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恭敬之心,養成敬畏之心


和朋友們一起去參加同事父親葬禮,由於我們與逝者並不熟悉,所以一路上大家聊著亦與逝者毫無關係的話題,有對歲月無情的感慨,對生命的敬畏,但並無悲傷之情。到達喪禮現場,調整出嚴肅、恭敬的情緒向逝者致禮。

我不知道這樣做有什麼不妥,曾經看到有人在喪禮上上嘻嘻哈哈、打打鬧鬧,總覺得是不妥當的,感覺是對“對居喪之人的不恭敬。”

《論語》中“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翻譯為:祭祀時想到恭敬,服喪時想到悲痛,這也就可以了。

在“批林批孔”的時代出生,唱著“東方紅”,讀著“簡體字”長大的我,在我小時候,大家都在為了填飽肚子而努力,視“儒家文化”為糟粕,視“禮”為腐朽,對於“禮”的繁文縟節嗤之以鼻,根本不懂“禮”、“敬”為何意。

去年經歷了兩件事,我對於儒家的禮教文化內涵有了深層次的理解。

由於家人生病需要做個手術,令我心中十分的忐忑,有個高人建議我去放生。去菜市場買了一些魚,拎到河邊放生,從買魚到放生,內心是平和的,尤其是看著魚進入水裡的一剎那,我的“恭敬心”迅速提至頂點。

還有一次去聽一個“陽明心學”的講座,上課前,投影打出王陽明先生的畫像,聽課的同學們向師祖行拜師禮,在我恭恭敬敬鞠躬的一霎那,崇敬之心充斥於心,“禮”不是虛無縹緲,不是繁文縟節,禮對我中華兒女有著重要的教化作用。

儒家對禮的看法是,禮不應該只停留在表面,而應該發自內心。不管是祭祀還是居喪,都應該從內心深處守禮,而不僅僅是講求儀式。這些禮儀是封建社會重要的社會制度之一,它們代表的是一種社會秩序,一種信仰。我們知道古禮是很繁冗的,祭祀禮法也不例外,寫下來恐怕就有厚厚一大本,如此複雜,要想不出錯,真的很難。如果內心不誠敬,就容易出錯,就算不出錯,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是形式上做得好罷了。心裡真的誠敬,就不容易出錯,就算出了錯,也不是有意為之,神靈也不會在意。喪禮當然也非常繁複,有很多講究,但所有的禮都是為了抒發內心的哀慼之情,如果內心沒有什麼哀慟,禮做得再好也顯得假惺惺的。

修養自己,保持恭敬之心,養成敬畏之心。終究是對自己的負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