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了汉唐军制的宋朝有多能打,赵构就有多忌惮岳飞

公元1141年岳飞于风波亭被杀,这意味着南宋从此进入战略防御,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从行动变成了口号。

后人在评价此段历史时往往将帽子都扣在赵构、秦桧还有几个从犯头上。

恢复了汉唐军制的宋朝有多能打,赵构就有多忌惮岳飞

这些人当然是直接执行者,但岳飞为什么会被害?留下来威慑金国不好么?宋朝确实重文抑武,但对武将历来也十分优待啊。

要想深究其中的原因,我们必须将时间线拉回北宋末年。

一、危局

宋朝立国之初就执行重文抑武的策略,主要原因是汉唐时期的藩镇割据给赵匡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汉唐的军队能打是能打,但也不听话,几代人过后,抱起团来犯上作乱也是个顶个的厉害。

恢复了汉唐军制的宋朝有多能打,赵构就有多忌惮岳飞

汉唐强兵,桀骜不驯

军制有问题当然要改革,但宋朝改得也实在是太过份了,恨不得士兵打个哈欠也要先请示。我之前在:

“兵制决定战斗力,北宋对外战争为何屡屡吃亏?”

一文中曾经详细分析过北宋的军制,赵匡胤的根本原则就是分权。

简单来说你们武将不是喜欢搞事情么?没问题,制度管人最可靠,我就先把你们可能搞事情的所有渠道全部堵死。

全国的军队要分成厢军和禁军,厢军归兵部管,禁军归枢密院,互不统属。

当然这是不够的,禁军是主力部队危险性有点高,还得再细化细化。

那就再成立个三衙,把禁军分成步兵、骑兵和卫兵分开来管。

恢复了汉唐军制的宋朝有多能打,赵构就有多忌惮岳飞

北宋复杂的军事指挥体系

都这样了,赵匡胤摸了摸胡子还是觉得不太放心。

嗯,把枢密院再分化下,设立十二房,管兵器、管调度、管粮草等等要全部分开。

这大概就是宋朝军制的轮廓,管这么死武将确实是不大可能犯上作乱了,但整个军事调度体系也变得相当臃肿。

什么?要打仗?得嘞,麻烦您把这些部门全跑一趟,记得手续要全哈。

好吧,如果敌人工作能力强,努力努力,吃吃苦,再加加班,等宋朝臃肿的指挥体系反应过来黄花菜都凉了。

这就是北宋立国后长期被周边势力殴打的原因,但好在体量比较大,经济比较好,外交还算灵活,好歹还是熬下来了。

但到了宋徽宗年间可就不行了,金国突然崛起,把在北边长期收岁币摸鱼的辽国当场打成休克,收拾铺盖卷往西跑路了。

恢复了汉唐军制的宋朝有多能打,赵构就有多忌惮岳飞

随后被殴打的北宋显然也没强到哪里去,全局溃败,眼瞅着不行宋徽宗干脆把位置传给儿子,直接甩锅跑路。

危亡之间出能臣,当时有批大臣对宋朝的内部弊病认识的相当深刻。

咱们有钱、有人怎么就谁也打不过?还不是压制武将惹的祸。

那怎么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立刻恢复汉唐军制,而且重病用猛药,不是恢复汉唐早期的制度,而是一步到位直接设立藩镇。

什么?你说这会导致藩镇割据?管不了这么多了,就算是毒药宋朝也必须吃下去,否则就没有明天了。

提出这条建议的代表人物是抗金名臣,后来的宰相李纲,但北宋灭亡的实在太快,根本来不及执行。

恢复了汉唐军制的宋朝有多能打,赵构就有多忌惮岳飞

靖康之变

于是李纲南渡后再次向宋高宗赵构上《议国是》,提议道:

“建藩镇于河北、河东之地,置帅府要郡于沿河、江淮之南。”

此时局面相当危急,但李纲的思路还是很清晰的,设藩镇是救急的权宜之计,只能在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实行。

这样做既可以大大提高宋军的战斗力,也不至于让藩镇短期内迅速膨胀脱离控制,等金兵退了也好收拾局面。

二、恢复汉唐军制

李纲策略还算是较为保守的,但宋高宗赵构这个时候可以算是四面楚歌。

对于两宋交替的这几年,通常大家的印象是中原百姓纷纷高举义旗,拼死抗击金兵,宋高宗胆小如鼠就知道逃命。

这种印象其实只对了一半,中原百姓纷纷高举义旗是没错,但你赵构是谁?

如果按照正常的继承顺序,皇位是无论如何也轮不到赵构的,所以宋高宗继位初年和光杆司令差不多。

恢复了汉唐军制的宋朝有多能打,赵构就有多忌惮岳飞

金兵打击下宋朝基本处于崩解状态,连徽钦二宗都被抓走了,朝野下上所有机构差不多也都停摆了。

各地的武装力量多如牛毛,个个都喊着抗金勤王。其中很多人确实也在和金国战斗,但他们没有上级也没有后勤,说的难听点就是散兵游勇。

这帮人是否还忠于大宋王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长官,宋高宗有正统名分在身但基本指挥不动他们。

这仅仅是肘腋之忧,真正的燃眉之急是金兵南下,所谓:

“搜山检海擒赵构。”

