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黃:清貧、清富與財富信仰

朱小黃:清貧、清富與財富信仰

《蒙格斯報告 》把理論研究根置於經濟實際,為中國經濟問題的觀察與研究開創了一個新模式、研究方法及維度。報告以理論與實務為導向、以數據與計量為手段,為經濟實際規劃和管治,尤其是供給側改革提供了理論與實踐的依據 。歡迎搜索關注“蒙格斯報告”微信公眾號。

當我們談論信仰時,人作為精神主體,其精神內容浩繁複雜,主流、支流清晰。總結歸納人類的各種思想和行為,大致可以發現存在三大文明發展意義上的信仰:

一是以身體為載體的信仰,這就是自由。人體身心活動的自由,包括財務自由、政治思想和身體行為的自由。實現這一信仰的方式是民主、法制和社會主義道路等政治制度。民主體現了人體自由活動和思想表達的自由,法制則保障了這種自由的權利。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引導了民主與自由的方向。

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信仰,這就是宗教。宗教是人類的精神家園和歸宿,給人類這種自然界最有思考能力的動物提供了精神撫慰,達成宗教信仰的方式,是按照一定的程式實現精神的解脫修煉,比如基督教的洗禮、懺悔、禮拜,佛教的剃髮、打坐、修行,等等。當然,信仰共產主義也是人類重要的精神信仰選擇。

三是以物質世界為標的的財富信仰。不同社會形態下,不同文化背景下,會形成不同的財富觀,但人類的整個生存與發展的過程從來都是追求財富、分配財富的過程,財富所代表的物質滿足度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從人性上講,對物質財富的渴望是人類骨子裡、基因中具有的信仰。在市場社會下構築的財富觀就形成了市場社會財富信仰,現代經濟學證明市場是配置資源、獲取財富、合理分配的最佳制度設計和理想情景。在討論財富問題時,我們姑且認定市場是實現財富目標的不二法門,從而討論和研究如何在市場觀念下重構財富觀。

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件功德,便是使人們知道追求財富和擁有財富是一件好事而不是壞事。人的自由最終是身與心的自由。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也是一部財富積累的歷史。只有社會和個人擁有適度的財富才是自由的動力和基礎。如果說自由和宗教是人類文明形成的重要信仰,那麼自由、宗教和財富事實上構成了人類文明的三大信仰。

自由是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標,從種群角度來說,人類與萬物同處又超脫萬物,競爭是不可避免的,從個體來說,競爭同樣與生俱來。競爭就是人身上各式各樣束縛的具體形式,超脫這一切束縛享有完全的自由是人類終極目標,從某種角度說,掙脫束縛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原始動力。但身體的自由依賴於財務的自由。遷徙、旅遊、休息、思考、運動、工作、吃飯、飲酒,自由地使用自己的身體是人類天然的權利,但這又是相對的。首先,人對身體的控制就是相對的。人的身體與主觀意識其實是兩個不同的主體,例如人可以靈巧使用自己的身體,人的所思所想以身體為載體,但無法控制身體的強弱病關生死等。其次,身體的自由需要以財務自由為條件。沒有財務能力即財富作為後盾,身體的自由仍然是有限的。例如,沒有錢便無法遷徙。因此,人類追求自由的過程,就是創造財富,積累能力,實現身體自由的過程。

任何有利於這個過程的社會規則可以視為文明的產物,任何不適於這個過程的社會規則便是對文明的反動。

宗教已被廣泛凝結成人類文明的公共結晶、自由選擇的精神家園,但人類對財富的嚮往其實更甚於宗教。宗教是對世俗生活之外的精神的安慰,而財富卻是對世俗生活中的人的真實的安慰。但人類迄今為止對財富的認知水平,卻遠未達到宗教的水平。由於財富的具體利益屬性,反而使得人類對於財富的認識,過於直觀和實際,過於原始和直接,過於自私和佔欲,反而顯得淺薄。因此,對財富認識的正本清源,不僅對財富快速積累中的中國(包括臺灣、香港地區),而且對已經積累相當財富的日、美、歐,也都是必要的思想行動。

