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俞遊記丨甘肅之旅(二)

(本文寫於2020年7月17日)

祁山堡

早上6點起床,發現窗外層巒疊嶂,綠樹濃陰。打開窗戶,帶著樹香的新鮮空氣撲鼻而來。穿好衣服,我到外面跑步了一圈。該賓館在群山環抱中,環境極佳,山溪在園子裡穿行,流水淙淙。

7點10分收拾行李,下樓吃早飯,早飯上了蘭州拉麵,好吃,食慾大開。

今天的行程是從天水到隴南,然後還要到甘南舟曲縣。到隴南去考察兩個文化景點,一個是祁山堡,一個是大堡子山。

說起祁山堡,大家腦子裡應該能夠想到《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是的,祁山堡和諸葛亮的六出祁山有密切的關係。說起大堡子山,大多數人一定一臉迷茫。據考證,這裡是秦國的發源地。秦國最早的兩個國君,就把王宮建在這座山上。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的墓地,就在這座山上。秦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一。大堡子山,作為源頭的源頭,當然值得去看看。

之所以要去甘南舟曲,是因為十一年前汶川地震之後,新東方在舟曲東山鎮山頂上的石家山,捐了300萬建了一所抗震希望小學。十年前我開學典禮的時候來過一趟,十年後的今天,相當於故地重遊,同時也給上學的孩子們帶去一些禮物。

7點半,車隊出發,沿著連霍高速,從天水樞紐轉向往南的G7011高速,一直到達隴南的禮縣出口。祁山堡和大堡子山都在禮縣,兩者相距不遠。

在高速公路上,就能夠看到祁山堡,非常顯眼突兀地聳立在西漢水的河谷裡面,整體高度也就不到50米,但由於四周全是河谷低地,所以顯得很特立獨行。

老俞遊記丨甘肅之旅(二)

下了高速,拐了兩個彎就到了祁山鎮。祁山堡所在的這座小山,並不是祁山。祁山鎮後面那座連綿的山脈,才是真正的祁山。祁山並不高俊,山勢平緩,山腰上還開發了各種梯田。這樣一座不險峻的山脈,為什麼在魏蜀之爭中如此重要?以至於《三國演義》中用濃墨重彩來描述諸葛亮的六出祁山?

祁山堡幾乎不能算是一個風景區,我們到達的時候沒有一個遊人,門票標價20元。整個祁山堡三面都是黃土峭壁,只有一面是緩坡。西面的緩坡建了上山的道路,也設置了城牆和城門,上書祁山堡三個大字。城牆和城門是什麼時候建設的不得而知。我很奇怪諸葛亮為什麼會選擇這麼一個小山頭作為軍事指揮部。直到登上山頂之後才有一點明白過來。

諸葛亮當時為什麼一直要攻打曹魏,也是我沒有想清楚的事情,如果說是為了實現先帝的遺願,我覺得總有點牽強附會。我覺得主要的目的,是通過軍事行動來統一大家的思想和行為,同時面對當時日益強大的魏國,以攻為守可能是一個有效防範魏國進攻的方法。否則魏國突破秦嶺,蜀國就會袒露在魏國的刀口下。

我一直以為著名的街亭,是在四川境內。沒有想到過了祁山繼續向北,一直要到天水的北部才到了街亭。而諸葛亮去世的五丈原,更是到達了寶雞地區。所以,我覺得諸葛亮心裡下的大棋,是佔領整個的關隴地區,再扼守潼關,這樣就穩住了蜀國的地盤,進退有據。否則光是四川盆地那一圈,實在缺乏戰略縱深,一旦敵人進來,連退身之所都沒有。

這也許就是諸葛亮要六出祁山的原因,要親自來,親自指揮。實際上諸葛亮六次討伐曹魏,到達祁山的只有兩次,也就是說有兩次到達了祁山堡。其他幾次,有的連漢中都沒有到。當時祁山這一帶,實際上是魏蜀的拉鋸交戰地帶,更多的時候是掌握在魏國的手裡。蜀國強大的時候奪過來短暫的時間,但是從來沒有守得住。街亭在祁山更前線,所以守住了就相當於一顆釘子釘在了魏國的身上。這就是為什麼馬謖失街亭後,諸葛亮如此著急,要嚴厲懲罰馬謖的原因。

我們爬上小山,沿著祁山堡外圍走,發現有一個口子,叫吸水口。這是士兵們下到堡下的西漢水去取水的地方。但實際上這也是一個逃亡口,如果遇到緊急情況,祁山堡被包圍了,那諸葛亮就可以從這個口子下去,直接坐船逃離敵人的包圍。有退身之所,這可能是諸葛亮把指揮部設立在這裡的原因。

今天的西漢水,僅剩一條婉轉的細流了。兩邊的河灘已經被老百姓種上了莊稼,生長著旺盛的玉米。但據說在三國時期,西漢水還是一條大河,不少蜀國的糧草和軍需,都是通過西漢水運送上來的。現在的祁山堡和西漢水,已經看不出一點點古戰場的痕跡。在山頂的小展廳裡面,有諸葛亮幾次攻擊魏國的路線圖,也有幾枚帶著鐵鏽的兵器展現,立刻讓我想起來杜牧的詩歌:"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可惜這個前朝,也不一定能夠認得出來了。