宋高宗只能拼命逃跑,最狼狈的时候跑到海上躲了四个月,还好跑到够快,速度要慢点估计就要和徽宗钦宗父兄团聚了。

恢复了汉唐军制的宋朝有多能打,赵构就有多忌惮岳飞

你说赵构这时候能怎么办?根据《宋史》记载宋高宗也发了狠,下旨建立镇抚司:

“唐分藩镇,北边无金鼓之虞。是用考古之制。”

那么镇抚司权力有多大呢?赵构也很大方:

“有民有社,得专制于境中。足食足兵,听专征于阃外。”

要人不给,要钱也没有。总之宋高宗的态度很明确,地主家也没余粮了,朝廷给不了你们物质支援,但是可以给政策。

反正目的只有一个,抗击金兵,只要能打胜仗大家想怎么干都行。至少在前线,此时的宋朝事实上已经恢复了汉唐军制。

合法性很重要,皇帝明确放权,各地迅速行动起来,然后金国就发现宋军好像突然吃了大力金刚丸,战斗力暴涨。

金兵入主中原才几年不可能这么快腐化,再加上掠夺控制了这么多人口财富,按理来说实力应该又上了好几个台阶。

但金国郁闷的发现自己好像有点打不过宋军了,南下进攻屡屡被碰的头破血流不说,宋军居然敢北伐了!

恢复了汉唐军制的宋朝有多能打,赵构就有多忌惮岳飞

金兵南下在黄天荡遭韩世忠重击,完颜宗弼差点没回去

北伐也就算了,在北方平原上金国铁骑居然被宋军逆风翻盘打到溃败,所谓: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但就在这个时候宋高宗果断给战争按下了停止按钮。

三、藩镇

宋金议和是在绍兴十一年,此时的局面可以说相当好,朝廷站稳了脚跟,消灭了境内叛军,稳住了长江防线。

在对金国的北伐中,宋军也接连取胜,那么宋高宗为何不趁胜追击扩大战果?

赵构当然有自己的考虑,战争是筛子,任何不能适应其规律的势力都将迅速被淘汰。

在两宋交替的几年里,多如牛毛的镇抚司早已被消灭、兼并、裁撤的七七八八,只留下五股最强悍的力量:

岳飞、韩世忠、张俊、吴玠、刘光世。

他们五人都是名副其实的汉唐节度使。除了刘光世靠资格老上位战斗力存疑外,其他四人都是从微末中崛起,能力不容置疑。

但是采用汉唐军制,享受好处的同时也要承受其危害,他们几个人特别能打仗,但是抗命的记载也相当多。

宋高宗赵构显然没有汉唐皇帝用人不疑的觉悟,经常干涉指挥。

恢复了汉唐军制的宋朝有多能打,赵构就有多忌惮岳飞

但他们五个人的态度也很强硬,差不多就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然后很自然的把皇帝的话当耳旁风。

比如韩世忠够老实忠诚了吧?但根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当时赵构让他和刘光世听从杜充的指挥,结果两人:

“畏杜充严峻,议说纷纷,光世见诸军江州,乞不受充节制。”

结果赵构大怒,骂道:

“岂容如此跋扈。”

但最后结果呢?在皇帝盛怒之下,不要说刘光世,连韩世忠也相当淡定,按照自己的想法直接移兵别处。

恢复了汉唐军制的宋朝有多能打,赵构就有多忌惮岳飞

岳飞比他们俩还要耿直。顺带提一下,岳家军最接近成功的第四次北伐根本没得到宋高宗的同意,是直接抗旨出兵的。

所以你说,赵构是什么心情?

只要战争还在继续,朝廷就不得不允许藩镇的存在,而在金兵的打击下只有强大的藩镇才能生存壮大。

宋高宗知道战争不能再打下去了,为了应付战争藩镇正在变得越来越强悍,再这样下去他这个皇帝又会被置于何处?

至于北伐,失败了还好,如果成功了收复的土地又在谁的掌控之下?宋军还没北定中原呢,许多州郡就已经在藩镇手里了。

例如战争前期势力最大的张俊,庄绰在《鸡肋篇》中感叹:

“绍兴年间,天下州郡遂成三分,一为伪齐,金人所据;一付张俊,承制除拜;朝廷所有唯二浙、江、湖、闽、广而已。”

如果北伐失败了会怎么样?藩镇继续存在乃至于做大,成功了呢?宋朝立刻会面临唐代安史之乱前夕的状况。

恢复了汉唐军制的宋朝有多能打,赵构就有多忌惮岳飞

岳飞、韩世忠当然是很忠诚的,他们不可能反,他们的子孙或许也不会反,但是再过两三代人呢?

好吧,先不考虑这么长远,最直接的,北伐一旦成功藩镇势力必然大涨。

接下来呢?宋朝大概率只能学习汉唐的军功等级制。

如果真的这样那读书人怎么办?还怎么样维持在朝廷中高高在上的地位?

所以你看,停止北伐,收掉武将手中的兵权也是得到满朝文臣拥护的,岳飞必须死,北伐必须失败。

至于其他几人为啥没事?吴玠死的早,刘光世战争没结束就因为不听话赋闲了。

张俊、韩世忠情商比较高,干净利落把兵权交了,张俊还参与谋害岳飞。

至于岳飞本来也是能善终的,谁让他非要北伐抗金,收复中原呢。

参考资料:

《宋史》

《鸡肋篇》

《议国是》

《续资治通鉴》

点击了解更多,看我之前发布的“宋朝兵制”相关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