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们缺失了一门汉字课

这些年,我们缺失了一门汉字课

前几天,网上热议关于小学教材中部分汉字读音调整的事,关于这件事的是是非非,因为不知调整的依据是什么,所以也难以妄加评论。只是觉得,无论调整得对错,都需要保持一颗对汉字的敬畏、对文化的敬畏之心。

我想说的是,这些年我们在小学缺失了一门课——汉字课。

开设汉字课并不是稀罕事。远在周朝的时候,关于儿童的教育体制就已经比较完备了,首先是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而且是官学。其次入学年龄有规定,八岁入学。第三是课程设置比较齐全,主要教“六艺”,也就是“礼、乐、射、驭、六书、九数”这六门课程,基本覆盖德智体艺能五个方面,比较科学,礼属于德育范畴,乐属于艺术范畴,射和驭属于体、能范畴,书和数属于智育范畴,六书相当于今天的语文,九数是数术。

这里所教的“六书”就是造字法,《汉书·艺文志》里专门对“六书”做了解释:“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其实就是汉字课。

这里负责儿童教育的“保”是一个专门的官职。这个“保”字可不是一个“呆人”的意思。而是一个肩负保护、培养下一代重要职责的人,

这些年,我们缺失了一门汉字课

从“保”字的形体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保”就是大人背着小孩,双手反勾保护着以防掉下来的意思。所以《周礼》里的“保氏”就是一个官职,是专门从事保护、教育贵族子弟的职能岗位。

开设汉字课在中国是有传统的。古代人是先学了汉字的“六书”造字法,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理解了常用汉字的形状、读音和意义后,再开始学经书,这样可以为读经扫除文字障碍。这套教学理念和方法是值得今天借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