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俞遊記丨甘肅之旅(九)

(本文寫於2020年7月24日)

馬蹄寺石窟

沒有想到在河西走廊,還能夠遇到如此溼潤的空氣。早上打開窗戶,帶著樹香的溼潤空氣撲面而來,遠方的祁連山映入眼簾,眼前的蘆水灣碧波盪漾,空山新雨,幾乎是一幅江南水鄉的美景。

今天上午的行程是去馬蹄寺石窟。臨行前,朋友邀請我轉一下蘆子湖生態度假景區。這是一個人工景區,十幾年前曾經是一片戈壁灘,政府花巨資,利用邊上流過的黑河,把這裡改造成了5000多畝地的溼地公園。裡面有巨大的湖泊,彎曲的河道和茂密的樹林,還有利用自然落差的人工瀑布,同時建設了幾十公里的步道讓市民散步行走。我們坐電瓶車在裡面繞了一圈,有巧奪天工的自然美感。

老俞遊記丨甘肅之旅(九)

結束蘆水灣參觀後,我們驅車前往馬蹄寺石窟,路上用了一個多小時。馬蹄寺石窟,是從後涼就開鑿的佛教洞窟,距今已經有1600多年的歷史,之所以叫馬蹄寺,是因為發現了一塊石頭,上面有天然的馬蹄印。馬蹄寺石窟從紅沙岩體的峭壁上開鑿出來,挖出了巨大的洞窟,洞窟裡面再挖出佛龕,把泥塑的佛像等放在龕中。馬蹄寺分為下馬蹄寺和上馬蹄寺,上馬蹄寺又叫三十三天石窟,意為人登上石窟,就登上了三十三重天。

老俞遊記丨甘肅之旅(九)

下馬蹄寺開鑿的洞窟更大,非常可惜裡面的佛像和壁畫,在文革時期已經被徹底毀掉。現在佛龕裡放的一些塑像,都是上世紀80年代之後重塑的,簡單粗糙,沒有太多的藝術感。只有一座直接從岩石上刻出來的巨大雕像還在,顯得高大莊嚴,可能是因為岩石雕像,不太容易破壞,所以保存了下來。

洞窟上下層之間,在懸崖外面沒有樓梯相連,都是在岩石裡面開鑿的暗道,有的暗道極陡極窄,只能容一個人攀爬上下,手腳不便或者膽小的人都不容易上去。想當初從這樣堅硬的岩石中,一錘一錘開鑿那麼多的通道,如果不是堅定的信念和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是完全做不到的。

老俞遊記丨甘肅之旅(九)

我從來沒有想到,到了河西走廊,已經快接近沙漠地區了,還能夠遇到綿綿細雨。從到達馬蹄寺開始就一直下雨,直到下午離開,雨就一直沒停。淅淅瀝瀝的雨,讓整個山區變得霧氣濛濛,煙雲縹緲,平添了一份仙境的感覺。可惜的是以祁連雪山為背景的壯觀景象看不到了。

老俞遊記丨甘肅之旅(九)

從下馬蹄寺洞窟出來,我在山腳的廟裡,點了三盞酥油燈為親人祈福。現在馬蹄寺已經變成了藏傳佛教的道場,所以要按照藏傳佛教的儀式表達敬拜。

老俞遊記丨甘肅之旅(九)

我們在雨中到了上馬蹄寺-三十三天石窟。整個山崖都朦朦朧朧隱藏在雨霧之中,顯得縹緲而神秘。石窟在山崖裡面開鑿出了七層,每一層都在內部用鑿出來的石洞或者石梯相連。尤其是從四層到七層的石梯,在岩石深處開鑿了幾十個幾乎垂直的臺階。這些石窟和臺階,也都是在後涼到北魏時期開鑿的。可以想見,原來一定有著無比精美的塑像和壁畫,可惜現在蕩然無存。只有一尊元代的大佛雕像,也是因為在岩石上直接雕刻出來的,得以保留了下來。洞窟中的古老塑像,有的是文革期間被毀掉的。但其實在此之前,老塑像就已經被藏傳佛教的塑像所替換了。

