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 | 理工男愛科幻 院士成了小說家

揭秘 | 理工男愛科幻 院士成了小說家

理工男愛科幻,這一愛好讓《流浪地球》的作者劉慈欣蜚聲海內外。

無獨有偶,在水利工程領域大名鼎鼎的潘家錚院士,也因擁有同樣的愛好,跨界成了科幻小說家,深受讀者愛戴。

揭秘 | 理工男愛科幻 院士成了小說家

潘家錚

潘家錚,我國著名水利水電泰斗、兩院院士,曾參與設計和指導過新安江、三峽等許多重大水利工程。潘院士,個頭不大,戴一副方框眼鏡,衣角常常皺巴巴,總是笑容可掬,無比和善親切。

潘家錚:“院士寫科幻,好比教授賣扒雞……院士可以在某個科技領域上取得點成績,可不能保證寫的文章也一定高明,也許還別字連篇、不堪卒讀呢,這正和教授做的扒雞可能難以下嚥一樣。”

提起自己寫科幻小說這個愛好,潘院士如此自我調侃。實際上,潘院士擁有一批忠實的讀者,他66歲出版第一部小說,文筆優美功底深厚,作品數量非常豐富,內容幾乎囊括了人類迄今為止所有的科學發明與技術。

揭秘 | 理工男愛科幻 院士成了小說家

潘家錚

2012年7月,85歲的潘家錚院士逝世時,無數科幻迷為之扼腕。

揭秘 | 理工男愛科幻 院士成了小說家

潘家錚《潘家錚全集》

01 遵循父願

曾被迫放棄文學夢

潘家錚,1927年出生於浙江紹興的一個書香世家,他小學還未讀完,便因抗日戰爭中斷了學業,後靠自學高中畢業。

1946年,潘家錚考上了浙江大學,因自幼喜愛詩詞,毫不猶豫地填報了中文系。因為父親希望他學“實業”,潘家錚迫不得已改報了航空工程系。

在大學二年級,潘家錚在報紙上看到一則留英航空博士上吊自殺的新聞,自感航空系就業前途無望。為了將來有碗飯吃,他轉到了土木系,從此與水電結下了不解之緣。

揭秘 | 理工男愛科幻 院士成了小說家

潘家錚《偷腦的賊》

1950年,潘家錚進入浙江錢塘江水力發電勘測處工作,開始了他的水利工程事業,常年在山河之間奔波忙碌,大江大河便是他流動的家。奔波之間,潘家錚還不忘自己年輕時候對於文學的熱愛。

在專業領域裡攻堅克難的同時,潘家錚還忙裡偷閒寫出了《春夢秋雲錄》《潘家錚院士文選》《老生常談集》等作品。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潘家錚開始創作科幻小說。

02 理工男愛科幻

忙裡偷閒寫小說

揭秘 | 理工男愛科幻 院士成了小說家

《潘家錚院士科幻作品集》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潘家錚與朋友探討到機器人仿真的問題,並擔憂機器人會威脅人類的生存。他以此為題材寫出了科幻小說處女作《康柯小姐的悲劇》,小說從一個機器人與它的製造者之間的戀愛故事開始,講述了人和機器人結婚引起的悲喜劇,揭示了感情難以量化的殘酷事實。

此後,他的許多科幻小說都以科學道德為主題,注重科技發展和社會發展同步。

揭秘 | 理工男愛科幻 院士成了小說家

潘家錚《地球末日記》

03 得天獨厚

科學家寫盡科技硬核

科學家寫科幻作品似乎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1601年,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曾創作科幻小說《夢》,講述魔法精靈協助人類完成的一次太空之旅的故事。美國“阿波羅”登月工程的設計師馮·布勞恩曾創作出版了科幻小說《火星上的生活》,該作品還被搬上了銀幕。2019年,由劉慈欣科幻小說《流浪地球》改編的同名電影上映。

而潘家錚的科幻小說《地球末日記》,講述的是地球末日的故事。他用對話式的語言和曲折離奇的故事,把彗星撞地球、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呈現在讀者面前,告訴人類要愛惜賴以生存的環境。

揭秘 | 理工男愛科幻 院士成了小說家

潘家錚(左)

潘家錚作品中,還有不少與自己工作領域直接相關,《子虛峽大壩興亡記》寫的就是中國建大壩的科幻故事。

他還特別關注貼近現實的題材,比如《鏡中人》《思想探測儀》《天道》《蛇人》探討了不同領域的倫理問題。

揭秘 | 理工男愛科幻 院士成了小說家

潘家錚

潘家錚筆耕不輟,晚年出版的《潘家錚院士科幻作品選》長達81萬字。

潘家錚說,“我本人在科幻創作中的努力,就是想使科幻小說本土化、世俗化和教育化,使年輕人在看過一篇科幻小說後,開拓思路外,還能在腦子裡留下一些感慨或引發一點思考。”

在今天,潘家錚的作品在中國科幻界仍具有絕佳口碑與影響力。

★來源:廈門衛視《兩岸秘密檔案》欄目

★ 撰稿:葉瑋泓

✎ 編輯:陳錦華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如涉侵權聯繫刪除

揭秘 | 理工男愛科幻 院士成了小說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