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希望和夢想,是壓垮慾望的最後一根稻草

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 1915-2005)是美國戲劇家,被譽為“美國戲劇的良心”。其代表作《推銷員之死》,使他得到紐約戲劇評論家獎,還為他爭得第一個普利策獎,這部劇無疑幫他走上了戲劇創作的巔峰,自此,米勒就與尤金·奧尼爾和田納西·威廉姆斯並稱為是20世紀美國最優秀的戲劇家。

《推銷員之死》| 錯誤的希望和夢想,是壓垮慾望的最後一根稻草

《推銷員之死》這部劇,由阿瑟·米勒創作於1949年,那是一個“美國夢” 作為美國社會文化中一種特有文化現象的時期,人們對“美國夢”充滿嚮往,這種文化現象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移民,許多移民都是抱著這種理想前往美國的。人們相信,在美國,只要經過個人的努力不懈地奮鬥,只要有勇氣、創意和決心,便能獲得美好生活,而不依賴特定的社會地位和他人的援助。

這部劇不僅反映了一個家庭內部殘酷的鬥爭,而且還反映了一個更大的關於美國民族的價值理念,劇中所體現出的理想與現實、希望與失望、名與利等,無不揭示出美國的社會生活法則,即“失敗者沒有活下去的權利”, 體現出在那個特殊年代,小人物為了生存,為了追逐不可能實現的夢想,拼盡全力,到頭來才發現,錯誤的希望和夢想一代代延續下去才是悲劇的源頭

《推銷員之死》| 錯誤的希望和夢想,是壓垮慾望的最後一根稻草

本文將從作者所處年代背景、書中人物對人生的態度,來剖析底層人們生活之苦,人們因為盲目信奉“美國夢”所付出的代價。這是一部現實主義悲劇,也是社會的一個悲劇。

一、作者所處年代背景:作者的猶太裔家庭背景及其所處的特定歷史年代,為作者對劇中人物的勾勒奠定了基礎。

作者阿瑟·米勒,1915年出生在紐約市一位時裝商人家庭,米勒是猶太人, 他成長的年代正值美國蕭條時期,兩百萬成年人在街頭四處流浪、無所事事。作者親眼目睹了自己的父親由生意興隆到瀕臨破產,全家的生活由富裕至沒落。這一經歷和《推銷員之死》中的主要情節非常相似,這對他後來的戲劇創作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推銷員之死》| 錯誤的希望和夢想,是壓垮慾望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阿瑟·米勒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劇中主角都是底層人物,他們有的是小商人、士兵、農民、女僕、歌星、職員,從社會倫理角度上他們大多是家庭成員、父子關係、夫妻關係、朋友關係、情人關係等。這些小人物不能主宰世界,他們是時代的犧牲品,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中用自己的方式去不斷掙扎,往往陷入痛苦的泥沼。

亦如《推銷員之死》中的主人公威利,他是一個平平凡凡的小人物,是美國的一個十分普通的推銷員,把自己的一生都執著於他所認知的“美國夢”,並不懈地為之付出,卻不知一開始他的方向就是錯的。他把自己的生活建立在夢想之上,把幻想當作現實。所以當他在生活陷入困境時,卻仍然堅持錯誤的希望和夢想,雖然也嘗試認清問題,卻由於對心中夢想的強烈渴望,而使自己被美夢矇蔽。他天真地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一味蠻幹,夢想著有一天,能像他的偶像大衛·辛格曼一樣,在旅館裡撥個電話,就能完成交易,忽視了夢想是否有實現的可能。

《推銷員之死》| 錯誤的希望和夢想,是壓垮慾望的最後一根稻草

作者阿瑟·米勒通過現實主義的手法,將自己的經歷及所見所感描述出來,採取現實與虛擬相結合,向人們展示了社會大眾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生存狀況,揭露了導致主人公悲劇的源頭,這是一種社會寫照,無數的人都在經歷相同或類似的事情。

“我始終抱定宗旨決不虛度此生,可我每次回到這裡,才知道我的所作所為只是虛度此生。 他是我一個好朋友,他在長島剛造了一座好漂亮的住宅。他在裡面只住了兩個月光景就賣掉了,眼下他又在另造一座了。房子一造好他就無法受用。我知道我趕明兒也會跟他一樣。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圖個什麼。有時候我坐在自己的一套公寓裡——孤單單一個人。我就想到自己付的房租。這真荒唐。可話又說回來,這不正是我經常盼望的嗎?自己的公寓房子,一輛汽車,一大幫子女人。可他媽的,我還是寂寞呀。 我周圍的人那麼虛偽,弄得我經常降低自己的理想…… ”

二、通過人物動作及語言行為剖析人物對人生的態度

1、威利

威利是個巡迴推銷員,就像他的名字Lowman所暗示,他屬於社會的低層人物,沒有固定工資,只領佣金。他總是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幻想著自己有一天能成為自己偶像大衛·辛格曼那樣的人,他愛吹牛,愛說大話,要面子又自卑,就這樣陷入了自己一個又一個謊言中,無法自拔。

威利的一生失意,潦倒不堪,年過63歲,又被現任老闆解僱,不顧他立過的汗馬功勞。他曾寄希望於他的兒子,希望他們能出人頭地。和無數父母望子成龍一樣,他傾注了太多心血。但大兒子比夫年過30,連一份正式工作也沒混上,二兒子哈比只會尋花問柳,也是個廢物。最終威利對自己、對兒子、對整個生活不再抱任何希望,出門故意撞車而死。

