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徐冰:不要把藝術太當回事


名人|徐冰:不要把藝術太當回事


約訪徐冰時,正值他的四十週年個人藝術回顧展——“思想與方法”,在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映。第一次見面,他坐在學者劉禾講座的觀眾席上,認認真真地做筆記,未來得及吃的晚飯是一杯咖啡和一塊蛋糕;第二次,他從女兒的美術館開幕事宜中脫身,匆匆趕來我們的節目錄制現場,一坐下就感慨,做藝術容易,做父親難;第三次,“徐冰:思想與方法”國際研討會,因當天還有去美國的行程,他不得不在中途離場,但卻不忍拒絕一擁而上找他簽名的年輕學生。

《名人面對面》

專訪 | 徐冰


名人|徐冰:不要把藝術太當回事


田川:這一次整個展覽的名字,就叫“思想與方法”,您用《地書》裡emoji的方式做了一個前言的介紹。我看到“思想”是一個人,他是在思考著,“方法”是一把鑰匙,來代表方法。

名人|徐冰:不要把藝術太當回事

我就很好奇,鑰匙對於我來講是一個智慧的象徵

,也是開啟一道門或者是一個途徑的方式。所以我就想讓您說說,這種方法,它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形式,是一種什麼樣的智慧?開啟一道什麼樣的門,通往一個怎麼樣的未來?

徐冰:其實“思想與方法”是策展人給的題目,很多人認為也是貼切的,因為這個展覽整體,其實有一點像一個巨大的實驗室,當然它是作為藝術家的一個思想的實驗室。


名人|徐冰:不要把藝術太當回事


新的創造力

徐冰:我覺得好的藝術家,其實都是思想型的人,但是你只有精彩的思想,而不能夠把你的思想通過藝術的語彙表達清楚,或者說表達得很有感覺很到位,那你還不是好的藝術家,或者說你沒有完成藝術家該做的事情,藝術史也不會記載你這樣的人。可能你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社會史會記載你,可是藝術史記載的,是在藝術的語言上有新的提示和獨創性,給人類的藝術表達法有新的啟示的人。


名人|徐冰:不要把藝術太當回事


徐冰幾乎每一年都出新作品。在回顧展上,可以看到他從七十年代至今的六十多件作品,包括上山下鄉插隊期間做的刊物《爛漫山花》,中央美術學院讀書任教時刻畫的《碎玉集》,移居美國十餘年創造的《英文方塊字》、《何處惹塵埃》、《菸草計劃》,經典作品《天書》、《地書》,還有他的首部電影作品《蜻蜓之眼》。


名人|徐冰:不要把藝術太當回事


《爛漫山花》



名人|徐冰:不要把藝術太當回事


《碎玉集》

名人|徐冰:不要把藝術太當回事


《菸草計劃》

徐冰:有人說我的東西是很有創造力的,總是有新的創造力,打破我過去的東西。我曾經看到有一些特別有意思的作品,我會覺得我要是再聰明一點就好了。但後來我認識到,這個東西並不是一個智商水平的競爭。你腦子快一點,可能速度就快一點,但是腦子慢一點,它的東西可能就深入一點,它不決定這個作品真正的質量和好壞。

每一幀都是真實發生的

田川:大家都覺得您是一個特別願意玩文字,創作書,講究裝訂和紙的質感,調動所有五官感知的一個藝術家,突然移情別戀去做數字藝術了。所以為什麼《蜻蜓之眼》這樣的一個作品,也是您在新的展覽中對影像的一個探索?

