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跟賈家之間,隔著一道淺淺的河

最近,賈淺淺同志在全網火了起來。

很多人問我怎麼不說幾句:先生還是寫點什麼罷。

其實這事也沒有什麼太深奧的邏輯,本質上還是當代青年對於同輩拼爹的不滿。

拼爹這件事情特別有趣,有的時候不僅僅拼的是爹的錢,也有可能拼爹的名聲和社會關係。

在很多領域,實際上爹的“遺產”是很難繼承的,但“走的多了,自然有人能趟出路來”。

本文的主人公淺淺女士,則把拼爹哲學發揮到了極致--靠研究爹畢業,進了爹的學校。

壞就壞在,淺淺女士突發奇想,不再靠爹了,而是自己動手搞創作,詩寫的一言難盡。

用一些文人的話來說就是“S、N、屁”全方位立體展現。

我們跟賈家之間,隔著一道淺淺的河

內卷是一種生活的常態,很多人並不在乎是不是卷,因為既然大家都卷,抱怨有什麼用呢?偏偏有人不按套路出牌,在一家人都卷的忘乎所以之時,跑出來招搖說我用爹來卷你們,怕了吧?

文壇本來就是個名利場,自打文壇領袖甩開袖子幫女兒站臺之後,名是不用顧忌了,完全成了利場。畢竟,在文學圈能寫《我的父親賈平凹》,就如同寫《我的區長父親》參加全區作文大賽一樣魔幻。

這種行為是真正的魔幻現實主義,連莫言見了也要叫聲大哥。

同時,另外一篇新聞搭配著這段故事看就很有意思,1月27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鼓勵高校對優秀青年人才破格晉升,大膽使用。

於是,出現了三個看似矛盾的事務:

  1. 青年二代們上位快,被罵是啃爹。
  2. 老科學家佔坑不作為,被罵學閥。
  3. 教育部鼓勵青年人才破格晉升。

這說明什麼?

對於一個組織來說,只有不斷提升青年人,而不是論資排輩,才能保持組織的活力。因為只有這樣,組織內部人才會意識到,自己想要獲得晉升的唯一途徑是付出努力,而不是混資歷時間和人脈。

這樣做的原因,恐怕就是為了打破學閥對於高校科研資源的壟斷。

在這個時候殺出了一位賈小姐,恐怕要讓人們對於新政有所擔憂--畢竟新意見的初衷是提升有能力的優秀青年,而有的時候,有爹青年和有能力青年又很難讓人分清楚。

比如那位發抗癌論文的小學生,客觀上也為科研事業做出了貢獻,爹的能力就不是孩子的能力了麼?

我們跟賈家之間,隔著一道淺淺的河

淺淺看了這個新聞想來也很鬱悶,憑什麼小朋友都能靠爹寫論文了,我不能靠自己寫研究爹的論文?

你們這些社會DS是不是眼紅?

我想這些怪事單靠目前的頭條爆料,恐怕很難清除,畢竟吃相太難看也沒有違背任何的法律,而沒有有效的機制避免這種明顯同時違背社會公平和效率的事情出現才是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