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不思蜀,是阿斗愚蠢的寫照,還是另類智慧的表現

樂不思蜀,是阿斗愚蠢的寫照,還是另類智慧的表現

蜀漢的第二任皇帝——劉禪,劉備的兒子,小名阿斗。是一個讓很多人感到即可憐又可笑的繼承人,還是嬰兒的時候老爸為了收買(趙雲)人心,就被無情的扔到地上,狠狠的摔了一個"跟頭",長大後除了"樂不思蜀"外,他的一生可以說沒有一點值得後世子孫紀念的地方,也可以說他的一生就是一個"笑話"。他真的是愚笨的無路可走的大蠢才嗎?史歷上的蜀漢走向了滅亡完全全是他一個人的責任嗎?劉備死後,很多人都為諸葛亮感到惋惜,認為他失去了明主。他不僅要帶領蜀國的軍隊進行北伐,同時還要幫助劉禪治理內政。

樂不思蜀,是阿斗愚蠢的寫照,還是另類智慧的表現

劉禪在蜀漢處於危險之中時,他的行為更令人震驚。在與魏國戰爭的全程中,劉禪沒有一點值得一提的貢獻,到最後連尊嚴也被踐踏,他直接選擇投降,還搬到東都洛陽,還被封為"安樂公"。這封號當真是名副其實.一次在劉禪和司馬懿一家人在宴會上盡情享受時,甚至感嘆"樂不思蜀"也。看到這個這一幕情景,後世子孫對劉禪無疑是罵不絕口。但是劉禪真的是扶不起來的嗎?蜀國真的是劉禪送上亡國之路的嗎?劉禪真的一點也不想念故國嗎?聽筆者慢慢介紹。

樂不思蜀,是阿斗愚蠢的寫照,還是另類智慧的表現

宴會上,劉禪和司馬氏一家喝酒飲樂時,是司馬問劉禪是否想念蜀國。司馬昭這個人心思李其謹慎,政治權謀可以稱得上是一流的政治家,尤其擅長心狠手辣,對對手絕不留情。假如你的家鄉被敵人親手一點一點摧毀了,他還問你是否想念你的家鄉。如果你是一個想活命的正常人,我相信很多人會毫不猶豫的選擇說:"不想。"當然劉禪想救他自己的小命,所以他毫不猶豫的說:"這裡天天有酒有肉,還不用操那麼多的心,又有美女相伴,我過的快樂又舒心,還相蜀國幹什麼啊。"所以筆者認為"樂不思蜀"不是劉禪真的遇蠢到無可救藥,而是他為了繼續保存自己小命時無可奈何的"忍辱負重",也真是他另類智慧的表現。

樂不思蜀,是阿斗愚蠢的寫照,還是另類智慧的表現

不過,也有人會問這個問題,既然司馬昭這麼謹慎,劉禪的回答又這麼假,司馬照就一點也不懷疑嗎?當然,司馬昭又不傻怎麼可能這麼輕意相信呢。於是他又再一次問阿斗,你想不想回蜀國去啊。以司馬昭的權謀能力,他雖然知道劉禪昏暈無能,但仍不能掉以輕心。其實殺劉禪很容易,但司馬昭想找一個殺的光明正大的藉口啊,要殺的大家都"心服口服"嘛。但劉禪回答的天衣無縫,沒給他任何機會,所以只能放棄殺劉禪的這個念頭。

樂不思蜀,是阿斗愚蠢的寫照,還是另類智慧的表現

後來,司馬昭又再一次問劉禪:"你想不想回蜀國去啊?"劉禪聽後就哭泣著說:"我確實有點想回去,我父母都埋葬在蜀國,我從小就在那裡長大。"大智如妖的司馬昭,就認識以劉禪的腦子怎麼能說出這樣的話。便又說這是有人教你這麼說的吧?這時被揭穿後的劉禪臉色卻沒有慌張,反而一臉清純的反問司馬昭是怎麼知道的?也正是劉禪的這種"愚蠢打敗"並徹底擊垮了司馬昭的警惕。他再次證實了劉禪的愚蠢無能,也放下了從此要殺劉禪的心。這再一次證明了劉禪的"大智慧",用他那奧斯卡影帝般的演技再次保全了自己的小命,順便把司馬昭也又給玩弄了一次。

樂不思蜀,是阿斗愚蠢的寫照,還是另類智慧的表現

對於劉禪的投降,筆者也有不同的看法。他在位41年,能不知道當皇帝與階下囚的區別嗎?那他為什麼還要投降呢,我認為這又是劉禪的"大仁大義"的另一種表現。因為他知道蜀國是註定要滅亡的,此時的抵抗只能被困獸之戰,也可能傷及更多的蜀國黎民百姓。因為當時他如果不投降,蜀國士兵是不會放棄繼續戰爭。而諸葛亮死後,蜀國可以說是缺兵少將,而且長年戰亂國力空虛。再說古人戰略思想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但此時的蜀漢地區地域狹窄,人口稀少,與魏國相比實力相差懸殊。而且長期點亂後,人們盼望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大勢所趨。此時的蜀國"天時、地利、人和"一樣也不佔,所以再堅持下去也是途增傷亡而經,所以劉禪主動投降是他"大仁大義"的表現。關於劉禪其人其事也是眾說紛紜,這僅我一家之言而,僅供大家飯後一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