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壁偷光”背後的故事

小時候,偷懶懈怠時,總會有師長拿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來教導我們,“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千百年來,匡衡的故事激勵著一代代的貧苦孩子。他幼時鑿牆借的光,照亮了詩書,照亮了仕途,卻沒有照亮內心!

“鑿壁偷光”背後的故事

匡衡,字稚圭,西漢經學家,祖籍東海郡,匡家世代務農,家境貧寒,匡衡幼時十分好學,“庸作以供資用”。匡衡白天大多時間用來勞作,只得晚上加緊學習,但他連蠟燭都用不起,鄰居家日子富裕,每晚都點上蠟燭,滿屋通亮,匡衡為了晚上能夠繼續讀書,便想了個辦法,在牆壁上鑿個小洞,藉著透過來的弱光讀書。

匡衡慢慢長大,讀的書也越來越多。書在那個時代是奢侈品,當地的財主家有很多書,於是他在財主家幹活,以借書代工錢的方式,讀到了很多書,終有所成。他對《詩》的理解十分透徹,曾有“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之說。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但匡衡的仕途並不順利,九次考試才中了丙科,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漢元帝喜好儒術文辭,尤愛《詩經》,很是看中匡衡,匡衡自此一路高升,建昭三年晉為丞相,封樂安侯,總理全國政務,位極人臣。

權財迷人眼,也許《人民的名義》裡的趙德漢趙處長與他比較有共鳴,小時候窮怕了,一旦有機會便拼了命的撈錢,匡衡也是這樣,不但貪汙錢財,還貪心土地,最終為他被貶埋下了伏筆。元帝后期,宦官石顯結黨營私把持朝政,有著皇帝的寵信,無人敢動。成帝繼位後匡衡便彈劾石顯,列其罪狀,糾其黨羽,為漢朝剷除奸佞,盡職盡忠。

之後,他與同僚漸有嫌隙,被人彈劾,貶為庶人,落寞回鄉,寂寥而終。匡衡,作為一個孩子,嚐盡辛苦,仍手不釋卷。作為一個學者,才學淵博,鑄就經典。作為一個丞相,剷除奸佞,盡職盡忠。作為一個官員,貪財沒地,枉顧國法......也許就如這人世間,不是非黑即白,矛盾常有,但願每人都能驅散內心的黑暗角落,讓光明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尋活著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