老俞遊記丨甘肅之旅(九)

從清朝開始,馬蹄寺就已經變成了藏傳佛教的道場,現在裡面的塑像,清一色都是藏傳塑像,裡面還供了綠度母和白度母。這些新塑像的藝術水平都很一般,形態幾乎千篇一律。在第七層供奉的綠度母前,香客們點了很多酥油燈,洞窟不再是個古老的文明遺蹟,而是一個現世的熱鬧道場。從洞窟的窗戶望出去,腳下是萬丈懸崖,遠處是雨霧中的蒼茫群山。要是大晴天的話,從洞窟應該能夠看到祁連山雪峰。當初信眾們選擇這麼艱難的地方來開鑿洞窟,可能就是希望自己的成果和信念,能夠不受打擾被萬世保留下來。但人世滄桑、世事變遷,滄海桑田之下,任何永恆都是瞬間。

金塔寺

那這些洞窟最古老的樣子應該是怎樣的呢?陪同的朋友告訴我,要看北涼到北魏的真正塑像藝術,必須去金塔寺。金塔寺?我從來沒有聽說過。他們說,金塔寺洞窟的開鑿年代,也是在北涼和北魏時期,但還需要從馬蹄寺往大山深處走二十多公里,而且還需要用越野車走一段砂石山路才能夠到達。因為洞窟在深山老林,而且開鑿在離地面十幾米的峭壁上,所以一直沒有遭到很大的破壞,基本保持了當時的原貌。

我本來時間緊打算放棄的,但他們這麼一說,無論如何要去看一看了。於是一路翻山越嶺、九曲十彎、再經過一段原始森林裡的砂石路,終於來到了金塔寺石窟所在的山腳下。這裡感覺是如此遙遠而荒涼,邊上的警示牌還寫著小心熊出沒。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時候,這裡應該更加荒涼,人跡罕見。選擇這裡開鑿石窟,一定只有一個原因:因為偏僻,所以永恆。

老俞遊記丨甘肅之旅(九)

相關部門已經在這裡修建了木棧道和石頭臺階。沿著木道向前,豁然開朗,一座巨大的黃色巖體峭壁,橫貫在眼前,從頭到尾看過去,就像是一座橫臥在你眼前的巨大臥佛。臥佛中部的下方,看上去像兩間小房子的建築,就是金塔寺的兩個洞窟。從山腳到洞窟,需要爬二百多個臺階。這也是後來修建的,以前沒有臺階,要爬上去一定很困難。我們冒雨順著臺階爬上去,走到了石窟前的平臺上。

老俞遊記丨甘肅之旅(九)

石窟平時是不開門的,需要預先聯繫好專門的管理員,一起進山來把石窟門打開。管理員和我們強調了一些注意事項,把通向第一個石窟的小門打開。我以為裡面就是個小洞,幾尊佛像而已。沒有想到,一進入窟門,迎面而來的是令人目瞪口呆的壯麗景象。

整個窟洞大概有70平米左右,開鑿的時候中間留了四方形的巨大立柱,立柱的四面,泥塑彩繪了無數的佛像、菩薩、飛天,大小協調,錯落有致,姿態各異,你一進門就向你迎面撲來。儘管有些塑像已經有殘損,但大部分都還比較完整,身上的色彩不少還很鮮豔。

我面對這些塑像,感覺一千六百年的漫長曆史,好像只隔了瞬間。這些塑像,寂靜無聲在這裡聚集了千年,我見到的一瞬間好像他們剛從昨天走來,如此靈動。他們因為待的地方山高水遠,所以倖免於難,在歲月流轉間俯視著人間的風雲變幻。唯一遺憾的就是畫在四周牆上的佛像壁畫,因為歲月的久遠已經開始剝落。

老俞遊記丨甘肅之旅(九)

