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平涼市簡介

【基本情況】平涼市地處陝、甘、寧三省(區)交匯處,東鄰陝西咸陽,西連甘肅定西、白銀,南接陝西寶雞、甘肅天水,北倚寧夏固原、甘肅慶陽,是古“絲綢之路”東端的交通要塞,是甘肅東部重要的交通樞紐、商貿重鎮和區域性中心城市,是承接中東部省區產業轉移與開放開發的“東大門”。全市轄涇川、靈臺、崇信、華亭、莊浪、靜寧6縣和崆峒區及平涼工業園區,總面積1.1萬平方公里。平涼屬於半乾旱、半溼潤大陸性氣候,海拔在890-2857米之間,年均氣溫9.3℃,年降水量420-600毫米之間,平均日照總時數2144-2380小時,無霜期156-188天。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1.28萬人。

平涼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周朝先祖就在涇河流域創造了比較先進的農耕文化。公元376年,前秦滅前涼,置平涼郡,取“平定涼國”之意,平涼之名始見於史冊。歷史上曾孕育出世界針灸醫學鼻祖皇甫謐、唐代著名宰相牛僧儒、南宋抗金名將吳玠、吳璘,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趙時春等彪炳史冊的傑出人物。境內歷史文化遺存眾多,現已發現仰韶、齊家等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址2257處,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5個,館藏文物3萬多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99件。崆峒山道源文化、古成紀伏羲文化、西王母遠古文化、皇甫謐醫學文化獨具魅力,出土的佛舍利金銀棺、西周青銅器和南宋貨幣銀盒子等文物,被譽為“中華之最”。與少林、武當、峨眉齊名的崆峒派武術等10多項民俗民間文化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深厚的文化積澱與現代文明的有機結合,形成了多元、厚重、包容、開放的區域文化特色。

【資源優勢】平涼境內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生態良好,資源多樣,森林覆蓋率33.42%,盛產小麥、玉米、洋芋、穀類,有“隴東糧倉”之美譽,黨參、黃芪、甘草、冬花等150多種中藥材和山藥、百合、蕨菜等特色農產品豐富多樣,是甘肅主要農林產品生產基地、西北重要畜牧業基地和中藥材產地,是農業部劃定為全國蘋果最佳適生區、全國肉牛優勢發展區域,西北地區重要的畜牧基地和農林產品基地。全市煤炭地質儲量650億噸,已探明儲量97.26億噸,石油資源量4.3億噸,石灰石儲量30億噸,原煤產量、火電裝機容量分別佔甘肅全省的一半和五分之一,是全國13個大型煤炭基地之一、全省最大的煤電化產業基地。旅遊資源遍佈全市,境內有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崆峒山、森林公園雲崖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南石窟寺、涇川王母宮、崇信龍泉寺等自然景觀100多處,魅力獨具、聞名遐邇。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953.3萬人次,增長22.07%。國內遊客1953.06萬人次,增長22.07%;境外遊客2380人,增長22.8%。旅遊綜合收入109.57億元,增長26.24%;境外收入296.97萬元。

【國民經濟】2017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354.66億元,比上年增長3.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2.34億元,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95.31億元,增長2.2%;第三產業增加值187.01億元,增長4.1%。全市人均生產總值16825元,增長3.3%。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50.98億元,增長3.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6.84億元,增長4.3%,其中煤、電、建材三大行業完成工業增加值42.69億元,佔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的91.14%。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9.81億元,增長8.1%。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1%。全市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跌1.5%。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803.62億元,增長9.18%,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803.11億元,增長9.2%。城鄉居民儲蓄存款549.34億元,增長7.86%。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592.54億元,增長11.14%,其中人民幣各項貸款592.44億元,增長11.15%。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7.59億元,增長9.2%。稅收收入17.41億元,增長7.0%;全年財政支出192.02億元,增長11.4%。一般公共服務支出 14.95億元,增長12.8%。

