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遊:自駕臨汾洪洞行散記(圖)

山西臨汾歷史悠久,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和黃河文明的搖籃,有著“華夏第一都”的美譽;而山西洪洞更是以膾炙人口而蜚聲中外的中國京劇梅、尚、程、荀四大青衣等演唱其各有特色的名段之一的《蘇三起解》中的主人公蘇三的故事名揚天下。與此同時,洪洞還有明代的遷民遺址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兩地值得觀光的景點可謂豐富多彩。

山西旅遊:自駕臨汾洪洞行散記(圖)

天下第一門(攝影:馮贛勇)

2007年10月5日下午,記者隨北京愛車陽光汽車文化俱樂部的中國愛車和諧之旅自駕寧陝晉車隊,在結束了黃河壺口瀑布的觀光後,啟程先後前往華夏第一都堯都的山西臨汾及洪洞觀光遊覽。

山西旅遊:自駕臨汾洪洞行散記(圖)

第一門前合影(攝影:馮贛勇)

史書《帝王世紀》稱:“堯都平陽”,即今臨汾。《禹貢》分天下為九州,平陽為冀州之地。冀州處九州之中央,故稱“中國”,“中國”一詞由此而來。因臨汾地區文化歷史源遠流長,由此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自駕車隊此次的臨汾之行,將觀賞這裡被稱為天下第一門的華門、中國最大的華表以及位於洪洞縣的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明代監獄(蘇三監獄)等著名景觀。

山西旅遊:自駕臨汾洪洞行散記(圖)

全國最大的華表(攝影:馮贛勇)

自駕車隊10月5日14:30離開壺口瀑布,行駛了近五個小時,於當天晚上抵達了車水馬龍的臨汾市。10月6日上午,車隊在濛濛的細雨中首先來到臨汾華門參觀。華門坐落於臨汾市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門建築之一,在建築規模和高度上堪稱“天下第一門”。

山西旅遊:自駕臨汾洪洞行散記(圖)

“姓氏紀念壁”(攝影:馮贛勇)

在華門面對的堯都廣場上還有一座全國最大的華表,它建在一幅面積為九百六十平方米的中國立體地形圖上,這幅立體地圖也是全國之最。山脈、河流、高原、平原、大海,高低起伏,形象生動,黃河、長江、長城清晰可見。雄偉的華表就豎立在中國地圖的臨汾點上。華表全高21米直徑2.1米,採用鋼筋砼結構,外表用優質漢白玉雕刻而成。

山西旅遊:自駕臨汾洪洞行散記(圖)

中國立體地圖上(攝影:馮贛勇)

記者站在堯都廣場的華表前,不禁為這座創意非凡蘊涵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景觀感到驚歎。記者看到,車友們在華表下的中國立體地圖上認真觀看,更有一位車友,兩腿岔開,分別站在了海南島與臺灣島之間,車友的這個動作寓意著將海峽兩岸緊緊的連在了一起。

山西旅遊:自駕臨汾洪洞行散記(圖)

從臨汾前往洪洞(攝影:馮贛勇)

與大華表遙相呼應的是堯都廣場西側的“姓氏紀念壁”,全長100米,高6.6米,用黑色花崗岩砌成,壁上刻著“華夏子孫同根共祖”八個大字。上面有1566個比較常見的“姓”。每個“姓”都突出正楷,排列有序,整齊壯觀。“姓氏紀念壁”寓意著中華五十六個民族一千多個姓氏同出一“源”。

山西旅遊:自駕臨汾洪洞行散記(圖)

車隊抵達洪洞(攝影:馮贛勇)

車隊離開山西臨汾重新進入大運高速公路,經過一個多小時行程,於中午時分抵達洪洞縣後首先來到了大槐樹尋根祭祖園觀光。資料記載,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是聞名全國的明代遷民遺址,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3年到明成祖朱棣永樂15年將近50年的時間裡,明政府在山西共組織了18次大的官方移民,因移民多在大槐樹下彙集轉遷,所以被稱為大槐樹移民。

山西旅遊:自駕臨汾洪洞行散記(圖)

祭祖園“根雕大門”(攝影:馮贛勇)

當時移民主要遷河南、山東、安徽等18個省,500多個縣市,移民遍佈整個中原地區。明代大槐樹移民以其移民範圍最廣、數量最大,為海內外數以億計的大槐樹後裔尋根祭祖的聖地,故洪洞縣也成為了億萬大槐樹後裔永遠牽掛於心的老家。

山西旅遊:自駕臨汾洪洞行散記(圖)

“根”字的影壁(攝影:馮贛勇)