從牆體看出來,不同的朝代,在牆上畫過不同的壁畫,後面畫的,把前面畫的又覆蓋了。隨後我們進入第二個洞窟。第二個洞窟要比第一個洞窟小一半左右,格局也是一樣的,塑像更少一些。唯一不同的是,這個洞窟的壁畫,最後一層已經換成了藏傳佛教色彩的佛像,證明了藏傳佛教後來在這個地方的流行。

這些佛像、菩薩、飛天,壁畫,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動的畫卷。佛像的莊重、菩薩的瀟灑、飛天的靈動,令人目不暇接。所有塑像都顯得古樸醇厚、體格健碩,服飾自由多元,反應了那個時代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包容。據說這裡的飛天,要比莫高窟的飛天,還要早300年左右。這裡的飛天是立體塑像,莫高窟的飛天是平面繪畫。

我看過了不少石窟佛像,儘管各有特點,但金塔寺這兩個石窟的塑像,是最讓我感到震驚的,有種想頂禮膜拜的感覺。那是穿透歲月的震撼和心靈的迴盪,讓我相信人類對於美的追求,和美本身一樣,是永恆而超越的。

煙雨中眼前的山谷,他們說這裡叫臨松山。這讓我想起了臨松薤谷,本來這次也要安排去朝拜的,但因為時間實在不允許取消了。臨松薤谷就在山的那一邊,更加接近馬蹄寺的地方。在五涼時期,這裡隱居聚集了一大批傳承中國文化的大儒高人,在中原五胡亂華民不聊生的時候,隱居於此研究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後來中國文脈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河西走廊》紀錄片裡,專門記錄了這些大儒的故事,他們是郭荷、郭瑀和劉炳等。他們在山上開鑿山洞,潛心研學,儘管後來依然沒有擺脫世俗王權的糾纏,但留下的精神火種到今天依然照耀千古。

從金塔寺出來,已經下午1點半,我們沿著原路回到馬蹄寺附近。當地朋友聽說我在這裡,安排我們到景區附近的一個裕固族民族風情園吃飯。裕固族是古老的回鶻民族的一支,逐水草而居,散落在祁連山一帶。解放後通過政府安置,專門給了他們祁連山下的一塊地方,這就是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這是一個藏族和裕固族混居的縣,因為都信仰藏傳佛教,所以相處平安,沒有太多衝突。今天的裕固族有兩萬人左右,藏、裕固、漢族之間經常通婚。陪同我們的一個朋友,娶的就是裕固族姑娘。人們的生活主要以放牧和農業種植為主。

因為我一再提到臨松薤谷,當地人告訴我,這個風情園所在的地方,就是臨松薤谷。臨松薤谷是五涼時期儒家的主要活動場所,他們在這裡著書立說,隱居開墾,傳播儒家思想。但後來儒學東遷,這裡就被廢棄掉了。

今天,這裡除了山上有幾個被廢棄的洞窟,已經了無蹤痕。我本來想上山找一下洞窟,但外面嘩嘩下著雨,上山不方便,也不好意思提出這個要求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出世立功,濟世救民。一大群儒家師生隱居在遠離張掖接近一百公里的山裡,可見當時的現實世界,戰亂頻繁,他們幾乎沒有了用武之地。

老俞遊記丨甘肅之旅(九)

午飯吃得開心而熱鬧,裕固族的姑娘和小夥,給我們獻上哈達敬酒,載歌載舞,唱悠揚的民族歌曲,跳優美的民族舞蹈。地方朋友隆重接待我們,給我們準備了烤全羊,用鹿血酒來招待我們。這種酒我從來沒有喝過,淺咖啡色透明液體,估計在五十度左右,喝完了有熱血上湧的感覺。