【農業經濟】2017年,全市農林牧漁及服務業增加值完成73.29億元,增長4.8%。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44.51萬畝,比上年減少11.06萬畝。糧食總產量102.54萬噸,增長1.44%,其中夏糧播種面積168.6萬畝,比上年減少3.73萬畝,產量33.76萬噸,增長6.02%;蔬菜種植面積29.41萬畝,增加0.18萬畝,產量43.85萬噸,增長9.51%。年末大牲畜存欄45.99萬頭(只),增長1.8%。牛存欄40.27萬頭,下降3.03%,出欄28.84萬頭,增長4.69%;羊存欄15.85萬隻,下降5.01%,出欄14.53萬頭,增長4.67%;豬存欄45.33萬頭,增長24.74%,出欄53.8萬頭,增長22.79%。全年肉類總產量7.16萬噸,增長11.16%。牛奶產量1.03萬噸,增長0.36%。綿羊毛產量119.97噸,下降20.0%。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7年,全市“三去一降一補”紮實推進。工業去庫存情況:12月末,全市原煤庫存同比減少48.86萬噸。規模以上工業產成品庫存11.7億元,下降12%。降成本情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76.19元,同比減少12.33元。房地產去庫存情況:隨著刺激房地產政策發力,房地產銷售情況良好,房地產去庫存效果明顯,1-12月,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89.91萬平方米。

【脫貧攻堅】2017年,全市緊扣“六個精準”要求,聚焦深度貧困鄉村,制定實施打贏脫貧攻堅戰25條政策措施,實行市級領導聯縣包鄉抓村制度,市級財政列支3000萬元支持牛、果、菜產業發展,為建檔立卡貧困養牛戶給予500元/頭/年的養殖補貼;在貧困村新建規模化養殖小區38個、飼養肉牛27.6萬頭。加快果品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引導貧困戶新植蘋果5萬畝。開展職業技能培訓3.5萬人(次),農村致富帶頭人示範培訓3639人(次),新型職業農民培訓1377人(次),完成貧困戶勞動力輸轉8.5萬人(次),實現收入19.2億元。目前,牛果勞三大產業收入佔到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以上。在貧困村新增溫棚蔬菜568畝,種植全膜玉米33.6萬畝、馬鈴薯24.1萬畝、中藥材3萬畝,進一步夯實了群眾增收基礎。全市脫貧攻堅整合資金完成投資41.2億元,佔整合下達38.25億元的107.7%;到村到戶項目完成投資12.12億元,佔年度計劃投資的101.8%。改造農村危房2011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024戶3779人,完成自來水入戶2804戶,貧困村通村硬化路、飲水安全、動力電實現全覆蓋。建成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60個、日間照料中心96個。發放社會救助資金2.69億元,受益貧困人口13.47萬人。

【“三農”工作】2017年,全市持之以恆改善農村路水房網等生產生活條件,開工建設涉農項目246項,完成投資45.7億元,建成農村公路199條1055公里;建設水利工程60處,解決了23.84萬人飲水不穩定問題,崆峒北楊澗、涇川朱家澗、莊浪花崖河、崇信關河4座抗旱水庫和新集水庫加快建設,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4.7萬畝;行政村、自然村光纖通達率分別達到99.6%和70%,21.6萬農戶接入高速光纖網絡。大規模開展城鄉綠化美化,完成城鄉造林57.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3.4%。全面推行河長制,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實施葫蘆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依法開展入河排汙口排查整治,規範河道採砂。開展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5個重點鄉鎮生活垃圾填埋場建成投用,建成美麗鄉村95個、環境整潔村200個。籌資3050萬元搭建了農業信貸擔保平臺,撬動金融資金3.05億元,引導金融機構向鄉鎮延伸服務網點,農村便民金融服務點覆蓋率達100%。持續推進市級政策性農業保險擴面提標,落實簽單保費2352萬元。

【項目建設】2017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24.44億元,比上年下降36.72%,其中第一產業完成投資57.34億元,下降26.82%;第二產業投資81.62億元,下降69.17%;第三產業投資285.48億元,下降12.88%。實施500萬元以上各類建設項目1259項,完成投資360.41億元,下降41.4%;5000萬元以上投資項目161項,完成投資182.2億元,增長13.16%;億元以上投資項目107項,完成投資164.31億元,增長38.76%;10億元以上投資項目15個,完成投資76.58億元,增長3.35倍。全年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64.03億元,增長14.83%。住宅投資43.06億元,增長13.15%;