尚在貧困之中的人們,常常崇尚清貧的理念。當代中國比較有名的《清貧》(方誌敏作)一文便是代表作。“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這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苦難的地方。”其實這種“清貧”思想也是源於中國文人儒家修養的規範。從《論語》中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所傳承下來的清貧度日、妙手著文的風度,也是中國農業社會、自然經濟環境下,社會、個人財富積累不足的表現。

貧困的人們只得借用“清貧為榮”的精神力量的思想流,既可安慰,也可維穩,朝野兼用。

而日本前些年開始流行“清富”思想,船井幸雄所著《清富思想:修德則必勝》一書,影響頗眾。與清貧思想作為貧困中的國人精神指南不同,清富思想是對擁有財富的社會予以駕馭財富的精神指導。清富提倡在一個物質豐碩而精神貧瘠的社會,要遵循自然法則,修煉人德與人格,指出“厚德清心,富而不驕,是為清富”。作者指出,人德的真意,不是清貧而是清富。可見擁有財富也是人類本意與出發點。

無論清貧,還是清富,都是人類對財富思考的思想成果,當然也是不同歷史階段、社會情態的思想結晶。貧者有其思,富者也有其思,並無高下之分,但也帶有貧困或富有的固有的偏見。努力、合法地擁有財富,讓自己獲得基於財富的自由和幸福,是每個人的財富信仰,讓這個世界充滿基於財富的愛和豐富的情感與人文的傳承,並生生不息,是整個人類的財富信仰,無論你目前是貧困還是富有。

但人類文明進行到今日,就事論事的思想方法已不能解釋社會的要害。

須知生死、財富、權利、情感乃世人大迷局。因缺乏宗教安慰,世人喜生懼死,不知所措;因缺乏社會制衡,權大無界,趨之若鶩;因缺乏財富傳承,掠財炫富貪婪無比;因功利虛榮,無謂真情,失卻情感純美。觀察當今社會各種怪現象,不過這四大病態的折射而已。尤其是中國社會從農業自然經濟轉型現代工業社會只近百年,其中又歷經曲折反覆,至上世紀“文化大革命”,喪失社會基本價值觀念,喪失人倫基本理念,以摧毀財富為己任,追論對財富的哲學性認識。而財富的存在與積累卻正是社會文明進步“物質與精神”的沉澱。當一個國家、民族,從一個幼稚社會、動盪社會的結構向成熟社會結構轉型時,必然會引來在社會哲學、文學、經濟學方面的逐漸深刻,其中財富觀念的深刻程度也是人群社會成熟的一個標點,當這種認識趨於成熟時,標誌著社會轉型的成熟。當社會治理結構趨於成熟時,除了經濟上以投資為主要動力轉型為消費型社會,對財富的認識也會隨之發生深刻變化。這就是當今社會——改革開放三十餘年以後——中國的某種變化。

國人財富觀念尚存幼稚,重視財富態度卻沒有真正的財富生活。財富生活要有偏好,有取捨,雖喜財富,更好品質。而財富態度,或鄙視,或追崇,或自視清高,其實都已被財富所牽引,失去取捨。財富不僅是物質的累積,也是文明的累積。具有真正的財富生活,才會有正常的財富態度,而正確的財富態度卻需要生活的積累。從積累財富到從容駕馭和運用財富,也是一個艱難的脫胎換骨的過程。於國而言,百年之內,無法企及;於族而言,卅年之內,無法企及;於家而言,三代之內,無法企及。中國社會快速的財富積累使得財富人士大多不能擺脫暴發戶心理,即“匱乏心態”。擁有財富並沒給許多財富人士和他們的後代帶來良好的教育文化修養及健康生活方式,卻常帶來無節制的放蕩揮霍等不健康的生活。這些人無法進入精英社會,使得社會財富積累與社會文明進步脫節。社會缺乏與財富相適應的文明基礎,便會顯出駕馭財富的能力不足。

