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巡禮】一步一腳印 走上致富路——平涼市脫貧攻堅工作見聞

【成就巡禮】一步一腳印 走上致富路——平涼市脫貧攻堅工作見聞

4月14日,莊浪縣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基地的工作人員正在清理馬鈴薯原原種種苗的黃葉。該基地以“霧培法”技術生產馬鈴薯原原種,每株種苗可產馬鈴薯原原種40-50粒。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韋德佔

  四月的平涼,鬱鬱蔥蔥,一片繁忙。果園裡,果農在修剪樹枝,鬆土施肥;養殖場,農戶飼餵著圈舍裡膘肥體壯的牛羊,喜笑顏開;中藥材交易市場,打工的貧困群眾很起勁地分揀、晾曬藥材……

  脫貧攻堅為地處六盤山特困片區的平涼注入了新的活力。過去貧瘠的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曾經靠天吃飯的貧困群眾,發展特色產業摘了窮帽。平涼市通過紮實開展精細精確精微的“繡花式”扶貧,一步一個腳印走上致富路——全市貧困人口由2014年底的40.6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0.99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87%下降至0.52%,7個縣市區全部脫貧摘帽。

  立足特色 致富有門道

  走進崇信縣錦屏鎮平頭溝村,成群的平涼紅牛在一孔孔乾淨整潔的窯洞前悠然信步。“窯洞養牛長膘快,牛還不容易生病。”平頭溝村貧困戶朱海萍說,放在幾年前,她壓根想不到返鄉養牛不僅賺錢,還能養出特色。

  和隴東許多地方一樣,平頭溝村留存了大量的廢舊窯洞。隨著牛產業的發展,錦屏鎮打起窯洞的主意。“新建一座3至5頭規模的牛舍需4萬元,改造窯洞僅需1萬元,經過認真測算並吸取群眾窯洞養殖的經驗,我們對230孔窯洞進行了改造。”錦屏鎮鎮長張雲剛介紹,平頭溝村還採取龍頭企業加入、合作社組織、吸引大戶、帶動貧困戶的形式,以及企投戶繁、戶養企銷機制,帶動當地貧困戶養殖平涼紅牛780頭。

  “我家自繁自育12頭牛,每年收入5萬元。去年從公司領養了69頭牛,3年後把母牛還回去,下的牛犢算自己的,有這樣的支持,收入肯定越來越好。”看著窯洞前健碩的紅牛,朱海萍言語間底氣十足。

  近年來,平涼市將牛產業作為全市戰略性主導產業和助推脫貧攻堅的首位產業,目前全市貧困村建成規模化養殖場134個,帶動貧困戶飼養肉牛13.66萬頭。平涼市立足實際發展特色產業,確定“遠抓蘋果近抓牛、當年脫貧抓勞務”的產業扶貧思路,推動果產業、菜產業、馬鈴薯產業、中藥材產業等多種富民產業遍地開花。至2019年底,全市90%以上貧困戶參與到產業發展中,70%以上的貧困人口依靠產業穩定脫貧。

龍頭引領 脫貧有奔頭

  “家裡3畝多中藥材賣了3萬元,是以前的3倍多,在合作社打工每月還有2000元的收入。”在華亭市馬峽鎮中藥材交易市場,貧困戶任彩梅哼著小曲分揀中藥材。

  馬峽鎮地處關山腳下,素有“隴東藥庫”之稱,中藥材以大黃、獨活等53個品種為主。以往,農民種植的優質中藥材賣不到好價錢。“錢都被中間販子賺走了,群眾在市場上要有話語權,還得靠龍頭企業來帶動。”馬峽鎮黨委書記楊軍說。

  於是,華亭市在馬峽鎮建立中藥材交易市場,結合“三變”改革,採取“公司+聯合社+農戶”的發展模式,由華亭市新康藥業有限公司為主體,馬峽鎮順義中藥材合作社聯合社整合各類資金550.4萬元入股,帶動群眾發展中藥材產業。

  經過幾年發展,目前馬峽鎮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1萬畝,人均1畝,農民中藥材收入由原來的2630元增加到5300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6.2%。

  在平涼市,龍頭引領帶動貧困群眾發展的模式處處可見。目前,平涼市251家縣級以上龍頭企業帶動1726個合作社發展訂單生產,帶動3.88萬戶10.9萬貧困人口發展種養業。

  平涼市把農村“三變”改革作為脫貧攻堅的“新引擎”,走出一條發展新路。莊浪縣探索出的“黨組織+國有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三變”改革試點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4畝地入股有2800元分紅,在養牛場打工收入1萬多元,加上兒子在外打工的收入,今年初我家脫貧了!”莊浪縣水洛鎮吊溝村貧困戶苗坤和,是“三變”改革試點的受益者。

  水洛鎮黨委書記馬立強介紹,吊溝村近幾年將村集體發展資金60萬元、合作社發展資金50萬元、64戶貧困群眾肉牛養殖資金44.8萬元,以及182戶群眾的1058畝土地入股到莊浪縣農業產業扶貧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先後成立肉牛養殖和蘋果種植合作社,帶動群眾發展。如今的吊溝村集體每年獲得分紅6萬元,貧困戶至少分紅62.13萬元,從根本上壯大了富民產業,推動了精準脫貧。

補齊短板 發展有底氣

  “住著山裡的土房子,天一下雨就漏水。吃水靠驢馱,出門不方便,從家裡去鎮裡步行需要兩個小時。”兩年前,崇信縣新窯鎮西劉村貧困戶馬秋燕一家過著這樣的日子,生活沒有盼頭。

  直到2018年7月,馬秋燕一家享受易地扶貧搬遷的政策,搬進位於新窯鎮赤金移民社區的新家,迎來了新生活。“只花了1萬多元住進了新房,有5間房,寬寬敞敞。”馬秋燕說,生活條件改善了,一家人專心謀富路。

  “養1頭牛政府補貼2000元,去年我購進了10頭牛,如今已經發展到17頭,再養養爭取賣個好價錢!”馬秋燕說。

  馬秋燕的例子並非個例。位於崆峒區南部山區的峽門鄉頡嶺村山大溝深,76戶農戶分散在13個梁峁溝壑裡,鞭杆、雨鞋、爛棉襖成了當地人出門必備的三件寶。

  如今走進頡嶺村,2016年入住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裡,房屋嶄新、村道整潔,4年前栽植的樹木長得鬱鬱蔥蔥。站在安置區的山上望去,只有山溝溝裡零散的舊土房依稀可見過去的痕跡。

  “苦日子都過去了,現在村裡人住著新房,走著硬化路,喝著自來水,用著動力電。家家戶戶都專心種地養牛,日子越過越好!”頡嶺村村民宋萬感慨地說。

  這樣的變化在平涼不止一處。平涼市累計改造農村危房19萬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67萬戶,實現了農村危房動態清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9538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412戶。同時全力補短板強弱項,組織開展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安全住房和飲水安全“3+1”衝刺清零行動,夯實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基礎。

來源:每日甘肅網--甘肅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