喝完酒,雨還在下。祁連山下這樣淅淅瀝瀝的下雨天,讓人有一種奇特的舒適感。這場雨,通過黑河的輸送,能夠為更北方的乾旱地區送去源源不斷的水資源,一直遠達居延海。居延海,古代曾經是浩瀚無邊的草原內陸湖,是草原民族的主要繁衍地,後來開墾過度,水源枯竭,幾乎成為第二個羅布泊。最近十幾年在政府的關心和調配下,居延海又有了一片美麗的水域,並且還在不斷擴大。

如果你讀過王維的《使至塞上》,對居延兩個字一定不陌生:“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可惜這次,我沒有時間驅車走向居延海,只能留期待於來日了。

走向嘉峪關市

今天下午本來的目的地是嘉峪關。但從馬蹄寺出發的時候都已經下午四點。從馬蹄寺到嘉峪關,導航顯示要3個多小時。嘉峪關市的領導聽說我要到嘉峪關,邀請我晚上和當地的中學老師及學生進行一場座談。儘管這次出來我不是來工作的,但這樣的要求我自然不能不答應。看來晚上登嘉峪關城樓看蒼山落日這件事情就算泡湯了。因此,我提出了另外一個請求,能否明天讓我們提早一點登上嘉峪關,在早晨的太陽中,遠眺連綿的長城和群山?地方相關部門說,只要我和老師學生進行交流,這個請求一定滿足。

我們沿著連霍高速一路飛馳,離開張掖的時候,雨已經停了。一路向西,就發現天氣越來越好,明顯沒有下雨的痕跡。同在河西走廊,東西依然是兩重天。嘉峪關已經接近戈壁沙漠天氣,年降雨量比張掖那邊要少很多。祁連山的三大水系之一疏勒河,就在酒泉嘉峪關的範圍內,水流量要比黑河少很多。7點半,我們到達嘉峪關市的南湖賓館。太陽依然在天上明晃晃的照著,藍天白雲一片高遠。

因為和酒鋼三中師生的交流活動放在晚上8點,我們在賓館匆匆忙忙吃了點晚餐,就出發去學校了。我在地圖上看酒泉市和嘉峪關市那麼近,一直沒有搞清楚這兩個地級市的城市區劃是怎麼回事。因為從嘉峪關市向西的瓜州縣和敦煌市,是歸酒泉市領導。中間小小的嘉峪關市,好像沒有什麼地盤。

朋友告訴我,嘉峪關市的成立,完全是因為酒鋼。酒鋼從五十年代開始建設以來,一個公司變成了一座城市,在上世紀50-80年代的中國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現在的嘉峪關市,就是為了酒鋼成立的,下面不帶任何區縣,依然主要以酒鋼為主,是政企結合的典範。所以,在嘉峪關市,有很多以酒鋼命名的機構,比如我晚上要去的酒鋼三中。

交流會8點多開始,大概50位左右的同學和老師參加。我先自己講述了五十分鐘左右我對人生、事業、和教育的看法,然後大家提問。提問的人更多的是學生,交流會結束已經接近晚上10點。一天的奔波下來,我已經感到有點勞累。朋友本來想請我去吃宵夜,儘管我也有心,但為了確保明天的行程精力充沛,還是婉拒了。

今天有遺憾,更有收穫。遺憾的是一直想見到祁連山的真容,但它一直隱藏在雲霧繚繞的背後。收穫的是馬蹄寺石窟的開鑿,讓我體會到了信仰的力量;金塔寺的雕塑讓我感悟到了美的永恆;臨松薤谷的煙雨雲霧,讓我對於儒家在悽風苦雨中的堅持感同身受。歷史的風雨橫掃千年,唯有精神代代相傳,千年後依然滋潤著人間的生靈。

廣告時間

“老俞閒話”直播版來啦~~

每週日晚9:30,到抖音搜索“俞敏洪”,來“老俞閒話”直播間同老俞聊聊天,瞭解這一週在他身上發生的趣事,讀到的好書,同老俞一起點評社會最IN信息……

你來提問,老俞回答,每週日晚,在“抖音”,我們不見不散~~

老俞遊記丨甘肅之旅(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