向皇帝递辞呈,准备辞官回家,要不是皇帝和太后的挽留,张居正的改革大计只能是无疾而终了,他本人也只有“告老还乡”。那么是谁有这么大本事,让堂堂的首辅大人如此这般呢?

说起来,这个人还是张居正的学生——刘台。两个人的关系起初都还不错,主要是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的牵线。要知道张居正在当宰相之前,家里也就基本上是一个小康状态,可是等张居正当了首辅大人之后,张家早已是富贵荆襄。对于张家的富贵,刘台是出了大力气的。他起初是江陵的地方官,张居正虽然是自己的老师,可是远在千里。但是张老师的父亲却近在眼前,于是他将江陵的土里圈了了一大片,然后以白菜价卖给了张文明。这一来二去,张文明在给儿子张居正的信中说了很多刘台的好话。

于是张居正看到刘台的表现还是不错,过了一段时间,就把他提拔到了辽东当巡按御史。此时,作为学生的刘台也十分高兴,原来张老师还是记得我的。对张居正也十分的感激,准备到了辽东大干一番,一定要对得起张老师的提拔。可能是上台被刘台感动了,果然没过多久,辽东大捷。刘台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这是大好事啊,一定要报给张老师,让他好好高兴一下。于是马上写了奏章,准备快马送京城。这是旁边的人说:“大人,是不是斟酌一下,这个奏折好像我们不能上样!”高兴的刘台压根没有把这当回事:“我这是报好消息,不碍事。”

辽东大捷的捷豹传到京城后,臣民和皇帝都很高兴,但是有一个人不高兴。一个刘台最希望高兴的张老师,此刻阴沉着脸向皇帝上奏:“皇上,封疆大吏在外做事,不容掣肘。”皇帝陛下此时只有十三岁,随意张老师的意思就是皇帝的意思,于是准备等待张老师写信夸奖一番的刘台不仅没等来,反而等来了皇帝圣旨的一顿申饬。这让刘台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我这不久好好的报个捷吗?有什么错?张老师竟然如此对待我。等着吧张老师,我一定会做一件石破天惊的事情,证明我自己的。”

这件石破天惊的事情不是踏实肯干,而是上表弹劾张居正。这一下,大明王朝掀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舆论直指刘台和张居正。张居正此时悲愤到了极点。“大明王朝开国两百余年,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丑闻。就连人所共知的大奸臣严嵩,还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丑闻。难道我张居正连严嵩都不如吗?”张居正找到了万历:“皇上,前面是因为报捷的缘故,刘台对臣怀恨在心,故而有今日之故。不过我朝开国两百余年,从未有学生弹劾老师,请允许臣告老还乡。”

万历看到张老师这般,只能亲自下去将他扶起:“先生不必如此,朕一定狠狠的责罚刘台,还请先生留下辅佐我大明江山社稷。”万历有激动的说道:“先生的功过,别人说了都不算,只有朕说了算,不要轻信别人。”张居正还是恳求回家,万历还是不许,如此三番两次,张居正只有出来继续工作。对于刘台,万历是不会客气的,打他一百廷杖,并且永世不得为官。但刘台毕竟是张居正的学生,张居正毕竟是张居正,向万历求了几次情。终于刘台免了这一百挺杖,然后削职为民。

刘台案毕竟是明朝第一例学生弹劾老师的案例,也可以说是张居正改革初期遇到最棘手的一个难题,巡按御史刘台违制奏捷,而张居正出于保护刘台和自己改革的目的就想大事化小,可刘台居然直接上疏弹劾张居正。如果不是张居正背后有皇帝、太后和冯保的支持,他的改革很可能因此次事件而被葬送。

幸亏当时是张居正改革的初期,大明上下出于挽救统治危机的需要都一致支持张居正,并且刘台违制在先的情况下还要反咬张居正一口的行为也为人不齿,所以才没有对张居正改革造成更多不利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