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秦腔不唱 吼起来

「三秦文学」秦腔不唱 吼起来

秦腔为什么要“吼唱”,这跟秦腔的渊源有关。

我国自周代以来,陕西关中地区属秦国的领地,就被称为“秦”。秦国的两个重要都城——雍城、咸阳,自然是当时秦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两个中心。据考证,秦腔的戏剧雏形早在西周时期已经形成。最初用于助威战争,士兵用两根枣木棒打击节奏,清脆响亮,同时大声吼叫,再伴随鼓声,以鼓舞军人士气,扬军威。后来,梆梆声加上呐喊声发展成军乐声。而后,这种军乐声又演变成军官和士大夫们茶余饭后的消遣乐趣,喊声变成说唱,也就是后来的“乱弹”,表演者既唱又说还跳。在如今陕西、甘肃一带,这种表演逐渐传到了民间,递变形成一套较为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表演技艺朴实、高亢、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老百姓也喜欢上这种梆梆腔,秦腔由此得名,又叫梆子腔、秦声,中国最早的戏剧诞生了。秦统一六国后,秦腔甚至流传大江南北,深刻影响了各地其他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比如流入山西成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为河北梆子,等等。

据文献记载,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无断代传承,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戏剧鼻祖。清代康、雍、乾时期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响到京剧的形成。不管秦腔怎么衍变,“吼唱”这一特色始终没有变。

作为一种地方剧种,秦腔的唱、念全都以陕西关中方言为基础,同时也融入了汉唐时期的一些诗、词、曲的语言。这些语言特点与音乐特点相融合,共同形成了独特的声腔风格,即语调高亢激越,语音生硬饱满,语气硬朗结实,句式以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为主,散文句为辅,戏词如同一首无韵诗歌排列整齐,与秦人“生冷蹭倔”的性格一样,说话干脆利索、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绝不拖泥带水、曲里拐弯,民风敦厚好义、耿直较真、勤劳勇敢。在如此氛围下诞生的秦腔,在听不懂陕西方言、体味不到秦腔特色的人眼里,说话就跟骂仗一样,唱戏就跟吼叫一样。

因为秦腔的渊源来自于底层士兵敲击木棒时的呐喊声,不是阳春白雪,所以在大西北尤其陕甘一带的老百姓最好这一口,把秦腔称“大戏”,高兴时“吼”上一段,高亢的吼声惊醒四野,荡气回肠;悲伤时“吼”上一段,悲愤的吼声壮怀痛楚,苍凉深沉。“吼”是呼喊,是欣喜如狂,是撕心裂肺,是抒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育一方文化。秦腔源于渭北台塬,流行于大西北,地理形态决定了秦腔“高昂激越”的特点。当然,任何一门艺术都是在兼容中发展前行,古老的秦腔也不例外。

「三秦文学」秦腔不唱 吼起来

宝鸡市戏曲剧院秦腔历史剧《谢瑶环》。祝嘉 摄

来源:西部网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三秦文学」秦腔不唱 吼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