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抗疫的中國經驗值得總結-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專家觀點】

中醫藥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一大特色和亮點,實踐證明,中西醫合作可以最大程度發揮我國醫療優勢。儘管中醫藥抗疫有著悠久、輝煌的歷史,但是中醫藥在傳染病防治中一直處於輔助地位。這裡面既有中醫藥自身原因,譬如缺乏較完備的中醫傳染病學科體系,有效方劑缺乏系統研究,無法拿出足夠的循證醫學證據與現代醫學對話,也有相關部門缺乏中醫藥防治急性傳染病的自信,對中醫藥防治傳染病的重視程度不夠等原因。種種原因導致中醫藥防治傳染病尤其是新突發傳染病的優勢特色一定程度上得不到發揮,中醫藥在外感時病中“不必盡劑”的強項,逐漸蛻化為百姓心中專擅調理的“慢郎中”。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對中醫藥的一次實戰演練,是挑戰也是機遇。經過這次實戰,中醫藥在重大疫病防治中的優勢再次被世界關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我們要總結經驗教訓,加快補齊治理體系的短板和弱項,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筆者認為,應將中醫藥深度融入公衛應急管理體系,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中找回位置,以便最大程度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實現更大作為。

落實“中西醫並重”方針,要給中醫藥以“位”。全面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的“中西醫並重”方針,首先要從法律上、制度上給中醫藥第一時間、全面參與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以保障,以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新突發傳染病等公共衛生事件中的作用。條件成熟時,建議設立中醫藥傳染性疾病防治專門機構,運用傳統中醫防疫、治疫理論,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技術挖掘中醫藥在疫病防治方面的規律、特色,構建疫情預測預警長效機制,為國家防疫提供決策參考。

加強中醫傳染病學科建設,夯實中醫防疫隊伍。目前,中醫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在科學研究、學科發展目標、學科方向等方面還處於思路不清、著力點模糊的狀態。應抓緊梳理中醫藥在疫病防治中的思維、方法、技術優勢,更要清晰認識到不足與短板,揚長避短,從學科體系發展角度做長遠謀劃。針對中醫藥在疫病預測方面的優勢,組建相對穩固的團隊,集合多學科聯合攻關、形成常態化工作,適時動態預警,構建中醫疫病預測預警體系。要推進中西醫結合傳染病醫院建設、重點學科和重點專科建設,培養符合中醫思維的傳染病防治人才,掌握中西醫兩套系統並且做到兩手硬,而不是兩個“半瓶子醋”,西醫不精,中醫不深。

加大科研傾斜力度,給中醫藥“作為”助力。建議扶持中醫藥人員或中西醫結合人員,遵循中醫科研思路,深入挖掘中醫疫病診治規律,尤其是加大中醫預測預警方面的特色優勢發揮。既往的五運六氣預測突出了自然氣化因素,但對社會、經濟、人口個體差異等因素的影響關注度不夠。尤其是涉及大範圍、多因素的動態研究,不僅要注重運氣因子間的組合序位及相互關係,還要注意採用多因子綜合和從動態變化進行分析。同時,注重對療效確切的經典名方的藥理機制研究與二次開發,以及中醫預防、消毒干預措施。如闢疫香囊的研發,結合現代科研方法闡述其作用機制,注重實效,以便在出現疫情時,第一時間拿出具有可靠療效的中醫方案供各地參照執行。

加強交叉學科研究,發揮中醫調“心”優勢。重大突發事件會給民眾帶來嚴重的心理創傷,從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看,一些人心理狀態的穩定與平衡被破壞,甚至醫務人員自身也出現心理問題,心理危機干預成為與生命救援和物資援助並列的重要方式。中醫學歷來注重情致致病因素,《黃帝內經》就有“告之以其敗,與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的情志疏導法。未來應在中醫學思想指導下,吸取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結合中醫“形神合一論”“五臟情志論”等學術觀點,發揮中醫“身心同治”特色優勢,探索中醫藥在突發事件前的危機心理預防機制、突發事件中的心理應急干預機制和突發事件後的持續心理救助機制。

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築牢公衛“橋頭堡”。在網格化管理的公衛體系中,關口前移,重心下沉,對於重大傳染病防控中能否及時發現疫情、切斷源頭、第一時間中醫藥參與至關重要。要著力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尤其是公衛體系中要重視中醫藥人才培養,對家庭簽約醫生、社區全科醫生的中醫藥知識培訓要落到實處,特別要注重對他們的中醫藥防疫知識培訓。譬如仝小林院士探索的社區中醫藥防疫“武昌模式”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

深入研究和科學總結中醫藥學,對豐富世界醫學事業、推進生命科學研究具有積極意義。當前,我國正在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實現由疾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的大健康時代,我們應堅持中西醫並重、優勢互補,重視中醫藥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守“位”作為,充分發揮我國醫療特色優勢,在健全國際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踐中,貢獻中國方案,彰顯智慧。

(作者:陶國水,系江蘇省無錫市龍砂醫學流派研究院副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