【優勢產業】全市全面落實“五個一”推進機制,持續發展牛果菜等特色優勢產業,新建養牛小區159處,牛飼養量、出欄量分別達到69.11萬頭和28.84萬頭;新植果園22.8萬畝,建成矮化密植園1.9萬畝,培育標準化基地150萬畝,果品產量123.44萬噸;新增設施蔬菜2.5萬畝,種植蔬菜29.41萬畝,產量43.85萬噸;輸轉勞務48萬人,創收88億元,牛、果、勞務收入佔到貧困戶收入的70%以上。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新建改擴建龍頭企業32個、新登記註冊農民專業合作社1212個,新增家庭農場124個;海升超越農業12萬平方米智能溫室建成投產,涇汭河川區國家級蔬菜產業園等一批農業園區建設加快推進,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6%;天源牧業等生態觀光、遊園採摘、農耕體驗新業態快速興起,農村一二三產融合步伐加快;成功舉辦了“金果紅牛旅遊”走進京津系列活動,簽訂農產品銷售協議13億元,牛果產業向工廠化生產、公司化運作、品牌化運營邁進。

【人民生活】2017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5415元,增長8.4%;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5189元,增長5.4%。工資性收入17522.3元,同比增加1305.2元,增長8.0%,佔可支配收入的比重69.0%,工資性收入成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11元,增長8.6%;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518.5元,增長0.8%。隨著本地危房和棚戶區改造等建築工程增多,本地務工形勢較好,外出找工作困難的農民工和相當一部分家庭留守勞動力選擇就近務工,吸納勞動力人數持續增加,使農村居民勞動報酬有效增加,拉動了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的持續增長。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到549.34億元,增長7.86%。

【環境保護】城市環境質量進一步提高,城區大氣環境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下降8.75%;二氧化硫(SO )年均濃度為12微克/立方米,下降36.84%;二氧化氮(NO )年均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與上年持平;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30微克/立方米,下降26.83%;空氣自動監測站每月聯網率均達到96%以上,全市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按新標準考核為330天,佔全年天數366天的90.2%。全市地表水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85.7%,其中涇河、汭河、達溪河、水洛河、葫蘆河全年水質綜合評價達到國家Ⅲ類水質標準要求;縣級以上在用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及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水質達標率均為100%。區域環境噪聲和交通幹線噪聲平均值分別為54.8分貝和69.2分貝。

【社會保障】2017年末,全市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19.3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149人,其中職工13.45萬人,增加415人;離退休人員5945人,增加3734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121.23萬人,增加4729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30.74萬人,增加2063人,其中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12.84萬人,增加4837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17.9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8.69萬人,增加291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8.1萬人。參加生育保險7.92萬人,增加3451人。全年各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27.76億元,各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支出19.12億元。民政部門資助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達46.78萬人。全年4.95萬城鎮居民和20.96萬農村居民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年末有社會福利院9個,床位629張,在院供養453人,建立城鎮社區服務中心18個。

【社會事業】2017年,全年爭取國家和省上科技項目26項,資金632萬元。國家項目1項,落實資金120萬元;省列項目25項,落實資金512萬元;安排實施市列科技項目15項,經費100萬元。全市有各級各類學校1850所,其中幼兒園854所,特教學校4所,小學816所,初中113所,九年制學校21所,完全中學14所,中等職業學校11所,獨立高中15所,普通高校2所。本年度全市普通高校招生3718人,在校生7704人;中等職業學校招生7879人,在校生22517人;普通高中招生16281人,在校生52030人;初中招生24832人,在校生77675人。各類學校在校學生達到37.91萬人。小學入學率、畢業率都達到了100%,初中階段學生入學率99.87%,畢業率100%。本年度全市參加高考考生19647人,上線人數達19355人,上線率98.5%。年末有各種藝術表演團體8個,公共圖書館8個,博物館(含紀念館)13個。全市有廣播電臺8座,有線廣播電視傳輸幹線網絡總長8436.5公里,廣播電視轉播發射臺10座。廣播綜合覆蓋率99.13%;電視綜合覆蓋率97.46%,比上年提高0.01個百分點,有線電視用戶12.5萬戶。

年末有衛生機構(包括村衛生室、診所)2677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4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41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825個,村衛生室1533個,婦幼保健醫院(所、站)8個。衛生技術人員11660人,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4594人,醫院和衛生院有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3271人,註冊護士 4226人;醫院、衛生院擁有床位12490張,醫療機構病床使用率82.77%。全市運動員參加省級及以上各類賽事獲得獎牌60枚,金牌22枚、銀牌16枚、銅牌22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