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恭敬之心,养成敬畏之心


和朋友们一起去参加同事父亲葬礼,由于我们与逝者并不熟悉,所以一路上大家聊着亦与逝者毫无关系的话题,有对岁月无情的感慨,对生命的敬畏,但并无悲伤之情。到达丧礼现场,调整出严肃、恭敬的情绪向逝者致礼。

我不知道这样做有什么不妥,曾经看到有人在丧礼上上嘻嘻哈哈、打打闹闹,总觉得是不妥当的,感觉是对“对居丧之人的不恭敬。”

《论语》中“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翻译为:祭祀时想到恭敬,服丧时想到悲痛,这也就可以了。

在“批林批孔”的时代出生,唱着“东方红”,读着“简体字”长大的我,在我小时候,大家都在为了填饱肚子而努力,视“儒家文化”为糟粕,视“礼”为腐朽,对于“礼”的繁文缛节嗤之以鼻,根本不懂“礼”、“敬”为何意。

去年经历了两件事,我对于儒家的礼教文化内涵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由于家人生病需要做个手术,令我心中十分的忐忑,有个高人建议我去放生。去菜市场买了一些鱼,拎到河边放生,从买鱼到放生,内心是平和的,尤其是看着鱼进入水里的一刹那,我的“恭敬心”迅速提至顶点。

还有一次去听一个“阳明心学”的讲座,上课前,投影打出王阳明先生的画像,听课的同学们向师祖行拜师礼,在我恭恭敬敬鞠躬的一霎那,崇敬之心充斥于心,“礼”不是虚无缥缈,不是繁文缛节,礼对我中华儿女有着重要的教化作用。

儒家对礼的看法是,礼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而应该发自内心。不管是祭祀还是居丧,都应该从内心深处守礼,而不仅仅是讲求仪式。这些礼仪是封建社会重要的社会制度之一,它们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秩序,一种信仰。我们知道古礼是很繁冗的,祭祀礼法也不例外,写下来恐怕就有厚厚一大本,如此复杂,要想不出错,真的很难。如果内心不诚敬,就容易出错,就算不出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形式上做得好罢了。心里真的诚敬,就不容易出错,就算出了错,也不是有意为之,神灵也不会在意。丧礼当然也非常繁复,有很多讲究,但所有的礼都是为了抒发内心的哀戚之情,如果内心没有什么哀恸,礼做得再好也显得假惺惺的。

修养自己,保持恭敬之心,养成敬畏之心。终究是对自己的负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