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層”生活過的皇帝,為何能成為明君?

一想到皇帝,多數人想到“錦衣玉食”“一言九鼎”“九五之尊”“後宮美女無數”,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出現了大大小小400多位帝王,每個朝代都有幾個代表性的帝王,這些比較出名的帝王有的是千古明君,有的卻是亡國之君。千古明君往往更受到後人的關注,後世當權者學習明君的治世之道,普通百姓羨慕明君治理下的社會,可以說明君是人見人愛的。

千古明君中有一特殊的群體——在“基層”生活過的皇帝,這一群體的共同點是都在基層生活過,並且掌權以後有所作為,像漢宣帝劉詢、漢光武帝劉秀、明太祖朱元璋等,他們初期在“民間生活”,未曾享受過半點帝王待遇,甚至還不如普通的農民,深知老百姓生活不易,於是在掌權以後,大刀闊斧的改革,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大事,在位期間也受到百姓愛戴,這些皇帝都是明君,卻也有不一樣的治世理念。

在“基層”生活過的皇帝,為何能成為明君?

明太祖朱元璋

在“基層”生活過的皇帝最具代表性之一的便是朱元璋,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覺寺,並在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在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於應天,享年71歲,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元朝末年腐敗,元人朝廷壓榨百姓,把人分為四等,蒙古人統治下的漢人、南人是賤民,蒙古人無需勞動就可以享有漢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財產,殺一個南人只需罰交一頭毛驢價錢。加上災荒不斷,朱元璋和普通老百姓一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因社會動亂,加之天災不斷,朱元璋為了生存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觸到了各地的風土人情,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社會生活經驗。這些艱苦的流浪生活鑄就了朱元璋堅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變得殘忍、猜忌,這段生活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來朱元璋參了軍,憑藉自己的聰明和勇敢,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經過長年累月的軍事生涯,朱元璋身邊逐漸聚集了許多優秀的人才,像徐達、常遇春、李善長等,有了這些人才的輔佐,朱元璋如魚得水,反元大業順風順水,很快完成了統一。就這樣,曾經當過乞丐的朱元璋就這樣成為了萬人敬仰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大力懲治貪腐,深得民心,據史料記載:朱元璋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朱元璋的勤政愛民成就了洪武之治,是封建社會難得的太平盛世,從朱元璋的經歷中能夠看出,他完全具備成為一位優秀皇帝的條件。朱元璋見多識廣,在動亂的社會,朱元璋居無定所,四處遊蕩,所見所聞增多,豐富了他的思想;朱元璋聰明好學、有膽有識;從小生活艱難,做事勤奮;有一顆匡扶正義的心,志在推翻腐朽的元朝統治。而且朱元璋在晚年也不糊塗,之所以殺忠臣另有隱情,也是為了大明江山,並非肆意殺人。

朱元璋當皇帝后的所作所為符合他“草根”的出身,在艱苦的生活中才會磨鍊人的意志,更懂得人民生活艱難,最能瞭解百姓的需求,與朱元璋共患難的馬皇后,也是古代最賢良的皇后之一。

這樣一位站在百姓角度想問題的當權者,哪個百姓會不喜歡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