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藥是種晚年智慧

受訪專家: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前副主任委員、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醫師 蹇在金

本報記者 李 爽

人到晚年,身體多多少少都有點毛病。有些老人害怕自己成為“藥罐子”,大夫開的藥能不吃就不吃;也有些老人則擔心小毛病變成大隱患,稍有不適就立刻吃藥。“這兩種想法都不可取。” 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第七屆第八屆副主任委員、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老年病科主任醫師蹇在金表示,藥物是治療疾病主要措施之一,用對藥有利於有效控制甚至治癒疾病;而盲目吃藥則會傷害自己,是對身體的不尊重。他強調,藥物是把“雙刃劍”,老人要建立正確的用藥觀:不害怕吃藥,也不依賴吃藥。

老人用藥問題多

《生命時報》:老年人用藥存在哪些問題?

蹇在金:通過臨床工作總結,老人的用藥問題大致有6個。1.長期多重用藥,有數據統計老人每人每天吃8~9種藥物,還存在藥品保健品混用情況;2.私自用藥停藥,自行調整藥物劑量;3.依賴藥物,有點不舒服就吃藥,且自己給自己開藥;4.藥物管理差,用藥混亂、漏服,甚至誤服過期藥;5.服用方式錯誤,如用茶水、牛奶送服,或在服藥期間飲酒;6.盲目分享藥,將藥物分享給有類似疾病的病友。

《生命時報》:用錯藥有什麼風險?

蹇在金:錯用、漏服會影響藥效發揮,進而影響病情恢復;服用過期藥輕則危害健康,重則危及生命;分享藥物則可能導致“藥不對症”,比如治療高血壓藥物種類多,但降壓機制各不相同,有其專屬的適應症,醫生需要根據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針對性地給藥,即使是同一種疾病其治療用藥方案也要因人而異,分享不對很可能給健康造成損害。

而較常見的多重用藥則會導致藥源性疾病,甚至死亡風險增加。老年人肝腎功能減退、白蛋白降低、脂肪組織增加,少數幾種藥物配合治療時尚可耐受,若多種藥物同服而劑量又不改變,會出現較高的血藥濃度,易發生藥品不良反應,長此以往對機體造成刺激,產生耐受甚至毒副作用。有數據顯示,同時使用2種藥物的潛在藥物相互作用發生率為6%,5種藥物升至50%。雖然並非所有藥物相互作用都會導致藥物不良反應,但這種潛在的危險性無疑是增加的。據國家藥監局統計,我國每年有250萬人因藥物不良反應住院,平均每年19.2萬人死於藥源性疾病。

個別醫生存在用藥盲區

《生命時報》:是哪些原因造成了老人不合理用藥現象?

蹇在金:不合理用藥通常是多種原因所導致。客觀因素有:1.多病共存。老人平均有5~6種疾病,就醫時不同科室醫師開具多種處方,有些藥物作用相似造成重複用藥。2.某些疾病缺少明確藥物治療終點,患者自身無法判別是否繼續用藥,症狀稍有好轉就私自停藥。3.個別臨床醫師單憑經驗盲目用藥,對輕症患者用重藥,忽視特殊患者用藥禁忌;對藥物知識掌握得不夠全面,可能開出含有相同活性成分的藥品。

老人的主觀因素有:相關知識儲備少,吃藥跟著廣告走,容易聽信廣告宣傳或他人推薦而盲目用藥;依從性差,不能嚴格遵從醫囑,擅自用藥、停藥,或未及時根據病情調整劑量;心太急,身體稍有不適就吃藥,或自行增加用藥種類和劑量;愛囤藥,一次大量購買一些常用藥,但藥品生產日期和有效日期通常字體較小,很容易由於沒有看清有效期而誤服。

《生命時報》:有什麼措施可以減少老人用錯藥?

蹇在金:醫院已經實施了多項措施,比如通過宣講、手冊等為病人講解正確的用藥知識;定期開展合理用藥講座、研討會等及時更新醫生和藥劑師的相關知識;有些醫院設置了用藥諮詢窗口,開設多重用藥門診等,為病人提供用藥諮詢。

但是,很多用藥問題仍未引起足夠重視,比如,理論上講,因肝腎代謝水平下降,70歲以上老年人每增加1歲,用藥劑量應減少1%,但市面上並沒有相關劑量的藥片。因此,我呼籲,藥廠應儘快生產相應低劑量製劑,以滿足老年人用藥的需要。另外,醫院應建立藥品用量動態監測及超常預警制度,以指導醫師用藥;加強藥劑師與臨床科室溝通,及時將藥物訊息、不良反應等提供給臨床人員參考。

用藥前搞清五個問題

《生命時報》:您認為老人應如何看待吃藥這個問題?藥物在晚年生活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蹇在金:藥物是治療疾病主要措施之一,而非唯一。日常生活中,要全方位治療疾病,調節心理狀態、適度運動、康復訓練、營養膳食缺一不可。對於老年群體來說,用藥安全更重要。家中救命藥要常備,如有冠心病、心絞痛的老人,應常備硝酸甘油等急救藥,有哮喘需常備氣管擴張氣霧劑;同時定期檢查家庭藥箱,首先看清藥物是否過期,其次看是否出現變色、黴斑和相互粘連的情況,如有異常立即丟棄。

《生命時報》:老人怎麼做到合理用藥?

蹇在金:做到合理用藥,不僅要保證患者用藥安全、有效,而且要使其經濟、方便,患者冒較小風險,獲得最大效益和最小經濟負擔。具體來說,可從以下5個角度來考慮:

1.用不用——受益原則。藥物具有侷限性,用藥要明確治療目標,保證用藥受益與風險比大於1。對於患多種疾病者,所選藥物最好可以“一箭雙鵰”,即一藥對多症;凡是療效不確切、耐受性差的藥物都可考慮停用。

2.用幾種——5種藥物原則。統計顯示,同時使用藥物少於5種時,發生藥物不良反應情況為4%,服用6~10種時為10%,16~20種時則陡增至54%。目前,許多老年病無相應藥物治療,如長期用藥,藥物不良反應對老人危害大於疾病本身。因此當用藥超過5種時,應考慮是否為必要用藥;如果病情危重需要使用多種藥物,在病情穩定後應仍遵守5種藥物原則。

3.服用劑量——小劑量原則。老年人除維生素、微量元素和消化酶等藥物可遵循成年人劑量外,其他藥物都應根據年齡、身體代謝狀況減小劑量。老人衰老、病理損害程度不同,平時用藥多少不一,個體差異特別突出,尤其是高齡老人,目前還沒有相關規律可循。為穩妥起見,老人只能採取小劑量原則,尤其是華法林、阿米替林、地高辛等藥物。

4.何時用——擇時原則。由於許多疾病的發作、加重與緩解具有晝夜節律變化,藥物代謝、藥效也有晝夜節律變化,因此應選擇最合適的用藥時間服藥,最大限度發揮藥物作用、儘可能降低毒副作用。比如胃腸刺激藥物飯前吃;含有催眠成分睡前吃;服用鐵劑建議餐後,晚上7點吸收率最高。

5.何時停——暫停用藥原則。一旦發生任何新的症狀,包括軀體、認知或情感方面的症狀,都應考慮藥物不良反應或病情進展。對於服藥的老年人出現新症狀,停藥受益明顯多於加藥受益,所以暫停用藥原則是現代老年醫學中最簡單、最有效的干預措施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