徐冰:其實並不是為了影像,並不是說影像是新的手法。我用影像,其實還是因為這個“監控”和我們人的關係到達今天這個程度,適合用影像,或者說適合用戲仿大片的一個方法,來呈現這個概念。

名人|徐冰:不要把藝術太當回事

《蜻蜓之眼》裡所有鏡頭來自公共渠道的監控視頻

田川:我覺得觀影的整個過程當中,我會覺得它是一個劇情片,非常的完整。但是當我意識到,它所有的畫面都是真實的,而且很多是非常暴力的,我心裡面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深深的恐懼。

徐冰:其實你剛才的這種恐懼,也是我們這個團隊,在經過一年多有的一個共同的感覺,就是大家出門都變得比以前小心了。為什麼呢?我們是線性的,今天我在這,咱們聊天,待會兒完事可能坐車到街上去了,它是一個接一個的,這是我們肉眼感知的世界。可是經過監控技術,當你同時看到下一條街、你周圍的這條街、遠在肯尼亞的一條街,它同時發生的事情的時候,你就發現,這個世界是我們過去所沒有認識到的,它是不可控的,是無奇不有的,是危機四伏的。


名人|徐冰:不要把藝術太當回事


徐冰:現在所有的劇情電影,每一幀都是假的,每一幀都是演出來,造出來的。而我就想,如果能夠做一個電影,每一幀都是真實發生的,那這個電影是很牛的。一般人都會覺得,這種手法,或者說徐冰做一個電影,一定是非常實驗性的,或者說是不講故事的,可恰恰是什麼呢,這個概念的張力,就來自於所有人都認為沒有一個主演、沒有一個攝影師的情況下,這個故事是講不下去的,可是我認為就是可以講下去。

什麼是藝術

徐冰在《給年輕藝術家的信》中說,對藝術負責且有勇氣,是成為藝術家的首要條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知識界的思想浪潮中,徐冰把自己關在央美狹小的宿舍裡,雕刻一個個誰也不認識的字,今天比昨天多刻了兩個,徐冰笑稱自己是“勞模”,但卻覺得充實,享受著“自我封閉的崇高感”;九十年代初,他前往美國紐約,希望抹掉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色彩,成為純粹的當代藝術家,但很快就認識到“崇洋媚外”的侷限性。什麼是開放?什麼是當代?經過十餘年的全球當代藝術對話,2007年,徐冰回到中國,開始在自己的文明原料中尋求答案。


名人|徐冰:不要把藝術太當回事


1987年,徐冰在北京大興寒營鄉古籍印刷廠

徐冰:什麼是藝術,過去其實人類相對比較清楚,因為它有很長的歷史,它的這個藝術的形式、範圍、工具都有規定性,很多人可以說這個好或者不好,水準在哪。可是人類探索的,藝術是什麼?

探索到今天,最後終於進入了,“藝術是什麼”最不清楚的時代。特別是當代藝術到底是什麼,其實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了。


名人|徐冰:不要把藝術太當回事


“思想與方法”展覽現場

徐冰

我們總是對文化、藝術,帶著一種天生的敬畏,覺得藝術一定是了不起的,很有創造力的,文化是至高無上的,所以我就要帶著孩子,去看那些看不懂的東西,看那些所謂的現代藝術或者當代藝術。

田川:可其實當代藝術和現代藝術,不就是應該最貼近我們生活的嗎?它應該是發生在我們周圍最有共鳴的一種形式?

徐冰:你這話說得很對,實際上當代藝術就是和孩子動手的東西,和思想家的思想,和我們平時生活中的創意,和科學家的創造發明,和這個時代的拐點所聚集出的能量,應該是一回事。可是問題就在於我剛才說的,人類把藝術供在了一個很特殊的神壇上,當作是少部分“天才”,或者說有“藝術靈感”的人的事情。


名人|徐冰:不要把藝術太當回事


徐冰與非洲孩子在肯尼亞

當代藝術家其實也利用了“世界沒法判斷當代藝術”這一點,從而魚目混珠,製造了大量聳人聽聞的,嚇人的,假大空的作品,上來以後,先給你震住或者嚇跑。觀眾都習慣了,他看這些看不懂的東西,一定不會懷疑這個作品是有問題的,因為這個作品已經被供在了美術館,它已經是人類文化史的一部分,那麼會首先懷疑自己缺少藝術的教育。

死機以後再重啟

田川:英文方塊字的出現,您是想要真正地把它演變成一種語言形式嗎,還是隻是停留在藝術形式的層面?

