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翁同龢日記》和《萬歲爺進藥用藥底簿》探究同治的真實死因

清人關後第八代皇帝同治是咸豐皇帝的唯一的兒子,一八五六年葉赫那拉氏(慈禧)所生,一八六一年登基稱帝,時年六歲,一八七三年親政。親政後不到兩年,即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病逝。關於同治帝的死因,官方說是死於天花,野史說是死於梅毒,也有說是死於疥瘡的,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那到底同治帝的死因是什麼?《翁同龢日記》和《萬歲爺進藥用藥底簿》都是我們今天得以分析研究同治究竟死於何病的第一手寶貴史料。


從《翁同龢日記》和《萬歲爺進藥用藥底簿》探究同治的真實死因

《翁同龢日記》對同治得病到死亡,每日都有記載。他是同治的漢文師傅之一,《日記》所記都是親歷之事,比之傳聞,具有第一手史料價值。《萬歲爺進藥用藥底簿》屬子洽代皇帝脈案檔簿(以下簡稱“脈簿”)。它比較詳細地記錄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一十畫一下午載淳得病,召御醫季德立、莊守和入宮請脈起,直至於二月初五日夜載淳病死,前後三十七天的脈案,所開的處方、共用了一百零六服藥的情況。這本“脈簿”是敬事房太監根據當時御醫李德立、莊守和每天請脈記錄和所開的方子,謄抄彙輯成冊的。它們都是寶貴的第一手史料。

《日記》所記,同治帝於1874年12月8日(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得病臥床的。“連日聖體違和,預備召見者皆撤。廿一日西苑受涼,今日發疹。今日於養心殿見樞臣也。”(《翁同龢日記》十月二十一日)正如“脈簿”中所記載的,當天下午,太醫院院判李德立和御醫莊守和診斷的情況是:“脈息浮數而細。系風瘟閉束,陰氣不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致發熱頭眩,胸滿煩悶,身疫腿軟,皮膚髮出疹形未透,有時氣堵作厥。”(《翁同龢日記》十月二十一日)


從《翁同龢日記》和《萬歲爺進藥用藥底簿》探究同治的真實死因

12月10日(十一月初二日),翁同龢與其他漢文師傅,清早到內務府大臣坐處,即按皇帝出天花時大臣都得換穿花衣,懸紅絹於胸的規矩易服,“託案上人請安,送天喜”,上午約9點鐘,會見請脈後回來的御醫李德立、莊守和,得知皇帝自患天花3天來“脈沉細,口渴腰疼,懊惱,四日不得大便,項頸稠密,色紫滯幹豔,證屬重險云云。不思食咽痛作嘔。”(《翁同龢日記》十一月初二)是昨天申時確認為同治帝得了天花。他察看了昨、今兩日的處方,都用蘆根、元參、蟬衣、金銀花等,吉更、牛蒡、紫草、葛根、酒軍等藥,皆“涼潤之品”。(《翁同龢日記》十一月初二)

從12月11日(十一月初三),從《日記》稱:“天明後同人始集,先至案上請安,知昨日申初大便已通,進鴨粥二次,得眠,咽痛亦減。見昨晚方,有漸見光潤之語,不勝喜躍。”待至辰初二請脈。翁抄得藥方:“脈案言大便已通,胃口漸開,諸症皆減,惟頂陷板實,色帶紫滯,毒尚未清,陰分不足,故皮根未能松綻云云。方大致如昨(翁小注:蘆根、牛蒡、酒軍二千,吉更、元參,餘不記,引用蚯蚓。)遂出。”(《翁同龢日記》十一月初三)從《日記》中可以看出同治帝伴有咽痛、便秘溺赤痘粒顏色紫滯的病症,而這些經現代醫學已經證明是疹痘傳染病的一些症狀。


從《翁同龢日記》和《萬歲爺進藥用藥底簿》探究同治的真實死因

翁同龢每天進宮問安,回寓後必在日記中詳述脈案和藥方。皇帝病情似有起色,天花漸見放白行漿。“脈案雲,脈氣浮數,天花六朝,漸有放白之象,亦漸光潤。”(《翁同龢日記》十一月初五)12月14號(十一月初六日)同治帝的天花逐漸發出,但是同治帝的體質仍然虛弱。“脈案雲,天花七日漸已行漿,亦見飽滿,而根暈未收,飲食亦佳,唯咽痛音啞,咳嗆堵塞,由於花過稠密,氣滯胸中,進清咽化毒。”(《翁同龢日記》十一月初六)

12月16日(十一月初八日)傳下聖旨令翁同龠禾與軍機大臣,御前大臣等同起進見。這是自同治帝得病以來,翁同龠禾第一次被召見,也是軍機、御前大臣第一次被召見。他和諸臣先至養心殿東暖閣,見兩宮太后正坐於御榻,手持蠟燭在察看皇帝天花病況。太后命諸臣上前瞻仰,同治帝舒臂令觀,“微語曰:誰來此伏見?天顏溫蒣,偃臥向外,花極稠密,目光微露。瞻仰畢,略奏數語皆退”。(《翁同龢日記》十一月初八)同治帝確信自己得的是天花,所以無需在重要大臣面前遮遮掩掩,這說明同治帝患的是天花而非梅毒。