祁山堡的山頂,現在是武侯祠的所在地。整個祠廟還保存修復得不錯。據說第一次在這裡修武侯祠的時候已經是晉朝。那就是司馬懿的後代為諸葛亮修了祠堂。如果真是這樣,也就有了點英雄惺惺相惜的意思在裡面了。但晉朝的祠堂已經了無痕跡。現在的祠堂,應該是明朝時候的建築,並且是經過了當代大力整修過的。動亂的那十年,這裡成為了鎮裡的倉庫,很多文物都被毀掉了,唯獨諸葛亮的塑像留了下來,據說是因為被草垛蓋住了。但我更加願意相信這是出於老百姓的自願保護。在中國人民心裡,諸葛亮一直是神一樣的存在。

老俞遊記丨甘肅之旅(二)

站在祁山堡上環顧四周,向西北看到的是橫亙綿延的祁山,向前面看是自北往南流淌的西漢水,河道連接天邊,進入蒼茫。遠處的山頭上,有著隱隱約約的古城堡。這些城堡據說也是三國時期的戰爭要塞,至於是魏國的還是蜀國的,就說不清了。另外一種說法是,清朝時期這一帶土匪橫行,老百姓築城堡而居。而今這些城堡已經沒有任何作用,戰爭和土匪,已經遠離了中國人民,城堡也被廢棄和遺忘了。真是“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秦公大墓

離開祁山堡,沿著G247國道向前十幾公里,就來到了不那麼有名,但卻有著重大意義的大堡子山。

老俞遊記丨甘肅之旅(二)

大堡子山出名,要先從盜墓說起。禮縣曾經是一個很窮的地方,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老百姓種地挖坑,總能挖出一些古舊的東西來。老百姓也不以為奇,哪些遠古先秦時期的瓶瓶罐罐,不管是陶器還是青銅,都拿回去作為日常用品了。在1919年,禮縣就已經出土了青銅的秦王簋。我在天水博物館看到了複製品,精美絕倫。到了八十年代末期,有古董商在這一地區晃悠,據說拿一個搪瓷盆就能夠換一個先秦時期的花紋大陶碗。古董商的互相競爭,把古董的價格抬得越來越高,老百姓發現有利可圖,從90年代初開始幾乎全村全縣動員,開始掘土三尺挖古董。這些挖出來的古董,經古董商的手,大部分賣到了國外。

當時的政府可能對於保護文物還沒有意識,一開始沒有對這種瘋狂的挖掘進行阻止,甚至還鼓勵大家挖掘,導致了大量古墓的破壞和古文物的流失。中國的考古學家,在國外發現了那麼多優美的青銅器和其他物件,反查回來,才發現基本都是出自中國禮縣。這才引起了中國政府的重視,開始阻止老百姓亂挖,並有組織地進行了搶救性挖掘。

大堡子山是當時被周圍村民盜掘最瘋狂的地點。據說最厲害的時候每天有兩三千人在山頭上工作,形成了完整的盜掘產業鏈,讓我想起了舊金山淘金的感覺。等到政府出手干預,墓葬裡的東西已經基本被盜掘完畢。儘管挖出來的青銅器和其他物件已經不多,但專業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介入,卻讓人發現了一個人們一直想確認的事實,就是古秦國到底在什麼地方。大家認為,《史記·秦本紀》記載的,秦人的先祖大駱非子所居在“西犬丘”,也許就在今天甘肅東南部的隴南及天水一帶,但核心地帶一直沒有得到確認。

2004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單位,組成了聯合課題組,啟動了早期秦文化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項目,先後開展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考察結果,基本認定了大堡子山遺址就是秦人早期都邑及其先公、先祖陵墓所在地。其城邑範圍和陵墓規模,證明了只有當時的部族首領才能享有如此大範圍的領地。這個地方也因此被稱為秦公大墓。

據考證,大堡子山的一號和二號墓穴,應該是最初秦國的統治者秦襄公或者秦文公的墓葬。當然那個時候秦國還不是一個國,勉強算是被周王朝分封的諸侯,還處在被所有東部的國家看不起,被認為是化外之人不入流的那種類型。從那個時候開始算起,到秦始皇統一中國,還要經歷三十多代人的交替,歷經500年的歲月。所以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秦國也不是一天起來的。

秦國的崛起,讓我想起了羅馬帝國的崛起。羅馬帝國的崛起,是在意大利中部的一塊山地上,起始之地也就是幾座小山,中間有一條流淌的臺伯河。秦國崛起的時候,並不在後來的都城咸陽。那個時候,他們活動的範圍就在今天的隴南天水一帶。這裡有山有水,山不算太高,水不算太急,是個生息繁衍的好地方。因為秦人幫助西周抵抗打擊西戎有功,被西周王封了爵位,指定在這一帶幫助西周繼續抵抗西戎的騷擾。西戎,大概應該是吐蕃或者匈奴民族吧。秦國所佔據的這塊地方,戰略縱深很好,進可攻退可守。當時西戎也不是那麼強大,所以他們不用把實力全部消耗在戰爭上。經過幾百年的努力,他們積聚實力,繁衍人口,終於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強大力量。