一些人對財富的錯誤認識更需要批判,比如對財富的仇視與貪婪,關於財富的繼承與創造、個人財富與社會財富的關係、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以及速度與質量、平均與差異,等等,都有很多流傳甚久的誤區,有的誤人子弟,有的欺世盜名,有的顧左右而言他,所有這些,都需要重構和昇華。

財富信仰基於一些些基本的價值觀念和判斷事物的標準,我們試舉幾個問題來討論。

財富與契約精神

社會財富既是物質的,也是抽象的,如一棟樓是物質的,而高低、面積等數據又是抽象的,既有客觀存在的屬性,也有社會權利的屬性。財富的存在總是以法律文書的形式來證明,財富的聚集流轉表現為法律上權屬關係的轉讓。不以法律規定形式存在的財富,是不受法律保護的,並不是真正的財富。因此,財富的形成過程就是一系列交易並簽約的過程。合法才能實現財富積累,符合契約合同精神才能形成法律意義上的交易。如果說私權與物權是財富的實體保障,那麼契約精神便是現代文明環境下財富的靈魂。須知,沒有每一份具體守信的契約,便沒有每一份具體的財富。財富社會的基本文明便是契約精神。可見,財富信仰立足於穩定的產權制度和民事法律關係,即契約社會環境。

人為何要儲蓄?

人為何要儲蓄?財富為何要傳承?對於你的後代來說,你不過是逐漸被淡忘的故事而已,那你為何會狂熱地創造、收聚、儲蓄財富留給你不可能認識的他們?那些未來的肖或不肖的子孫,何德何能憑著血統就心安理得地坐享你一生的心血?其實人類的任何社會行為都源於某種生物特性。任何生物體的全部行為都是為了家族基因的傳承和種群繁殖。生物的傳宗接代是以群體永續為本能目標的。從動物的本能來看,在傳宗競爭中誰能佔有更多的物質資源,如獅群、狼群的領地,誰就獲得更多的生存資源,即獵物也即蛋白質,並從而獲得繁殖機會,即基因繼傳的機會。誰能為後代留下更多的物質資源,後代為之傳宗接代的機會也更大。人類聚集財富留給後代的行為,其實是生物本能而已。可以說,合理合法地積累財富是人類文明的基礎和天然本能,是自然公平的體現。財富信仰來源於人類本能,應該得到尊重。

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

財富信仰本能決定了一些經濟現象的規律。在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問題上,也要遵循這樣的規律。

為了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最近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希望推動實體經濟的結構調整和創新發展,在銀行信貸准入、資金供應、資本市場準入和產業政策上都有顯見動作。但總的來看,收效不大,原因何在?其實在市場環境下,人們追逐財富的本能使得市場產生很強的趨利動力,在實體經濟資本回報率5%左右,而虛擬經濟(金融、資本市場、互聯網)資本回報率20%以上的狀態下,當股市瘋漲令人血脈膨脹,所有的經濟元素尤其是資金一定會流向高回報或高回報預期地域,降準的政策使銀行融資能力增強,但這些資金必然東彎西拐進入虛擬經濟領域,導致實體經濟更加尷尬。

實體經濟的困難在於稅負過重,費用太高(負債率高),提高實體經濟資本回報需要減稅、降息。唯其如此,才能吸收各種經濟元素流向實體經濟。僅僅放鬆社會銀根,只會加劇資金流向非實體經濟。這是經濟的本能所致,並無他法。可見,財富信仰是立足於市場規則和人性取向的天性,不尊重利益激勵將一事無成。

總之,財富信仰深刻地影響市場規則和人的行為,走向市場,深化改革,需要立足正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財富觀,理解財富、運用財富和創造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