第二天17日(初九日),皇帝與太后又在東暖閣召見翁同龢與軍機、御前大臣。“上起坐,氣色皆盛,頭面皆灌漿飽滿,聲音有力。”(《翁同龢日記》十一月初九)在這個描述中,貌似同治帝的病情好轉,其實並不然,天花未能正常發出,正是因為同治帝從表面的身體虛弱逐漸向著熱毒內擾方向轉化。此時的同治帝,已是向著每況愈下的方向發展了。


從《翁同龢日記》和《萬歲爺進藥用藥底簿》探究同治的真實死因

同治帝的症狀不斷惡化,到了28號(十一月二十日),已經是“頭眩發熱均惟徐毒乘虛襲入筋絡,腰間腫痛作癰流膿”了,“項領臂膝皆有潰爛處”,(《翁同龢日記》十一月二十日)按照御醫李德立、莊守和分析的原因是:上述病症皆由“停漿外剝之時,毒陷經絡公耘聚所致”,因此又相當疲頑。所以,到此地步,同治帝已是生機難轉,臥以待斃了。

在12月31號(十一月二十三日),“脈簿”中御醫李德立曾說“莫蔓潰陷透膜為要”,也就是說,如果是爛穿了,皇帝就會立即喪命的。結果到1月2號(十一月二十五日),“腰臀流汁未消,漫腫串潰,外口小而內潰大”。(《翁同龢日記》一月二十五日)經過幾番熨洗,至1月5號(十一月二十八日),也沒有使腰部等潰處的膿血有所提換。相反,“腰間潰處如碗,其口在邊上,揭膏藥則汁如箭激。”(《翁同龢日記》十一月二十八日)“氣腥,漫腫一片,腰以卞皆平,色微紫,視之可駭”。(《翁同龢日記》十一月二十九)病情不斷惡化,空蕩的宮殿彷彿傳來了死神臨近的腳步聲。御醫們也對同治帝的病束手無策,死神已至,只待時辰,這已是宮廷上下心照不宣的事了。捱至1月12日(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終於無藥可救,一命嗚呼,年僅19歲。


從《翁同龢日記》和《萬歲爺進藥用藥底簿》探究同治的真實死因

通過《翁同龢日記》等資料的分析與研究,我們可以確信同治帝是死於天花。但為什麼在稗史和野史中會有同治帝死於花柳病這種說法呢?

俗話說“無風不起浪”,同治帝生活放蕩,常常微服私行,縱慾取樂。這主要是因為同治帝無家庭之樂。同治有一後三妃,其中皇后的人選:慈安皇太后喜歡侍講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慈禧皇太后則喜歡員外郎鳳秀的女兒富察氏。兩宮太后,意見不一,要同治自選。同治選定蒙古正藍旗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冊立阿魯特氏為皇后,她被冊為皇后,同治帝很喜愛她,也很敬重她,據說不久懷有身孕。慈禧皇太后不喜歡這個皇后兒媳婦,常找碴兒難為這位小皇后。慈禧不許她與同治皇帝同房,而要同治對慧妃好。同治帝不敢違抗,但他不喜歡慧妃,只好賭氣獨宿養心殿,生活寂寞寡歡。慈禧經常干涉帝、後親熱乃至夫妻生活的傳聞,這種說法並不過分。

傳說慈禧經常告誡兒子“毋輒至宮中,致妨政務,且陰使內監時時監視之”,搞得皇帝極為反感,“於是終歲獨宿乾清宮”。(穆宗立後之暗潮,清朝野史大觀,第一冊)可是同治帝是一個18、19歲的青年,精力旺盛又無法發洩,那就只能別尋他途,逍遙取樂也在情理之中。事實上,同治帝的放浪不止那些跟隨他的小太監知道,還有恭親王奕訢的兒子載澄。所以當奕盉勸阻修圓明園,君臣發生爭執,皇帝堅持要他說出指責自己微服私行有何證據時,奕訢以“臣子載澄”對,並指出了時間、地點,皇帝為之語塞。雖然同治帝私生活上放浪,但這與同治帝最後直接死於花柳病卻沒有關係。


從《翁同龢日記》和《萬歲爺進藥用藥底簿》探究同治的真實死因

但是同治帝卻因為“西苑受涼”而最後得天花而死,可見同治帝的身體有多差了,正是由於他常常在夜間“微服私行”,尋花問柳,把自己的身體搞垮了,不然作為一個19歲的皇上,平時有那麼多的補藥補著,生病時有良好的醫療條件,是絕對不會被天花打垮的。正如《翁同龢日記》中所記載的“陰分不足”、“氣滯胸中”,氣虛腎虧使他根本沒有能力去抵抗天花。所以說,縱情淫樂在某種程度上葬送了同治帝年輕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