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精细化管理——大腕医生一天洗手100次—吴宏彪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

洗小手,打肥皂。

轻轻搓,起泡泡。

手心手心搓一搓,

十个手指搓一搓,

手背交叉搓一搓,

手腕转圈搓一搓。

冲干净,甩一甩,

比比谁的手最白!

这是一首儿歌,名字叫《洗手歌》。

医院精细化管理——大腕医生一天洗手100次—吴宏彪

洗手并不是孩子的“专利”,几乎每个人每天都要面临洗手的“要求”:

饭前饭后要洗手;

吃药之前要洗手;

从外进家要洗手;

……

你今天洗手了吗?

对于医务人员而言,洗手并非仅仅是自我保护的要求,更是对万千患者的保护和尊重,这是它与众不同的地方。

健康卫士当然要带给患者以健康,白衣天使自然要带给病人以温馨,这一切可以从一双洁净的手开始。医院,不仅是各种疑难杂症望风而遁的地方,也是各种病菌逞凶肆虐的场所。医务人员的手是医源性感染的重要载体。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医务工作人员的双手频繁接触病人和周围环境的物件,病原微生物带来的污染便不可避免。如果不洗手,或者洗手不彻底,受到污染的双手就可能将病原体带给其他人,引发医源性感染的风险。极端情况下,还可能引发医院内感染的暴发和流行。

意识到问题所在,解决问题便提上议事日程,为了对症下药,须先认识到问题为何存在,才能有的放矢。

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来说,洗手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原因有二:

医院精细化管理——大腕医生一天洗手100次—吴宏彪

从客观来说,是洗手设备配备不齐全。部分诊疗区域没有洗手池,有些水龙头坏掉后未能及时维修,不少地方未配备或缺少洗手液和擦手纸等,致使医务人员无法方便地进行洗手,正确洗手率自然降低。

从主观来说,是医务人员洗手的意识不足。门诊医生忙时一天要看一百多个病人,不忙时也有五六十个,很多时候忙得焦头烂额,累得腰酸背痛,根本就无心洗手;即便有人提醒,往往也会辩解:“一天看一百多人,如果接诊一个病人洗一次手,那得洗100多次手,根本洗不过来!再说那样洗,手还能要吗?”尤其是大佬们(注:院内对具有一定行政级别的医生主任、教授级别医务人员的诙谐称呼)更是或不屑一顾,或无暇顾及,或敷衍了事。

JCI标准认证的推行,客观上给了医院推行手卫生的重大机遇,因为在JCI评审标准中,手卫生是作为六大“国际病人安全目标”之一进行要求的。它要求单位内部上下数千名员工,上至中心领导,下至基层员工,甚至连扫地的阿姨都要能正确熟练地洗手!因此,如何将标准进一步细化,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对标准加以理解、分解和实施,就摆在了医院管理者的眼前。

洗手而已,何必如此大动干戈呢?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标准是用来执行的,不是用作摆设的;精细化管理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方法。

2010年10月,医院成立手卫生依从性品管圈项目小组,由院感科主任担任组长。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院感科主任带领组员多次逐条对照JCI标准衡量要素和国内外对手卫生的具体指南,吸取其他医院的认证经验,参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咨询评审指导专家,积极开动脑筋,思考推进手卫生的良策妙计。

为便于医务人员记忆洗手的时间,项目小组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世界卫生组织手卫生指南,把洗手时间总结成“两前三后”:“两前”即接触病人前、清洁/无菌操作前,“三后”是指接触病人后、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后、接触病人环境物品后。

医院精细化管理——大腕医生一天洗手100次—吴宏彪

为了明确洗手的正确方法,根据洗手部位把洗手步骤简化为“六步洗手法”:“内、外、夹、弓、大、立、腕”,对应手的部位为手掌心、手背、手夹缝、指弓、大拇指、指尖和手腕部。

为了便于医务人员随时随地洗手,项目小组与后勤部联合,在重点科室配备感应式水龙头,其他科室配备流动水设施,洗手液和干手纸一应俱全,每个洗手池上方均贴上“正确洗手方法”的宣传画,画上标有对应洗手步骤的图案和文字说明。

为缩短洗手时间,手卫生设施的设置以方便医务人员使用为准则,指导科室按照手消毒剂实际使用情况领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在每个病房门口、所有治疗室、诊室、治疗车、查房篮等处配置手消毒剂,同时在病房门口手消毒剂旁张贴正确使用流程图,促使医务人员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

在完善配备洗手设施的同时,院感科制作流程图和宣教材料,开展医务人员手卫生专题培训,增加下科室检查频次等工作。

至此,曾经被“脱手套后需要洗手吗”、“为患者拉了一下窗帘需要洗手吗”、“发药前需要洗手吗”等类似的问题纠缠得几乎心力交瘁的医务人员,终于有了明确的指引。无数次的院内检查也发现,员工们都已经掌握如何进行手卫生了。手卫生依从性的提高,不仅提升了医务人员的精神状态,而且让整个医院的面貌焕然一新。

然而,JCI模拟评审的结果又大出意料之外:手卫生依然是“短板”!