徐冰:當然我們有中文,西方人有英文,這兩個語言很成熟,我沒有理由說讓別人使用這種文字。


名人|徐冰:不要把藝術太當回事


徐冰創造的“英文方塊字”

田川:為什麼沒理由,我記得有一個評論家說,像這樣子的創作,這個藝術家一定是野心相當大的,我覺得是,因為您將英文使用者和中文使用者全部都擄獲過來。

徐冰:其實我真正感興趣的,還是它對我們舊有的思維,或者說懶惰的思維習慣的阻截和打擊。因為我們有知識的概念,什麼是中文,什麼是英文,但是我們舊有的概念面對這樣的書法都不工作。

名人|徐冰:不要把藝術太當回事

主持人田川學寫“英文方塊字”

徐冰:你寫的時候,你不知道你在寫中文還是在寫英文,它是表裡不一的,這些東西我覺得對人類是有益的,就在於它逼迫我們,讓我們習慣了的思維路數死機,

死機以後再重啟,就會找到更合理的思路和更大的存儲。它的作用其實也不是在講中西合璧。

田川:那中間有一個架空,就是我必須要兩個語言都會,我才能夠真正讀懂您的這個藝術作品?


名人|徐冰:不要把藝術太當回事


主持人田川在展覽前

徐冰:不是,其實這個東西它只有中文的外表,所以你只要懂英文,你的文化概念不要那麼固執,你就可以讀得快,其實年輕人讀得快的很。

田川:我老了。

徐冰:不是,你是文化概念太重了。


一個人有病啊,四年的時間

徐冰出生於重慶,成長於北京,因父母都在北大工作,徐冰很早就接觸各種書。小時候讀不懂,只是熟悉書的樣子,等到能讀懂時,又沒什麼書可讀了,只有一本“小紅書”。徐冰說,他們這代人和文字總有種彆扭的關係:在他的識字時代,新舊字更改廢除再恢復,輪番交替,這在徐冰的心裡埋下了特殊的基因,那就是文字是可以玩的。經歷過“文革”,徐冰對文字的力量心有餘悸,他深知觸碰文字的作用。正因如此,他的每一次觸碰無不充滿著敬畏,也總是帶著顛覆和調侃。


名人|徐冰:不要把藝術太當回事


徐冰(左一)與兄弟姐妹


名人|徐冰:不要把藝術太當回事


少年徐冰

徐冰其實我有點喜歡特別認真地做一個巨大的事實出來,可是這個事實其實又是虛幻的。像《天書》也是,你費了這麼大勁,四年的時間,最後把這書做得這麼漂亮,把這些書、文字,放在這麼受尊重的一個“祭壇”上,可實際這個東西是一個被抽空內容的。這時候其實對人的這種慣常的思維就會有一種打擊,“這麼漂亮的書,怎麼可能沒有內容?一個人有病啊,四年的時間”。


名人|徐冰:不要把藝術太當回事


1999年,徐冰的《天書》在美國紐約展出

一本包括徐冰自己在內,沒人能讀懂的《天書》,一本任何人都能讀懂的《地書》,這兩本書截然不同,卻又有共同之處,徐冰在《我的真文字》一書中寫道:不管你講什麼語言,也不管你是否受過教育,它們平等地對待世上的每一個人。


名人|徐冰:不要把藝術太當回事


徐冰用人人能讀懂的表情符號做的《地書》

他們覺得這個作品不夠酷

徐冰:因為我在兩個文化地帶之間生活,所以在兩個不同語言的這種夾縫之間,我才有可能去琢磨這些事。比如《鳳凰》那個作品,如果我現在還在紐約生活,一定沒有理由去做那個作品,因為它對我的生活沒有構成一個直接的問題。


