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傳統的基礎教育說不

從小學到高中,12年、超過六萬個小時的學習,每個孩子在傳統教育體制下可謂“遍體鱗傷,身心俱疲”。等這些孩子長大成人,他們將要面對一個快速變化、充滿激烈競爭的世界,放眼望去,每一個地方、每一個時間點都充滿了機會和挑戰。在理想情況下,學校會幫助孩子為迎接未來的人生做好準備,授之以重要技能,讓他們歷練出勇敢堅毅的品格。評估和考試的目的是對目標進行強化,進一步幫助學生掌握真正重要的事物。但現實世界中的教育並非處於這種理想狀態。在小學到高中的12年教育過程中,學校的教育聚焦在傳統的課程、頻繁的考試和進入大學,而人生的預備課程卻少之又少。在教育體系、教育專家和價值的多方壓力下,學校的教學計劃看上去滿滿當當實際上卻空無一物,剝奪了教師的發揮空間。針對目前的考試、成績指標、教師問責制,社會上存在著強大的支持力量,看似無用的東西仍然備受推崇。洞悉教育課程設計的弊端在於:孩子們將人生的定型期全部用來準備考試,而不是為接下來將要面對的真實人生做準備。


向傳統的基礎教育說不

面對越來越大的學習壓力,拖垮的不僅是孩子還有那些關注孩子的家長們。雖然,從小學到高中,那些重點學校和有名的私立學校,都在鼓吹著他們正在積極尋找富有創造力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卓有成效的教育,幫助他們在未來打造出充實而富足的人生。但事實上,這種教育理想在應試教育體制面前顯得極其蒼白,教師侷限於問責制、學生們為了升學,只能是以死記硬背的方式,大量地做題、考試,在這樣的背景下哪有什麼創造力,更何來什麼為孩子們的人生做好準備?是的,今天的12年基礎教育存在這些弊端的根源是應試。即便是那些鼓吹與未來和全球領先教育無縫銜接的私立學校,其背後也不過是題海戰術的超級運用。在當前的課堂上,老師在講臺上出題目、講答案,學生們在課桌前記筆記、抄答案。然後回到家裡去做那些沒完沒了的家庭作業,然後參加單元測試、段考、期末考、全市統考,以及中考、高考。在這一系列的考試中,那些擅長死記硬背的學生就會被認定為“天才”,從而進入人生的快車道。而其他學生,無論自身的天賦和性格有多麼突出,都會被認定為“普通”,甚至需要輔導。

向傳統的基礎教育說不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生們遵循著“題海戰術-高頻測試-考上大學”的學習邏輯。而學校在家長群體的驅使下,幾十年如一日將自身價值與考試成績、名校錄取率緊密結合為一體。被名校錄取的影響已經超越高中滲透道初中,甚至到了小學和幼兒園階段。從小學到高中的12年課程中,主要課程包括語文、數學和英語。其邏輯是,如果一個年輕人不能流暢地閱讀、寫作或進行簡單的數學運算,在社會上就會寸步難行。而如果能夠掌握好英語,則有了通行世界的基礎,也就是應對全球化的最好手段。在這樣的邏輯下,孩子們從幼兒園就開始接受這三科的教育,一直到高中畢業,80%以上的精力都被用在其中。就基礎教育本身而言這並沒有錯,但由於這三個科目比重過大,加上教的方式以死記硬背為主,孩子們對世界的認知就變得越來越窄。美術、藝術、化學、體育、物理……這些能夠拓寬孩子們視野,增強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學科逐漸淡出了孩子們的學習生活,其他核心課程也只是初淺的學習。是的,我們的孩子就是在這樣一個體系中,從小學到高中,被大量的考試席捲了生活的樂趣,最後進入那個對人生而言“生死攸關”的高考,或者一戰成名,或者名落孫山。

向傳統的基礎教育說不

然而,為過時的教育課程所付出的最為慘痛的代價,就是孩子們失去了為未來生活價值而學習的時間,是時候改變我們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們在不得不接受繁雜的應試教育的同時,尋找另外一種可能。記得在一個介紹亞馬遜、谷歌和維基百科創始人的一個論壇中,這三位創新成功者有著共同的經歷,即他們在幼年時代都接受過蒙臺梭利教育。正是這段教育,讓他們踏上了富有創造力、激情和自我指引的人生道路,擁有了坦然接受失敗與不確定性的承受能力。值得欣慰的是,今天在世界各地包括我們國家,一些創新的教育專家和學校正在用類似於蒙臺梭利的教學模式,為我們這個滿是瘡痍的教育體系帶來了另一種可能。他們清晰意識到,教育的對象是人,而不是那些標準化工廠的機器,僅僅把事情做對還遠遠不夠。而今的應試教育對孩子的教育極具破壞性,學校被迫將重點放在根本讓人提不起興趣的的日常目標上。原本以幫助年輕人擁有成功幸福的人生為願景的動態過程,被拘泥在了刻板的單元考、段考、期考等各種考試之上。

這些新型的學校和創新的教育家,擯棄了這些考評制度,而是將教育的重點轉向了對人的訓練,諸如不必遵從規則和秩序,調動自我的積極性,對周遭世界心懷好奇和疑問,用不太一樣的方法做事等。孩子們在這類學校中體驗到的東西與創新性組織中的工作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同樣強調寫作、閱讀,但融入更多的溝通、自我指引和承擔風險。在這些學校裡,不設年級,沒有考試,由老師和其他學生來提供全方位的反饋。在確定目標、探索激情、學習世界等方面,由孩子自己做主。這些學校創造的是一個探索和求知的環境,讓孩子能用大量時間專注於某件事上,而不是每過45分鐘就更換主體。老師鼓勵孩子們冒險、失敗、再冒險、再失敗,不斷迭代,直到發現意義,達到終極目標。就這樣,傳統的基礎教育在這些新型學校煥發出新的生機,同樣是以數學、語文和外語為根基的教學,目標沒變、改變的只是教育的形式和內容的多寡與深度。作為家長,我們無法左右孩子們所上學校的現行教育體系,但可以在孩子們的課餘時間裡完成一些改變,幫助孩子抽提課本的重點內容,激發孩子們的探索、理解,而不是一味地督促孩子們完成作業,然後去補課,然後再去完成補課上的作業。

向傳統的基礎教育說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