为什么会这样呢?经过深入的明察暗访,终于弄清了前因后果。原来,不少医务人员面对检查时“规规矩矩”,但平时却是依然故我,并没有完全遵循手卫生指南做好手卫生工作。此外,本该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医院大佬们,依然对洗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无动于衷,至于托词,仍然是“忙”、“没时间洗手”等老生常谈的词句!为了“证明”他们的正确性,一位科室主任算过这样一笔账:“即使使用手消毒剂,从按压消毒液到涂抹全手待干燥,大约需要18秒时间,忙时每天接诊150个病人,光洗手每天就要耗时45分钟,若是进行洗手消毒花费的时间更是以倍数增加,实在耽误为病人看病。”

抓紧时间给患者看病重要,还是做好手卫生以保护自己和患者更重要?

这个问题就像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中那句经典台词“生存还是死亡”一样令人难以抉择,困扰着中心所有医务工作者。

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踟蹰不前。不过,如果将每一次改进和革新都视作一次螺旋形的攀升,原点实则就是一个新的起点。于是在模拟评审后,他们重新审视JCI,在简单明了的规则背后,看到的并非冷冷冰冰的文字和规定,而是一个明确而温暖的答案:一切以病人安全为中心!

手卫生依从性项目在推进中遭遇重重阻力,在中心上下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对此中心领导敏锐地觉察到了。为了让医院的大佬们真正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中心领导多次在中心各级会议上强调手卫生的重要性。精细化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让每一条规则都真正落实到实处,而落实的最好办法就是监督检查。在一次管理干部会议开始前,中心领导逐个检查中层领导是否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不会洗手者则受到了“处罚”—必须在会议室外由院感科主任培训洗手,什么时候学会了才能进入会议室开会;临床科室早交班时,中心领导重点抽查教授级别的医生,不会洗手者亲自指导培训,直到教授们学会为止;在联络员会议上,院长亲自示范“六步洗手法”,带头将手卫生做到实处,并提出“会洗手的医生才是好医生”的观点……洗手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动作,却是以病人安全为中心的最好体现!

此外,中心领导多次亲自带领督导小组下一线科室检查医务人员的洗手情况,当有员工反映在用的手消毒液对皮肤刺激性较大、易损伤皮肤(如双手脱皮、发痒、红疹等症状)等问题时,果断地根据员工意愿选择具有护肤功效、刺激性相对较小的知名品牌手消毒剂。

医院精细化管理——大腕医生一天洗手100次—吴宏彪

在医院领导的大力倡导和引导下,大佬们的抵触情绪渐渐烟消云散,正确的洗手观念日渐形成,开始自动自觉地洗手,极大地带动了一线员工们的洗手热情。与此同时,一线员工“当家作主”心态渐渐成熟,自觉承担起监督大佬们洗手的责任,于是便出现了科室的白衣天使们拿着手消毒剂追着科室主任完成手卫生的“剧情”。

接着,项目小组乘势而上,对全体医务人员开设手卫生专题讲座,科室主任、护长、联络员和护理骨干人员成为重点培训和讲解的对象,并由护长和联络员开展科内一线医务人员培训,纠正日常存在的不正确的手卫生观念和不良习惯。对薄弱人群,如保洁人员、新进员工、实习生、进修生、志愿者等,手卫生培训则进行现场考核。为进一步鼓励各科室的医务人员,项目小组和护理部合作开展手卫生评比活动,评选科室和院级手卫生之星,在科室宣传栏内和医院内予以公告表扬。制作《手卫生5时刻》指引,纳入《知道做到》员工手册,人手一份;院办积极行动,在医务人员工作电脑屏幕保护程序上增加《手卫生5时刻》的提示,采用病房门口张贴手卫生宣传图、派发手卫生宣传单张的形式,对病人、家属及探视者进行手卫生宣传。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从上到下、纵向和横向一体化的培训体系。

外部督导检查当然是督促全院员工有效开展手卫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此,院感科人员每日下临床科室进行手卫生依从性的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后当场反馈至科室主任和护士长。针对共性问题,运用风险评估对重点部门、重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多方沟通协调,进行宣传、员工培训、院内实施、效果巩固,持续不断改进工作质量。为调动各科室参与的积极性,临床各科室安排人员每周完成一次手卫生自查,并做好登记,每月分析科室存在的不足。另外,医院督导组和护理项目组也不定期对科室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汇总、反馈。

通过以上努力,医务人员洗手的观念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各项规定真正落实到了实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强制终于变成了自觉。于是,大腕医生每天洗手100次不再是新闻,而是成为一种常规、一种习惯,医务人员因而成了“有洁癖的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