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雲南味道

這幾天疫情,宅在老家千里之外,吃飯之餘翻看雲南美食視頻,不免引起想念,就隨便講講我記憶中的家鄉味道。

坦白講,放眼全國,雲南菜絕對是小眾菜。所在地人口過千萬,經濟發達,各種美食遍地,但找一家地道家鄉菜,還是有點困難。曾經在網上搜過一家號稱最正宗,實際也是形似,披著外衣,味道已大相庭徑。這也怪不得,異地的飯店要生存,難免迎合做點改良,外人更容易接受。視頻上就放了一家北京的雲南菜館,連涼米線都不放油辣椒,這在很多老家人看來不可思議。

老家對一道菜的最高評價往往是“吃得成”,而不入法眼的,往往“吃不成”,簡單的三個字就給這道菜判了死刑。雲南菜重油重辣,以前經濟不發達,下飯菜才是首選,就著吃下兩大碗飯,幹活才有力氣。以現在的養生角度,往往不合時宜,但在舊時,吃飽飯才是絕大多數人的頭等大事。現在條件好了,但上千年形成的味蕾,可是朝夕能改。就像我在外地多年,除了已不太能吃辣,最吸引我的還是那些下飯菜。接下來就講講我那些朝思暮想的菜餚。

冷葷,外地人聽這名字,一頭霧水。其實它和東北的皮凍有點像,把豬雜豬頭肉放入鍋中熬煮,加入各種香料,待湯汁粘稠起鍋,靜置一夜,第二天就變成果凍狀。狀黑色,中間是豬雜,吃一口軟香撲鼻,在口中有韌性,隨即化開。冷葷一般冬天才做,夏天太熱,容易變質,也不容易成形。以前有人騎個車,在街心叫賣,切成小塊,價格不貴,是改善伙食的好東西。也有人家辦喜事時做,放在小碗,倒扣過來。現在好久沒吃到了,據說比較麻煩,很少有人做了。

蛋卷,菜如其名,用雞蛋皮捲上瘦肉,也有用白菜的。這道菜的難點在於攤雞蛋皮,小時候有人辦喜宴,我去後廚看過,用一個小盆,打上半盆雞蛋。大鍋小火燒熱,用鍋鏟舀上蛋液,均勻的攤在鍋中,剎那就形成薄薄的一層,再用鍋鏟輕輕掀起,一張圓形的雞蛋皮就成型了,金黃黃的。有點像山東的雜糧煎餅,但感覺要更薄些。在雞蛋皮裡捲上剁好的肉沫姜碎,切成圓柱狀,放入小碗,甄籠裡蒸熟。出籠時底下是滲出的肉汁,黃色的蛋卷浸潤其中,一口咬下去,充滿汁水,混雜著肉和雞蛋的香味,實在是下飯神品。我在外地也吃過所謂的蛋餃,但總不是那個味,或許初始的味蕾早已固化。

臭豆腐,此臭豆腐非彼臭豆腐。提起這個名字,最出名的要數長沙火宮殿,直到我有一天在昆明的街頭聞到,才知道真是名不虛傳。老家雖然也叫臭豆腐,但是臭味差遠了,實在稱不上這個臭子,但是味道卻是同樣的好吃。家裡的臭豆腐是相對於白豆腐而言的,白豆腐不經過發酵,質地硬一些,臭豆腐會放在稻草上發酵,形成菌絲。不知道的以為發黴變質了,殊不知這才是美味的關鍵。經過發酵的豆腐,散發一股淡淡的臭味,質地變軟,顏色變灰。有兩種做法,一種用油慢煎,待金黃,放入少許水,花椒、糊辣子等,待水燒乾,即可起鍋,稱之為煮豆腐。還有一種簡單粗暴,豆腐捏碎放入碗中,加入豬油,辣椒等調味料,放入甑子,下層是米飯,飯熟豆腐也就可以吃了,謂之蒸豆腐。兩種做法,各有千秋,一樣好吃。可惜外地只有白豆腐,實在入不了我的法眼。老家還有一種叫老fen的豆腐,印象中比臭豆腐硬些,不常吃,記不太清了,也記它一筆,省得後人遺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