走進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根雕大門”的正門,遊人首先看到的是一座上書“根”字的影壁,這是景區標誌性的景觀,這個大大的隸書體“根”字,字體蒼勁有力,穩健端莊,隱含象形,寓意深邃。飽含著濃濃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鄉之意。道盡了凝結于歸鄉遊子胸懷間那種複雜的故園家國之感。

山西旅遊:自駕臨汾洪洞行散記(圖)

記者祭祖園留影(攝影:曹群)

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主要由根雕大門、根字影壁、槐香橋、鸛鳴橋、蓮馨橋、同源渠、過廳、遷民壁畫、牌坊、茶室、一代大槐樹遺址、二三代大槐樹、石經幢、千年槐根、新塑大槐樹、思源潭、獻殿、祭祀廣場、祭祖堂、洪崖古洞等眾多景點組成。

山西旅遊:自駕臨汾洪洞行散記(圖)

參觀祭祖園(攝影:馮贛勇)

在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內,車友們聆聽解說員的講解得知:一代大槐樹遺址,距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在清順治八年(1652年)汾河發大水時被洪水沖毀。這是民國三年(1914年)在一代大槐樹的原址上修建的遺址,其修建者景大啟、劉子林等人都曾在山東、河南等地為官,所到之處無不為當地移民後裔的殷切之情所感動,為使遊子有歸鄉祭奠之所,他們廣募商紳義士幾經波折終於建成了這一遺址,其始末都記載於石碑之後。

山西旅遊:自駕臨汾洪洞行散記(圖)

園中的彩幡(攝影:馮贛勇)

二代大槐樹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樹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樹,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由二代大槐樹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樹也有近百年的歷史,當年移民告別故土時,無不把大槐樹當作家鄉的象徵,遷入新地後,紛紛在庭院種植槐樹,並懸掛一個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託對故土的思戀。

山西旅遊:自駕臨汾洪洞行散記(圖)

祭祖園庭園(攝影:馮贛勇)

車友們相繼參觀了一代大槐樹遺址、二三代大槐樹、石經幢、千年槐根、新塑大槐樹等景觀後來到了祭祀廣場。大槐樹尋根祭祖園的“祭祀廣場”位於園區“一堂兩閣”的正前方,東西寬99米,南北長93米,建設面積為9207平方米。

山西旅遊:自駕臨汾洪洞行散記(圖)

祭祖園一角(攝影:馮贛勇)

採用混凝土墊基,青石板鋪面,肅穆莊嚴,可容納萬人祭典,稱為萬人廣場,遊人在這裡既可體驗殿堂的莊嚴,又可體驗廣場的壯闊。數十面迎風飄擺,上書“根”字的黃色旗幟佈滿了廣場的周邊,為廣場又增添了幾許莊重的氣氛。

山西旅遊:自駕臨汾洪洞行散記(圖)

祭祖堂(攝影:馮贛勇)

走上高高的祭祖堂,裡面設有1230個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僅體現傳統文化,而且突出“祭祖”的主題,是全國最大的百家姓祠堂,也是天下民祭第一堂。祭祖堂的建築風格為仿明代建築,為整個大槐樹尋根祭祖園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闊112米,進深55米,總佔地面積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銅鼎香爐。堂下兩邊碩大的黃色布幔上,分別書有“天下同根系古槐”、“四海一脈祭親魂”的十四個紅色大字,分外醒目。

山西旅遊:自駕臨汾洪洞行散記(圖)

祭祖園長廊(攝影:馮贛勇)

車友們在祭祖堂內,紛紛選擇尋找自己姓氏的牌位進行祭奠。這裡還有百家姓所有的姓氏淵源的書籍介紹,購買者極其踴躍。看來,百家姓的尋根祭祖文化,在這裡從文化、旅遊、經濟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山西旅遊:自駕臨汾洪洞行散記(圖)

蘇三卸枷像(攝影:馮贛勇)

車隊最後來到了位於洪洞縣城中的被稱為蘇三監獄的明代監獄參觀。“蘇三監獄”始建於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距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它是我國現存的惟一一座明代形制的監獄,也是現存最早的監獄。

山西旅遊:自駕臨汾洪洞行散記(圖)

洪洞蘇三監獄(攝影:馮贛勇)

由於明代北京名妓蘇三在洪洞蒙冤落難時,就囚禁於此,其後隨著蘇三故事的思念著心上人王景隆時,王景隆已考中進士,升任了山西巡按。王景隆雖聽說蘇三被賣到洪洞,但不瞭解實情,得知蘇三一案後,密訪洪洞縣,探知了案情,下令火速押解此案全部人員到太原,解救了蘇三,制裁了真正的罪犯。蘇三奇冤得以昭雪,又與心上人終成眷屬,這一段傳奇曲折動人,膾炙人口,囚禁過蘇三的監獄,也隨之備受矚目。

