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与“天下”的区别

儒家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与“天下”的区别

“修齐治平”这是《大学》里面的句子,原文如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内容也相对简单,翻译过来内容如下: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

儒家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与“天下”的区别

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那么,我们就要产生疑问了,最后两条“治国”和“平天下”,有什么区别?

儒家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与“天下”的区别

我们从两个层面分开来讲

一、物理地域上的不同

儒家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与“天下”的区别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是诸侯国,是齐鲁燕韩赵魏秦这些诸侯国,他们都是周天子的诸侯。当然“天下”是周天子的天下,是中华九州(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中华这个概念)​。

儒家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与“天下”的区别

秦汉之后,中国处于统一的时期更长,这个时候的“国”肯定是中国,当然具体是指他们所处的历史朝代,比如唐、比如宋。因为这个时候依然没有明确的“中国”这个概念。这个时候的“天下”包含了中国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或者部落,比如匈奴、比如吐蕃。这时候的“平天下”就是要稳定周边形势,如果周边小国或部落有问题,他就兴兵讨伐,必须使他们臣服,不敢来捣乱。

二、文化心理领域的不同


儒家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与“天下”的区别

大儒学家顾炎武提出了“亡国”与“亡天下”之辨。他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里的“亡国”是现代意义上的政权消亡,这里的“亡天下”则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沦亡。


儒家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与“天下”的区别

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挣扎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而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可见,明朝的民众,已经把满清入关与以前的改朝换代严格区分开来。以前的改朝换代,只是中国内部的政权更换,满清入关,则被视为外侵。

三、总结

儒家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与“天下”的区别

无论古时还是今日,“国”可以是一个诸侯国,也可以是一个“中国”,当然也可以是官员负责治理的一个区域(为官一方,造福一方。这也是帮助更高层的领导者治理中国。)。但“天下”从来不包含外域,决然没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样的情怀。

儒家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与“天下”的区别

​另外,“国”除了物理疆域之外,还更多地表现为政权;而“天下”表现为文化领域的概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