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一竿風月 文


點擊收聽《一竿風月》音頻.mp35:39

來自終南文苑


【語音版】一竿風月   文/袁超群

撒下一彎釣鉤,釣起一竿風月,釣起一池春水。

  碧綠的青苗,金黃的油菜花,一塊一塊,黃黃綠綠,色彩濃烈,高低起伏,映襯著黛色的遠山。楊莊的春天美不勝收,最美的還是這一池碧波。水庫鑲嵌在山谷之中,猶如一顆寶石,晶瑩剔透,是南山的露珠還是神女的眼淚?在大地上凝結成了一汪清水。

  坐在碧池邊上,撒下一竿釣鉤,靜觀一池風景。水面不大,二十多畝,呈葫蘆形,葫蘆口吸納了南山的遊絲細流,底部築壩攔水,形成了一池清波。放眼望去,四周雜樹參差,淺黃淡綠,高低錯落,映在水中。微風吹過,波光粼粼,越發顯得乾淨明麗。春光明媚之時,桐花開得正好,高大的樹冠上,淺白或淡紫的花朵迎著陽光,成為池邊最亮麗的風景。樹下青草叢中,長著一些不知名的小花,藍色的、黃色的,星星點點,五彩繽紛,還有野生的豌豆花,紫色的花瓣簇擁在一起,在綠色的枝蔓上笑談春天。

  池邊盡是垂釣人。長長短短的釣竿伸進水中,花花綠綠的浮子漂在水面,等待著魚兒的上鉤。釣的是悠閒、快樂還是寂寞,不可得知。古往今來的釣者,形態各異,心思不同。有人釣的是功名利祿,有人釣的是悠閒自由,有人釣的是無奈,有人釣的是內心的孤寂。

  “昔有白頭人,亦釣此渭陽。釣人不釣魚,七十得文王。”姜尚窮困老瘦,用無鉤之竿,釣於渭水,等來了文王,釣的是建功立業的機會。然而很多人釣的是報國無門的孤寂和內心的蒼涼。屈原放逐期間曾垂釣於資水,後投於汨羅。陸游罷官居於山陰,惟日日捕魚為生,寫下一闕《鵲橋仙》:“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家在釣臺西住。賣魚生怕近城門,況肯到紅塵深處?潮生理棹,潮平繫纜,潮落浩歌歸去。時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父。”表達放翁英雄失路,不得不退居江湖的感慨和無奈。最為孤寂落寞的是柳宗元,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貶十五年,得不到重用,對於一個想幹事而不讓你乾的人來說,內心是多麼悲涼。大雪紛紛,棲鳥不飛,行人絕跡,千山萬徑悽寂無語,身披蓑衣,獨坐江邊,釣的是胸中的塊壘和無限的惆悵。

  當然,與懷才不遇相比,莊子釣的是物我兩忘的自由,他才不願意受官場的羈絆,要過神仙一般的生活。《莊子·秋水篇》中講道,莊子在濮水邊悠閒地垂釣,楚威王派兩位大臣來請莊子到楚國當宰相,莊子以靈龜類比,表示願意像烏龜一樣,寧可在泥塘裡拖著尾巴爬行,也不願像神龜一樣,死去受人供奉朝拜。雖然這是一個寓言,表達了莊子不為名聲、權勢所累,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這是一種難得的人生界境和生命意趣。古往今來,能有幾個人像莊子一樣參透人生呢?除了富春江邊垂釣的嚴子陵,就連有著詩仙名號的李白也不能免俗。李白一生求仙問道,煉丹吃藥,沒事時駕一葉扁舟釣個魚。“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但最終還是忘不了功名,五十多歲時心血來潮,追隨永王李麟,最後獲罪流放夜郎。

  垂釣,釣的是一種心情,要釣就要釣得悠閒和自在。蘇軾一生屢次被貶,但生性豁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在詩中寫道:“湖上移魚子,初生不畏人。自從識鉤餌,欲見更無因。”可見他悠然自得的垂釣情趣。唐代詩人張志和隱居江湖,他的垂釣生活輕鬆愉快,在《漁歌子》中寫道:“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多麼美好的畫面,這才是世外桃源的生活。

  坐在綠水之旁,仰望南山,俯看碧水,手持釣竿,管它有魚還是沒有魚呢,只要氣定神閒,悠然自若,忘卻世俗的煩惱,就能釣出人生的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