山西旅遊:自駕臨汾洪洞行散記(圖)

普通犯人的牢房(攝影:馮贛勇)

走進監獄,人們看到的一座長約30米,深20米的古式大廳,就是當年的縣衙。它始建於元朝中期,清乾隆時重修,1972年與蘇三監獄一同被拆毀,1984年洪洞縣政府依原樣重建了這所大廳和蘇三監獄。當年蘇三就是在這裡三次受審,屈打成招,因此這座縣衙被稱作“蘇三供堂”。置身其中,不由得會有一種森嚴威迫的感覺。

山西旅遊:自駕臨汾洪洞行散記(圖)

監獄虎頭牢(攝影:馮贛勇)

洪洞明代監獄的設計格外精心,構造十分獨特。入門處的照壁把大門堵得十分嚴實,從外邊根本看不到裡邊的情形,只有走到跟前,才發現右側可以進去。進去後的通道很狹窄,並且要接連轉過四個呈直角的拐彎,穿過這一道比一道窄小的門,才能進入更窄更長的通道。通道僅1.7米寬,兩邊分佈著對稱的12個小房間,這就是監禁普通犯人的牢房。

山西旅遊:自駕臨汾洪洞行散記(圖)

獄神廟(攝影:馮贛勇)

這些牢房房門低矮,窗戶很小,上邊豎立著幾根粗壯結實的木欞,只留下幾道小縫,用來透亮通氣。牢房中終年不見陽光,潮溼陰森,牆上掛著水珠,小土炕距地不足一尺,囚犯只有蜷起身子,縮作一團,才能躺在炕上。牢房外頂簷之間,通道之上,密佈鐵絲編織的大網,網上掛著銅鈴,猶如天羅地網,囚犯根本逃不出去。通道南端的兩間房間為禁房,是看守獄卒的住處。

山西旅遊:自駕臨汾洪洞行散記(圖)

死囚洞(攝影:馮贛勇)

獄神廟左下方牆根處的小洞,就是死囚洞,俗稱老虎屁股口它直通大街,平時用磚砌著,需要用時才打開。因為犯人一旦死在監獄中,絕不允許從監獄的門抬出去,只能通過這個洞拖出去,因此被稱作死囚洞。又因為死囚牢俗稱虎頭牢,牢門為虎口,人活著被虎口吞進去,死了從死囚洞出來,死囚洞也就被俗稱“老虎屁股”了。

山西旅遊:自駕臨汾洪洞行散記(圖)

蘇三囚牢(攝影:馮贛勇)

與獄神廟相對的就是死囚牢。牆上青面獠牙、怒目圓睜、兇猛無比、很像老虎頭的動物,名字叫做“狴犴”。狴犴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兇猛動物,傳說龍生九子不成龍,第四子名字叫狴犴,“形似虎,有威力,平生好訟,故立於獄門旁。”

山西旅遊:自駕臨汾洪洞行散記(圖)

凌遲雕像(攝影:馮贛勇)

明朝常把它的頭像畫在監獄門上,因此它也作為監獄的代稱。由於它像虎,後來的人便誤認為是虎頭,所以以訛傳訛,死囚牢被稱作了“虎頭牢”。蘇三當時就關在這死囚牢中,“蘇三監獄”指的也正是這裡。

山西旅遊:自駕臨汾洪洞行散記(圖)

牢內的蘇三像(攝影:馮贛勇)

死囚牢內是一個封閉的小四合院。北面的磚砌窯洞被稱作“枕頭窯”,西邊一間關押過蘇三,因而叫做“蘇三牢房”。院心的一眼小井稱為“蘇三井”,蘇三在這裡打水,還在旁邊的黃沙石鑿成的石槽中洗衣服。

山西旅遊:自駕臨汾洪洞行散記(圖)

蘇三井(攝影:馮贛勇)

這眼井深約兩米,井口很特別,僅在一塊三四十釐米多厚的大青石中間鑿碗口大的孔,直徑約23釐米,人無法把頭伸進洞中,是專門為防止囚犯投井自殺而設計的。井口的周圍,留下了一道道被井繩磨出的深深的痕跡,說明了這座死囚牢年代的悠久。自駕寧陝晉車隊結束了山西臨汾、洪洞行後,於當天重新駛入大運高速,之後轉道太舊高速,於當天晚上抵達山西榆次。(圖文:馮贛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