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小康|石家窯村扶貧牛“母貴子繁”

  一頭母牛哺乳期可“領養”三到四頭牛犢。

  吳忠市利通區扁擔鉤鎮石家窯村的“一拖三”肉牛扶貧養殖模式,為村民打開了產業發展之門。

  4月27日,記者走進石家窯村,只見家家戶戶的養殖圈棚中,西門塔爾、安格斯、奶花子等肉牛品種,皮毛花色斑斕,在陽光照耀下反射出油亮的光芒。全村人均養殖4頭牛,建檔立卡戶58戶198人全部達到脫貧標準。

看見小康|石家窯村扶貧牛“母貴子繁”

                                                                       石家窯村家家有牛棚,人均養殖4頭牛。

  石家窯村曾是“空殼村”。2014年,動態識別建檔立卡戶445戶1961口人。2017年12月,吳忠市將石家窯村等6個沒有編入行政序列的村劃歸扁擔鉤鎮,吳忠市委辦公室派駐石家窯村扶貧工作隊進入該村開展幫扶工作,自此,石家窯村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胡建民:“一拖三”催生雙喜臨門

  每天清晨6點,54歲的建檔立卡戶胡建民就啟動全日糧混合攪拌機,青貯、玉米、麩皮、大豆等物料在螺旋帶推動下,在10分鐘內快速均勻混合。然後,胡建民開著電動車將飼料轉運至牛槽,自動為牛添料。“在村辦企業寧夏恆沃農牧有限公司務工,年收入3.5萬元。”胡建民說。

  2019年7月,石家窯村村辦企業——寧夏恆沃農牧有限公司採購首批11頭待產母牛,此後陸續採購3批牛犢,讓1頭母牛“領養”3頭牛犢。“母牛產奶量大,產的奶小牛吃不完,還能再奶兩三頭小牛。這樣不浪費牛奶,效益高。”村主任馬國柱介紹,“一拖三”養殖模式的優勢在於一頭哺乳期肉牛同時餵養三到四頭小牛犢,生長3個月後,投入市場毛利潤每頭1500元左右。

  看到“一拖三”增收快,胡建民喜不自禁,他也嘗試為自家母牛認養牛犢,如今家裡肉牛養殖規模是去年的一倍,另有15只羊和27畝玉米貼補家用。

看見小康|石家窯村扶貧牛“母貴子繁”

                                                                    西門塔爾、奶花子等牛在陽光照耀下反射出油亮的光芒。

  去年10月,老胡搬進新建的80平方米磚瓦房,告別蝸居20多年的土坯房。養一頭牛補助1000元,一隻羊補助100元,另加享受危窯危房改造資金補助,去年老胡一家享受政策補助4.4萬元。在政策“福利包”幫扶下,胡建明工作、住房“雙喜臨門”。

  石家窯村第一書記楊俊介紹,村辦企業購進11頭西門塔爾待產母牛後,通過“一拖三”模式,第一茬產犢11頭、認養22頭牛犢,第二茬認養32頭,第三茬認養33頭,如今擴容增量到98頭,實現15.68萬的村集體經濟收入,空殼村實現“脫殼”。

馬兆強:“一拖三”走出人生低谷

  “俺給母牛尋了兩個養子,咋給配奶哩?”

  “認養的牛犢吃完第一口‘膠奶’後應立刻隔離拉回養母身邊,實施人工借奶。將母牛吆至角落處時,再將牛犢嘴遞到母牛乳頭處。經過10來次的反覆配奶熟悉味道後,母子就會相認了。如果養母子三天內還是無法相認,就要考慮用奶粉餵養牛犢了。”

  4月21日,48歲的建檔立卡戶馬兆強家裡,慕名來了兩位養殖戶學習取經。學習的重點,是如何讓“一拖三”後的母牛給認養牛犢主動哺乳。

  馬兆強2003年開始跑運輸,當時收入還不錯。不料2008年駕車途經甘肅張掖時,突發交通事故。貸款購買的貨車報廢了,處理事故時又借款賠償20多萬元,一時間他揹負40萬元的債務,人生跌入低谷。

  2017年5月,他依靠貼息貸款購進4頭待產母牛,欣喜的是一頭牛不久便生了雙胞胎,兩頭牛犢一落地淨值1萬元。看到母牛奶水充足,馬兆強萌生為母牛認“養子”的想法,他抱著試一試想法,賒購了一頭出生兩天的牛犢,為“母子”人工配奶兩次後,認親配奶成功。年底,採用“一拖三”模式飼養的牛犢已達10頭。

看見小康|石家窯村扶貧牛“母貴子繁”

                                                                        村辦企業通過“一拖三”模式,實現空殼村“脫殼”。

  2018年,他還清40萬元債務。2019年,全家存欄肉牛80頭。

  “母牛每年全奶期有9個月時間,每天產奶40斤左右,按照三個月一茬哺乳期計算,一年可以哺乳三茬牛犢,每茬哺乳3頭牛犢,一頭母牛每年可以哺乳9頭牛犢。”馬兆強算著增收賬。

  寬敞的院子裡,馬兆強的5座藍頂牛棚面積達1200平方米。暖棚裡,吃完乳汁的牛犢迎著暖陽休憩。毗鄰院落內,300平方米明亮的起脊磚瓦房佇立在村頭,清一色的紅色琉璃瓦。去年,馬兆強分別購置了一輛貨車和小轎車,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滋潤。

馬佔文:“一拖三”沐浴幸福時光

  晨曦,挖掘機、剷車和農用車在“古董”級別的土坯房前穿梭。

  這是扁擔鉤鎮黨委為70歲的建檔立卡戶馬佔文新建的廚房項目付諸實施了。

  前期,鎮裡還為其新修建了磚混結構圍牆,安裝了鐵門。

看見小康|石家窯村扶貧牛“母貴子繁”

                                                                        馬佔文家的土坯廚房即將被嶄新的磚瓦房替代。

  馬佔文30多年前從固原山區拾荒至石家窯村,並在此定居下來。兒子、兒媳均患有二級智力殘疾,孫女患有疑似尿毒症。

  為了“拉扯”這家人,吳忠市委辦公室駐村工作隊安排馬佔文父子倆從事護路、保潔等公益性崗位,每人每月收入1030元。同時,通過“化緣”為其捐款1.4萬元,購進兩頭母牛,幫助發展特色養殖業。

  駐村工作隊安排村裡養牛大戶指導馬佔文學習“一拖三”養殖模式。兩年過去了,老馬家現在存欄肉牛已達到11頭,灘羊30多隻,鴿子100只。

  “政府幫襯了太多,現在發展心勁兒更足了。”老馬說。


(寧夏日報記者 龔其雲 蘇峰  蒲利宏 實習生 馬磊 王金芳 文/圖)

#阻擊疫情吳忠有我##脫貧攻堅##脫貧攻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