從一開始對生活充滿希望,充滿幹勁,到最後選擇自殺而亡,為兒子們換取保險金。可以說,威利真正的悲劇在於他為之追求一生的夢想的徹底破滅,並不是因為貧困。威利的人生,可以說是那個年代很多人身上濃縮的影子,在“美國夢”的吸引下,他們渴望著自己有一天,有錢、有地位,還有為之奮鬥的夢想,可是卻沒有認識到自己,有沒有那個能力去實現這樣偉大的“美國夢”。

在威利身上,我們看到了他積極樂觀的一面,也看到了他遇到困難,不敢面對,總是選擇逃避的一面,他是一個底層的普通人,沒辦法去改變自己的命運,每天生活在現實與幻想之間,在所處的大環境下,他所有的說大話也好,謊言也罷,都是為了讓自己努力的生存下去,只是在那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下,終歸太過於渺小,如雨打浮萍,激不起一絲波瀾。

《推銷員之死》| 錯誤的希望和夢想,是壓垮慾望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一向堅持絕不虛度一生,而每次我一回來就懂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虛度一生。

2、琳達

身為威利的妻子,琳達是一位嚴格意義上的賢妻良母,和中國大多數母親形象一樣。她會在丈夫落魄時,不離不棄,也會在丈夫和兒子之間發生矛盾,進行調劑,是對丈夫的心意一定要隨聲附和的妻子,她是丈夫的堅定支持者,更是家庭的核心支柱,她沒有自己的夢想,只是一心依附自己的丈夫。

她深愛著自己的丈夫,不管貧窮與否,她崇拜著他,是一個活在男權下的廣大婦女形象,作為妻子和母親,她把家庭打理的井井有條,對於家庭的付出,不曾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在威利自殺後,她的人生也沒了寄託。

琳達的悲劇在於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丈夫和兒子身上,失去了自我,她可以為家庭默默付出,卻沒有那麼強大的承受能力,丈夫就是她的一切,離開丈夫,她將無處生存,充分反映出男權主義下,女性的卑微及無能為力。

《推銷員之死》| 錯誤的希望和夢想,是壓垮慾望的最後一根稻草

“原諒我吧,親愛的,我哭不出來……你為什麼要這樣呢?我想找原因,我找啊,找啊,可我還是不明白。”

3、比夫

長子比夫在威利的心目中是他曾寄希望的明天,他曾在兒子身上看到未來的憧憬,兒子比夫是他生命中的支柱。他堅持的全部意義就在於堅信兒子比夫的事業必定會成功的信念。從而對比夫過於縱容和錯愛,使得比夫養成了偷竊等惡習,最終在學業和工作中一事無成。

這是很多家庭的現狀,被縱容的孩子不懂得感恩,不思進取,沒有上進心,就算在母親琳達的勸說下,比夫還是無所謂,他深感迷茫,想著堅決不虛度此生,卻總覺得自己再虛度此生。

由於威利已成功將自己可以在城市裡發財致富的思想植入比夫的意識裡,比夫的性格是矛盾的,從事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一無所成,也從而導致威利,在自己親手培養的孩子身上,看不到希望,夢想終歸破滅,選擇了自殺,可以說,

威利的自殺與比夫是有著很大的關係,而比夫的今天,又與父母的縱容和錯愛有關。

在威利死後,比夫彷彿一夜之家長大,他意識到父親威利的那些夢想,是多麼的不著邊際,又是那麼的深入骨髓。

《推銷員之死》| 錯誤的希望和夢想,是壓垮慾望的最後一根稻草

“他錯就錯在他那些夢想。全部,全部都錯了”

4、哈皮

作為威利的次子哈皮,他是公司一個小職員,但他不認真工作,總是想通過歪門邪道來滿足自己的私慾。他自私貪婪,妄圖通過走捷徑一步登天,他懶惰滑頭,愛耍小聰明,哈皮一邊抱怨著這個社會的女性不道德,卻又和女性調情,在父親威利的影響下,哈皮的“美國夢”只有物質財富。

最終,哈皮選擇了留在城市裡,他要實現父親未實現的夢想,走父親未走完的路,他堅信著父親的夢想,他要打完這場仗。

“比夫,和女孩子談話你得留神,和女孩子講話,別許願,千萬別許願,為什麼?我告訴你,因為女孩子,你跟她說什麼她都信。”

《推銷員之死》| 錯誤的希望和夢想,是壓垮慾望的最後一根稻草

透過劇中威利一家子的人物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那個特定的歷史年代,每個人都在瘋狂地追逐著“美國夢”,渴望著自由民主,渴望著金錢財富和地位,並一代代傳承下去,但他們對社會和自身都不瞭解,他們渴望得到已被文明社會剝奪了的人生歡樂,因此只能眼看著希望破滅。希望與夢想破滅,人物也就走上了終點,沒有生存了的指望。

結語:《推銷員之死》是阿瑟·米勒最為成功的代表作之一,在阿瑟·米勒筆下,刻畫的一個家庭的成員間令人心痛的矛盾衝突,讓人們重新審視了美國國民的價值觀,錯誤的希望和不切合實際的夢想,不應該一代代影響下去,成功沒有捷徑,失敗者也有活下去的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