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情節模式之追逐:《悲慘世界》

許多人都做過被追捕的夢。

我們試著逃離背後的黑影,但我們越努力,跑得就越慢,眼看就要被逮到了。

不過這時我們醒來了!

真是鬆了一口氣!

威脅不再,我們逃走了。

這種情緒正是追逐情節模式的基礎。

故事先有威脅,再來一段追逐,最終結尾則令人鬆一口氣。

如果讀者同情被追的人,只要知道好人成功逃跑,讀者便會鬆一口氣。

然而假如讀者與追捕方同一陣線,我們在結尾之所以鬆一口氣,則是因為該抓的人被捕,正義得以伸張。

小說情節模式之追逐:《悲慘世界》

追逐模式的基本元素

·有人必須有迫切的理由必須逃跑。

·追捕方可能是主角或對手,但他一定有義務或偏執(或兩者都有)得抓到對方。

·你追我跑的形勢往往源自天大的誤解。

追逐模式的結構

第一幕通常先鋪陳讀者對主角的同情。

主角因為糟糕的意外被迫逃跑(例如電影《亡命天涯》),

或是必須逃離惡劣的環境(例如監獄),

或純粹為了正確的理由做了錯事(《悲慘世界》)。

假如主角要逃跑,那他需要一些缺點,免得讀者過度同情他。

追逐情節模式通常會讓主角改變,促使他更加了解自己。

有時主角是負責追捕的人,例如《大白鯊》的布洛迪警長。

小說情節模式之追逐:《悲慘世界》

追逐戰通常終究需要結束,讀者會清楚知道誰贏了,不過模稜兩可的結尾也能讓人難以忘懷。

華納兄弟的經典電影《亡命者》(I am A Fugitive from a Chain Gang)結尾,保羅·穆尼消逝在黑暗之中。

有人問他要如何生存下去,他轉身消失前說:“靠偷。”

小說情節模式之追逐:《悲慘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