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快,身體好,老的慢,活得長,是真的嗎?


走路快,身體好,老的慢,活得長,是真的嗎?

走路快的人,身體是好還是不好呢?

研究發現,走路速度並非單純是一個人的習慣,而是身體機能和狀態的反應,取決於肌肉骨骼、視覺、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系統的功能極其協調性,以及有氧運動能力、心肺適應性和能量產生和傳遞等多方面因素。

因此,步速是反應身體狀態技能和老化的一個很好的指標。

步速快,說明身體機能狀態好,老的慢;步速慢,說明機能狀態不好,老的快,甚至死得早。

這方面的研究有很多,我們簡單介紹幾項。

走得慢,死得早

走路快,身體好,老的慢,活得長,是真的嗎?

2017年一項基於英國生物銀行2006年至2010年間超過40萬人的大型研究發現,在6.3年的隨訪中,共有8598人死亡,1654人死於心血管疾病,4850人死於癌症。

經過分析發現,走路慢的人死於心臟病的危險是走路快的人的2倍。


走路快,身體好,老的慢,活得長,是真的嗎?

走路速度和手的握力與癌症相關死亡之間沒有確定性關聯。

走得快,住院少

走路快,身體好,老的慢,活得長,是真的嗎?

2018年意大利的一項研究,1078名高血壓患者中85%患有冠心病,15%的患有瓣膜病。


走路快,身體好,老的慢,活得長,是真的嗎?

在跑步機上讓他們以日常走路方式走1公里並進行測速,然後以走路速度分組,359人為慢速、362人為中速,357人為快速。

在隨後的3年間,走路慢組有182人(51%)至少住院了一次;中速組這一數字是160人(44%),而快步行為110(31%);3各組住院的總時間存在更顯著差異,分別是4186天,2240天和990天;每位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分別為23天,14天和9天。

總體上,與走路慢的人相比,走路快的人,住院次數更少,住院時間更短。

45歲時步行速度是大腦和身體老化的標誌

走路快,身體好,老的慢,活得長,是真的嗎?

2019年發表在權威的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45歲時走路慢可以從19個方面看出“加速衰老”,其中肺,牙齒和免疫系統的狀況尤其為糟。

數據來自新西蘭的一項出生隊列研究,是共包括904名研究參與者的終身研究。

最近一次的測試在2017年4月到2019年4月間,參與者的年齡為45歲。

結果顯示,走路慢的人MRI檢查總腦容量較低,腦皮質厚度較小,以及較小的腦表面積。

就是說,走路慢與大腦老化密切相關。


走路快,身體好,老的慢,活得長,是真的嗎?

總體上,走路慢與包括腦、肺、肌肉、骨骼、牙齒和免疫系統等19個方面的過早老化有關。

而且,在他們3歲時接受的神經認知測試結果就可以準確地預測到45歲時的走路速度。

這些人3歲時智商、語言理解、沮喪耐受性、運動技能和情緒控制等面的得分都可以預測他們在45歲時的步行速度。

這充分顯示,走路速度絕非人的習慣這麼簡單,而是身體機能和狀態的客觀反應。

顯而易見,走路快的人比走路慢的人身體狀況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