名人|徐冰:不要把藝術太當回事


用建築廢料做成的《鳳凰》

徐冰:我回到中國以後,當時中國都是一個大的工地,奧運之前,它的這種震撼和溫度,促使我感受到了當時中國的一種氛圍,才想到用這些建築廢料和工人的生活用具或者工具,來做一個作品,掛在金碧輝煌的世界金融中心的中間。


名人|徐冰:不要把藝術太當回事


徐冰:當時那個作品出來,其實很多藝術家不太喜歡,因為他們覺得這個作品不夠酷,所謂“不夠酷”就是不像當代藝術,不觀念,太寫實,或者跟社會現場太有關係了。但是現在發現,這個作品其實它有一定的這種前瞻性的暗喻性。這個作品,其實有點像對所謂“底層”人群的紀念碑,因為實際上,他們對這個國家城市化進程的這種貢獻,他們的這種參與,和最後理想的這種破滅,完全是這個大《鳳凰》的傷痕累累和沉重。最後天色暗下來以後,這個LED燈的呈現,它是現實中不能得到的一種特別美好,像鳳凰星系一般的表述。


名人|徐冰:不要把藝術太當回事


藝術的創造力到底從哪來

歸國十年,徐冰將注意力放在當下,他和學生們討論時下熱門的抖音,他鼓勵年輕藝術家走出畫廊和博物館,去看看滿大街的共享單車,這是他看重的藝術之外的創造力。

田川:您也是一個特別注重自己一閃而過的靈感的人,懂得非常快速地抓住它,然後把握它,把它轉換成藝術語言。但中間這個轉換的過程,是經歷了一些什麼?

徐冰:這個其實是所有藝術教育一直在尋找的東西。我因為過去在中央美院教書,其實也做過一些筆記,就為了解決這個靈感到底怎麼回事,藝術家有沒有靈感,或者說這個靈感的產生,是怎麼獲得的。


名人|徐冰:不要把藝術太當回事


我可以舉一個例子,就說《背後的故事》這個作品,我在德國(柏林)美術學院在住,國家東亞博物館給我做一個個展。我聽說這個美術館在二戰的時候,丟失了90%的作品,被蘇聯人給拿走弄到聖彼得堡去了。後來第二天,我去西班牙,在機場轉機的時候,看到它用毛玻璃隔開辦公區域,後邊正好有一個盆栽,通過這個毛玻璃,看到這個盆栽,我覺得我的天哪,這個真像中國畫啊,

當時我就想到,能不能用這盆盆栽的方法,複製這些丟失的繪畫。


名人|徐冰:不要把藝術太當回事



名人|徐冰:不要把藝術太當回事


《背後的故事》

徐冰:因為我在美術館裡再現的不是真實的繪畫了,它是空氣和光影構成的一個繪畫。這些繪畫曾經在這個空間出現,但是現在遠在聖彼得堡,可是它們的靈魂和它們的影子,仍然再現在這個曾經屬於它們的空間。


名人|徐冰:不要把藝術太當回事


此刻其實思維中,知識中,基因中,儲備的關於光,關於古代繪畫等等的一切,瞬間全跑出來了,要我說它就像圍棋覆盤的一個快進似的,就是它在一個瞬間,可以很快地把你的這些空白填滿,當然這填滿的速度和填的多滿,其實取決於你這個人思維相互觸碰的點的銜接速度,和你各種儲備的豐富性。

田川:您覺得成為藝術家的素養,是可以被訓練的嗎?真的是可以被作為一種教科書教給大家的嗎?

徐冰:我覺得是可以的,它是一種規律,就是“藝術的創造力到底從哪來的”。我覺得對於藝術家,特別是年輕藝術家來說,其實是至關重要的。因為要明白一個道理,藝術領域的新鮮血液在本身這個體系中是沒有的,必須從這個體系之外獲取,帶入這個體系。


名人|徐冰:不要把藝術太當回事


田川:那屬於您的這樣一個藝術的核心元素是什麼?

徐冰:核心元素就是,不要把藝術太當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