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束光,照亮孩子腳下的路”

在貴州省納雍縣,45歲的詹雯有很多別稱,“鐵人”“雯哥”,還有孩子們自發喚的“校長媽媽”。

納雍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處在烏蒙山連片貧困區,是貴州省1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2018年5月,詹雯從廣州市天河區來到納雍縣支教,一次次主動延長歸期後,今年,她將在這個離家超1000公里的黔西北小縣度過第3個年頭。

“答案都在課堂上”

2018年9月,詹雯掛職納雍縣教育科技局副局長。從支教教師到管理崗位,面對納雍縣全縣574所學校和20萬師生,怎麼幫,幫什麼?疑問懸在詹雯心上。

她開始在路上找尋答案。3個月時間,她跑遍了全縣29個鄉鎮300多所中小學,也是這段時間,她“鐵人”的名號流傳開來。

在納雍,下鄉送教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對暈車的詹雯更是如此。當地群山連綿,從縣城出發前往鄉鎮各校的車程動輒在1小時以上。為了能多去些學校,詹雯常常天不亮就出發。最瘋狂的一天,從清晨5點到晚上8點,她去了6所學校,一天三餐都是在車上啃麵包解決的。

“悠著點,悠著點”,同事們總是勸她。“我太有緊迫感了,幫扶時間總有個期限,不抓緊怎麼行。”詹雯說道。

“你辦學怎麼樣,管理好不好,答案都在課堂上。”詹雯發現,在脫貧攻堅任務中,課堂容易被忽略,“比起坐下來聽報告、看材料,我更願意先看課堂。”

下鄉鎮下學校下課堂,幫青年教師幫青年校長……密集地走訪完學校後,詹雯提出了“六個三”教育幫扶模式,並通過講座、培訓為當地教師引進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模式。

“大膽幹,不要怕”

去年年底,詹雯有了個新角色——精準扶貧易地搬遷安置地配套校、納雍天河實驗學校的首任校長。

納雍天河實驗學校超過85%的學生來自精準扶貧家庭,留守兒童多,鄉村教師多。詹雯發現,在孩子的心理繪畫裡,人物通常都是揹著手的。開會時,教師們總是低著頭沉默。

“從這些小細節就可以看出,當地的教師和學生比較內斂、不自信。”於是,詹雯常對他們說,“大膽幹,不要怕”。

每週國旗下的演講,詹雯要求教師和學生輪番上臺,一個都不能少;通過“幸福330”“幸福440”課後興趣班,讓教師和學生都發展一門興趣愛好;每月召開一次生日會和“優秀家屬”頒獎會;讓學生自己當設計師和模特,搞起了環保時裝秀……

在納雍天河實驗學校,從教8年的語文教師何靜“打卡”了第一次主持,第一次去省外培訓,第一次在教師節上表演健美操。她說:“真的覺得自己有無限可能,像踏著風火輪一樣成長。”

“一定要讓每個孩子都能看得到成長的希望和未來。有了希望才有方向,才能有力量。”詹雯最喜歡電影《流浪地球》裡這句話:“希望是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

在一封《寫給孩子們的信》中,詹雯曾用“你們的校長媽媽”落款,從那以後,“校長媽媽”成了孩子們對詹雯的稱呼。跟著她走在校園裡,“校長媽媽”的呼喚此起彼伏,每看到一雙張開的雙臂,詹雯都更用力地回抱過去。

今年,詹雯正上大三的兒子來納雍看望她,聽到滿園的“校長媽媽”,他開玩笑地說:“別的老師是桃李滿天下,你是兒女滿天下。”

“把教育當成信仰”

每到休息日,是詹雯最忙的日子。作為貴州納雍、廣州天河的“橋”,詹雯溝通兩地,為當地“化”來了8間夢想中心、近10萬冊圖書……僅2019年一年,詹雯就為納雍籌得了近1200萬元教育資金。

“其實,東西部之間的差距不在於物質。8年抗戰,我們小米加步槍不也獲得了勝利,最讓人敬佩的還是人的信念吶。”在學校,詹雯常告訴教師,能不能辦好教育,不在於缺少什麼,而是如何在現有條件下,盡好職責。

在教學樓旁邊的空地上,詹雯種下了43棵竹苗。她常常對教師們說:“小學6年就像竹子在地下生長,這個基礎打好了,竹子才能長得既快又直,咱們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詹校長把教育當成了自己的信仰。站在她旁邊,看她的一舉一動,我既感動又羞愧,想要做得更多。”教師陳怡伶是從其他學校調任到納雍天河實驗學校的,與之前相比,忙了許多。每次同事們戲謔“早知這麼辛苦,是不是後悔了”時,她總會“狠狠地”回應:“在這裡,我累死也心甘情願。”

“要讓20%的人先成長起來,再帶動剩下的80%。”2019年6月,詹雯在當地成立了名校長領航工作室,引領全縣各校校長,為納雍教育留下“火種”。

來自另一所易地搬遷社區配套小學、恆大實驗小學的校長張平,是新一批“火種”之一。跟崗3個多月,他常感慨地說,詹雯也入鄉隨俗地搞起了“搬遷工作”,她把廣州的教學、課堂和校園,徹底搬來了納雍。

“因為我自己想做一束光,所以願意和有同樣志向的教師一起,為稟賦不同、成長環境不同的孩子照亮腳下的路。”詹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