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醫院退出,基層診所湧入,臺灣的私人醫療體系是怎樣運作的?

小型醫院退出,基層診所湧入,臺灣的私人醫療體系是怎樣運作的?


儘管臺灣長庚醫院的模式已為大陸所熟悉,但臺灣整體醫院體系的圖景是什麼?是什麼環境產生了長庚模式?臺灣的私人醫院在四個層級中(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和基層醫療)均是主流部分,同時對私人醫院有完善的監管制度,如“醫療法人”制度。今天,我們通過一篇臺灣私人醫療體系全景的文章來回顧,臺灣私人醫療體系對大陸民營醫療有怎樣的意義?

小型醫院退出,基層診所湧入,臺灣的私人醫療體系是怎樣運作的?

本文來源:健康智匯

作者:賴仁淙、黃彰暐



小型醫院退出,基層診所湧入,臺灣的私人醫療體系是怎樣運作的?


本文最早發表於2014年,診所及醫院部分數據已於2020年更新,供同行瞭解


1

臺灣醫療體系構成:全民健保+私人醫院


臺灣的醫療衛生管理機構分成中央和地方兩級,中央最高的等是行政院衛生署(DOH),其管理、指導及監督全國的醫療行政事務,並與地方的衛生局合作。近年來,臺灣醫療服務呈現出醫院大型化,診所普及化的發展趨勢,小型私立醫院逐漸退出市場,醫院集團化特徵日益明顯。


到2018年底止,臺灣總計有483家醫院及22333家診所,其中西醫院478家(80家公立醫院與398傢俬立醫院)及5家中醫醫院(1家公立醫院與4傢俬立醫院)。在22333家診所中,公立診所有429家(1.92%),民營診所有21904家(98.07%)。


小型醫院退出,基層診所湧入,臺灣的私人醫療體系是怎樣運作的?


DOH將臺灣劃分為17個醫療區,規劃醫療網絡,包括3個要素,即分區、分級及轉診,希望均衡醫療資源的地理分佈,居民不須赴區外就醫。分級是利用醫院評鑑制度,將醫院分為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和基層醫療院所4個等級,希望各層級能分工合作,均衡發展,並建立依級序的轉診制度,以減少醫療資源浪費。


臺灣從1995年3月1日起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全地區民眾有公平的就醫權利,可自由選擇醫療院所,不論所繳保險費多少,都獲得相同醫療給付與保障,投保率99.1%,全地區醫療院所皆可以申請成為全民健保的特約醫療機構。


2000年經濟學人專家評鑑臺灣地區的健保為僅次於瑞典的國民健保制度,臺灣的醫療支出僅佔GDP的6.1%,而政府支出僅佔醫療支出的25.8%,能夠做到全世界名列前茅的成就,確實是一個既便宜又高質量的健康保險制度。


2

臺灣私人醫院的五大類型:

財團法人醫院佔主流


20世紀70~9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人民收入倍數提升,逐漸負擔得起現代醫療服務的費用,醫療服務市場的需求就更殷切;加上政府逐步開辦勞保、公保等各類醫療保險,涵蓋人口愈來愈多,又採取寬鬆的就醫制度,既無分級限制,也無需自負額;而支付邏輯又採論量計酬,政府完全承擔財務責任,醫療機構樂於配合,讓被保險人“物超所值之意”。


小型醫院退出,基層診所湧入,臺灣的私人醫療體系是怎樣運作的?


私人醫院中無論是財團法人、宗教法人、私立醫學校附設或私人醫院都隨著醫療服務市場的擴張,快速成長,尤其是企業財團投資的財團法人醫院。


1990~2010年間,全民健康保險實施,加上床位逐年擴增(臺灣2010年每千人病床數為5.9張,較2001年每千人5.1張高),初期實行論服務量計酬支付制度,醫療費用支出快速成長,每年支出成長約10%,造成健保財務入不敷出的窘境,因而於2002年7月實施醫院總額支付,此後健保醫療費用年成長率控制在5%以下,減緩了健保的財務壓力,同時也因為醫療財務責任轉移由醫療院所承擔,導致部分經營體質較弱的私人醫院因而倒閉或轉型成為聯合門診中心或慢性長期照護機構。


此外,2004年在醫療法人中增訂了“醫療社團法人”,讓一般私人醫院得以申請為法人,跳脫負責醫師為醫院唯一法定所有者的限制,以法人制度釐清私人醫院之所有權和經營權,讓私人醫院的財務透明化,到2010年已有25傢俬人醫院完成法人化。值得一提的是,在因應全民健保壓縮醫療利潤的衝擊之下,走完全自費路線的醫學美容、預防健檢及國際觀光醫療產業逐漸蓬勃發展,這也是目前臺灣私人醫院以及私人基層醫療院所超夯的發展項目。


小型醫院退出,基層診所湧入,臺灣的私人醫療體系是怎樣運作的?


