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殺熟”亂象之風何時止?

數據也被稱為“21世紀的石油”。

當前,我國大數據運用飛速發展,數字經濟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已由2011年的9.5萬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35.8萬億元,佔GDP比重從20.3%提升到36.2%。但是,大數據的應用在提高社會運轉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個人隱私洩露和數據權屬不清晰等問題。

“大數據殺熟”亂象之風何時止?

越來越多的訂餐、購物、出行等網絡服務平臺,依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向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產品推薦,但由此也產生了"大數據殺熟"、價格組合千人千面的算法公平性問題。唯品會、京東、美團、餓了麼、每日優鮮、盒馬鮮生、攜程、去哪兒網、如祺出行、滴滴出行今日向社會承諾不利用“大數據殺熟”,即不非法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

一、“大數據殺熟“的進化之路

買機票、訂外賣、訂酒店等等在線業務,早已經成為消費者的“吃雷”重地。據報道,北京的韓女士使用手機在某電商平臺購物時,中途錯用了另一部手機結賬,卻意外發現,同一商家的同樣一件商品,註冊至今12年、經常使用、總計消費近26萬元的高級會員賬號,反而比註冊至今5年多、很少使用、總計消費2400多元的普通賬號,價格貴了25塊錢。

“大數據殺熟”亂象之風何時止?

如今,隨著數據競爭日趨白熱化,“大數據殺熟”也迭代升級,“殺熟”引發的數據風險越發引人關注。

殺熟一代,大多是賣高價給老客;殺熟二代,則是個性化推送下的精確殺熟。相較於以往顯而易見的差異化定價,如今消費者在下單時,會收到複雜算法臨時生成的各類優惠券、價格組合,實際上,不同賬號的價格差異其實比以前更大。

並且,殺熟二代中的“熟”,已經不是“熟客”,而是被平臺充分掌握個人信息的“熟人”。基於算法的個性化推送會打造過濾氣泡和信息繭房,這些產品匹配則將剝奪消費者依法享有的選擇權。

隱私信息丟了,公平交易的權益沒了,消費者就此成為平臺算法的“掌中之物”。

二、殺熟難短期消失,自防很重要

根據黑貓投訴相關數據顯示,鍵入關鍵詞“殺熟”後,美團、攜程、滴滴等均在投訴名單之上。幾乎所有互聯網巨頭們都難逃殺熟罪名。

“大數據殺熟”亂象之風何時止?

消費者不禁會疑問,平臺及巨頭們為何甘願揹負名譽受損和股價狂跌的代價,也要把大數據殺熟進行到底呢?一切客觀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內在的邏輯,對大數據殺熟氾濫的領域進行深入調查後發現,這種怪現象背後的原因有三。

首先,持續的燒錢擴張策略是罪魁禍首;多數互聯網企業在初期以燒錢快速擴張,利用低價圈住消費者。長此以往,平臺逐漸成了領域的龍頭,並以此對喪失選擇權的用戶進行“收割”。

現在正是各家巨頭持續的擴張策略,使平臺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撐利潤和新業務拓展,於是就會想法設法回血資金,大數據殺熟也就成為各家的共同選擇。

其次,新用戶增速放緩是第二動因;隨著互聯網紅利見頂,流量也逐漸觸摸到天花板,很多行業都進入了存量競爭的階段,許多領域獲客成本達到了幾百元甚至上千元,因此各平臺都會對新用戶贈送各種折扣和福利。大多數外賣、出行、OTA平臺已經渡過“創業時期”,用戶增長都開始減慢,融資渠道減少,對老用戶痛下殺手,並把其中一部分的錢補貼給新用戶,成了平臺保持對新用戶吸引力的一個妥協性的辦法。

新用戶增速放緩,讓各大平臺不得不將目光放回老用戶身上,薅老用戶、會員用戶的羊毛,成為大數據殺熟的第二動因,這也使殺“熟”保“新”將會長期存在。如日常購買外賣時,就可以看一看美團、餓了麼兩家平臺同一個商家的同一商品定價,和各自配送費的定價,哪家更低選哪家,掌握主動權才是應對收割的正確做法。

最後,取證難、維權難助長亂象氾濫;每次出現大數據殺熟的風波,企業都會以各種理由回應,過去大數據殺熟的拷問此起彼伏,面對外界的質疑,互聯網企業通常以商品型號或配置、享受套餐優惠、時間點不同等為理由,進行自辯。

“殺熟”行為之所以如此肆無忌憚,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監管和舉證的困難導致。究其背後是因為“大數據”的特性就決定了殺熟存在複雜性和隱蔽性,別說普通消費者,甚至機構也難以舉證,所以“大數據殺熟”如何界定就成為了一個類似“既有又沒有”的“薛定諤的貓”的長期問題。

三、平衡數據利用與保護是關鍵

大數據立法需要明確數據權屬主體資格;確立數據採集法律制度;明確數據存儲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等,但其中面臨的一個最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平衡數據利用與數據保護。

是否允許訪問照片庫、是否允許讀取通訊錄……如今使用各類軟件時,人們似乎已經習慣了這些“前綴”環節,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為軟件“開綠燈”,畢竟如果拒絕授權,可能會導致軟件無法使用。

在這些不經意間,我們的個人數據也被商家獲取了,根據後臺數據對消費者實行精準畫像,並由此提供差異化選擇已是軟件運營的商業模式之一。

在享受大數據帶來便利的同時,一些商家也在利用這些數據進行大數據“殺熟”,比如在同一外賣平臺點餐,會員價竟比非會員價高;從常用的在線旅遊平臺訂酒店,房型顯示的竟然還沒有新用戶多。

這也讓不少人吐槽大數據的發展是在犧牲個人信息保護的基礎上。

為了填補虧空、應對增量放緩,加之殺熟的取證維權難,都成為平臺及巨頭們冒風險舉起鐮刀的背後推手,而這些原因不是一朝一夕間出現的,自然短期之內也不會消失。可我們面對不公平的“大數據殺熟”就聽之任之,束手無策嗎?其實一切並不是無解的死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