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識你自己嗎?

你並不瞭解自己

我們先來看以下場景:

有一天你剛剛認識的同事問你:"你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你會怎麼回答?估計有很多人會楞下,然後說:"我是一個外向的人吧,比較喜歡說話""我比較內向吧"可能每個人說的都不一樣,但很少能比較精準的說出來。

我們很多人都被面試過,面試官有時候會問:"你是如何評價你自己的?你的優缺點是什麼?"如果有做面試準備的人,估計都能比較好的回答出來,如果是沒有準備的,估計就能難回答出來了。

為什麼我們對於這類的問題,會比較難以回答呢?正常來說,我們對自己不應該是最瞭解的嗎?但實際上,大部分人是不瞭解自己的。


你認識你自己嗎?

大部分人成為別人想要看到的樣子

我們對自己的認知是怎麼來的?大部分人是來自外部評價。也就是別人看到的你。但是,別人看到的你,真的是真實的自己嗎?未必,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通過外部的評價來塑造所謂的自己的。我們的睿智、漂亮。。。都是外界給我的評價,反饋到自己大腦,讓我們大腦形成對自己的認知。所以,我們就會不斷的去尋找這些素材,讓外界反饋給我們。長久以往,我們成為別人想要讓我們成為的那種人。

還記得小時候,我們父母就幫你做決定,由他們來告訴你,你要做什麼,要怎麼樣。比方說:你穿黑色不好看,要穿白色的;你念中文系不好,應該念工商管理等等。長大後,你的同事、領導、你的朋友也在不斷的影響你的決定。慢慢的,我們開始很少做決定或者不做決定,買衣服、化妝品、電子產品等,我們都會找朋友,讓他們給建議。外部評價已經讓你成為了現在的你。


你認識你自己嗎?

內部評價體系

內部評價體系是心理學的一個名詞,指的是人通過自我覺知來認識自己,做事的動力來自自己的潛意識和身體的感覺。相對應的外部評價體系則是通過他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做事的動力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群孩子喜歡在老人的門口嬉戲,非常吵鬧,老人很不喜歡。有一天,老人來到孩子們面前,給了每個孩子25美分,並且對孩子們說,謝謝你們讓這裡變得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是感謝你們的。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的嬉鬧。老人又出來了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他解釋說,自己沒有收入,只能少給點。15美分還可以,孩子們仍然高興的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孩子們很生氣,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這個故事很有意思,最初,驅動著孩子們玩耍的是他們的內部動機——開心。但老人通過給他們發錢,成功地把他們的內部動機變成了外部動機——金錢,而金錢又控制在老人手中,所以就等於老人控制了孩子們的行為,最終,他實現了把他們趕走的目的。

我們從小,做了一件好事,就很期待父母、老師的表揚;長大後,自己每做一件事,都要問別人做得怎樣,是否達到要求。在工作上則是時刻關注領導的看法,在意同事的評論,關心工作考核是否合格。想想是否很可怕?當我們習慣用外部評價體系的時候,控制評價體系的人就控制了我們。

我們如何才能重新找回自己,重塑內部評價體系呢?有幾個建議跟大家分享:

1、 獨立思考,多用批判性思維

在處理事情、面對事物的時候,多用評判性思維,想想是否真的就是這樣,還是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多元思考,就像一個方程式並不一定只有一個解。我們現在已經很依賴網絡了,當出現不明白的事情後,第一時間並不是自己先思考,而是習慣性找百度。這就慢慢讓我們失去思考能力,從現在開始,遇到不懂的,需要我們先思考,然後再考慮找幫助。

2、 自己做決定

我們部分人在小時候養成一個習慣,就是不會做決定,從小就是父母給我們做決定,長大了除了家人外還有朋友同事,領導給我們做決定。從現在起,從小事做起,可以參考別人的意見,但決定一定是自己做。

3、 關注內心,不必在乎別人看法

我們需要關注自己的內在成長,巴菲特曾說,他最受益的教誨,是父母一再對他說:尊重你的感覺,你的感覺越是別具一格,別人越喜歡對你說三道四,這時候你需要的,就是尊重你的感覺。因為有這樣的教誨,巴菲特才能做到"別人貪婪的時候我恐懼,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

以上內容如果有帶給你一些新的想法,歡迎給我留言,我們一起探討,終身成長~


你認識你自己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