3

每個層級都有私人醫療


醫學中心級——以長庚紀念醫院為例。長庚紀念醫院乃臺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為紀念其先嚴王長庚先生所設立。因導入臺塑之企業化管理,跳脫傳統臺灣醫界之經營方式,提出高薪專職的要求,員工不得另行兼職開業、亦禁止收受紅包。一開始就儼然醫界一個異數。


1978年12月位居桃園龜山林口交流道旁之林口醫學中心啟用後,自此臺灣醫界以財團法人為模式的新興力量便逐步成形。給所有傳統醫療機構的經營者,相當震撼性的衝擊,成為現代醫院經營的新顯學,往後無論公私立或大小醫院的經營或多或少都受其影響。


至今長庚已有臺北、林口、基隆、桃園、嘉義、雲林、高雄等院區及福建廈門長庚醫院。根據官網公佈的數據,當前擁有9000張床位單日門診量在31500人次以上,無論是就診治病患的人數,或所提供醫療服務的質量而言,都可以說是已經達於世界性的規模及水平。


小型醫院退出,基層診所湧入,臺灣的私人醫療體系是怎樣運作的?


區域醫院級——以光田綜合醫院為例。光田綜合醫院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非集團私人醫院,1913年光田綜合醫院創辦人王銅鐘醫師於臺中沙鹿創立“仁聲醫院”(光田綜合醫院的前身)。多年來,光田歷經臺灣醫療蠻荒期,二次大戰後的醫療起飛期及與世界先進醫療技術同軌的醫療進步期,並由最初僅2層樓、3張病床的規模拓展至今日數千病床,員工3000人的大型現代化醫院。


地區醫院級。地區醫院急症照護的功能因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角色而逐年萎縮,紛紛尋求轉型之道。因應臺灣人口成長率逐年減緩(由2000年0.8%下降至2011年0.2%)及臺灣人口嚴重老化的問題(65 歲以上的人口比例2010 年為10.7%,預計2028年達到22.5%),許多配備病床的私人地區醫院轉型為慢性病長期照護之用。有的成立呼吸治療中心或復健中心,也有醫院外包給相關團體作早期療育,還有朝法人化發展,交給專業醫療團隊經營,讓逐漸萎縮的地區醫院有了起死回生的空間。


基層診所級。提倡家庭醫師制度並積極培養家庭醫師是目前臺灣基層醫療的核心任務。臺灣基層醫療診所主要為提供西醫療程,其次則為牙科、藥物與傳統中醫治療。西醫類診所(包含內科、眼科、骨科、醫美、精神等)佔51%,牙科診所佔30%,中醫診所佔17%。


除此之外,雖然臺灣醫院數量過去幾年陸續減少(由2000年的617家減為2018年的483家),診所卻穩定成長(由2000年17413家增為2018年的22333 家)。


數量增加主要來自於眼科、美容與整形診所,獲利推升動力來自於自費療程。可見得臺灣除了推動傳統基層醫療之外,已開始有多元發展的特色出現。


世界衛生組織於2002年評價臺灣的國際醫療服務為亞洲第1,世界第6。(最新排名臺灣地區為世界第34、亞洲第4),截至2012年臺灣共有14家醫院通過全球醫界公認可信度最高的JCI國際醫院評鑑,這樣的殊榮,證明臺灣的醫療擁有與國際水平的高質量,尤其是提供近八成醫療服務的私人醫療體系功不可沒。


臺灣的私人醫療服務市場,將企業經營管理的理念與制度應用於醫院管理,產生卓越的經營績效,促使醫療產業蓬勃發展,改善患者就醫流程,服務良好,深獲患者信賴,成為公立醫院仿效的楷模,從而激勵公立醫療體系改革,促成政府醫療法規的修改,讓法令與環境適合醫療產業發展,使臺灣從醫療資源極度貧乏狀態,快速轉變成為醫療資源豐富,醫療水平先進,提供民眾就醫無障礙的環境。


小型醫院退出,基層診所湧入,臺灣的私人醫療體系是怎樣運作的?


//來源:健康智匯 作者:賴仁淙、黃彰暐

本文最早發表於2014年,診所部分數據於2020年更新,供同行瞭解。

//編輯:太白(lzxx12580)

❖ 慎重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學習交流,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疑問請聯繫編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