期間,秦國遷都了四次。先從禮縣遷都雍城、又從雍城遷到芷陽,再從芷陽遷到了咸陽。古代的國都和陵區通常相離不會很遠。1987年前,秦國的第二、三、四陵園區的位置已經陸續確定,就是陝西的雍城陵區(西陵)、芷陽陵區(東陵)和秦始皇陵園。但一直以來找不到第一陵園。這成為了困擾史學界和考古學界的千古之謎。現在在大堡子山一帶發現了秦貴族和秦公兩大墓葬區,終於可以確認這是秦的第一陵園,也叫做西垂陵園。至此,秦西犬丘和秦第一陵墓的謎團算是解開了。如果這一推測被徹底證實,對於瞭解秦國的發展史,並由此追蹤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其意義,不會下於秦始皇陵的發現。

我們到達大堡子山腳下後,發現通往秦公大墓的道路被封閉修路。幸虧預先聯繫了禮縣文物局的朋友。他們派車從裡面過來接我們,帶我們走上了一條鄉間土路。這條土路穿過村莊,盤旋走上了大堡子山的山頂。我們以為到了山頂就是高大宏偉的秦公大墓博物館,沒有想到汽車帶我們走進了一片工地。文物局局長獨小川就在這片工地等著我。

他指著工地外牆上張貼的帆布圖片,給我滔滔不絕講述了秦國幾百年的發展史,中間還穿插了清朝、羅馬帝國等的類比。一個縣文物局的人有如此淵博的知識,簡直讓我目瞪口呆,真切體會到了什麼叫高手在民間。我站在炎炎烈日下,滿臉恭敬聽他講了一個多小時。我以為他講完後會帶我去秦公大墓的墓穴裡參觀,結果他指著剛剛修建好的水泥寶頂和我說,裡面還沒有整理好,也沒有通電,一團漆黑,現在還參觀不了。不過也沒有什麼好看的,現在裡面空空如也。那些從墓穴中挖出來的文物,有的在省博物館,有的在縣文物館。

為了滿足我的願望,他帶著我沿著斜坡,爬上水泥寶頂看了看,並指點了一下週圍哪些地方曾經出土了什麼文物,古城的城牆和方位在什麼地方。儘管我覺得沒有看到墓穴非常遺憾,但這也給我留了一個念想,等到秦公大墓博物館修好後,再來一趟唄。

老俞遊記丨甘肅之旅(二)

從秦國的發展可以看出來,成就大業,需要經過幾十代人持續不斷艱苦卓絕輾轉南北的努力和奮鬥。其中還需要有領袖級別的人物出現。秦國有幸出了不少雄才大略的國君,比如秦穆公和秦孝公。當然秦始皇更是一代雄主。另外還需要一些優秀的輔佐人才,比如商鞅和李斯。還需要比較深刻的民族精神。那個時候的秦人,有著中原國家的人已經沒有了的彪悍,又有著率先實現郡縣制的效率,所以在戰爭中獲得優勢地位是必然的事情。就像某個電視片中的口號一樣:“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這也許真的是當時秦國精神的寫照。

舟曲-舟曲新東方希望小學

離開大堡子山,我們再次沿著鄉道下山。我們的下一個目的地是舟曲新東方希望小學。下山後,我們要返回到祁山堡那邊上高速。到了祁山堡附近,大家決定在鎮上的小麵館先吃點午飯。我們找了一家叫“祁山扯麵”的小店,每人點了一碗扯麵。在等待的時候,我和坐在馬路上寫作業的幾個學生開始聊天。她們在寫英語和數學作業,是鎮上初二的學生。我看到對面的祁山鎮初級中學已經關門,校園裡雜草叢生,就問她們在哪裡上學。她們告訴我在前面不遠。原來政府把原來的小學和初中合併了,重新建了一所9年一貫制的義務教育學校。她們就在那裡上學。

老俞遊記丨甘肅之旅(二)

吃完飯後上路。從祁山鎮到舟曲,一路上要200多公里,儘管大部分路段都是高速公路,也需要兩個多小時。路上我小睡了半小時,用電腦工作了兩個小時。下午3點到了舟曲出口。舟曲縣政府的領導,縣長郭子文已經在出口等我。他先安排我去參觀了一個新農村叫土橋子村,是舟曲縣打造的示範農村。小村的街道修整得非常整潔,家家戶戶門口都有巨大的葡萄架,葡萄架上已經結滿了青翠欲滴的葡萄串,有世外桃源一樣的寧靜和美麗。村裡還建了村博物館,陳列展示了一些農村用具。我小時候也用過其中一些同樣的農具,所以看到心裡還挺有親切感。

從新農村出來,又到了白龍江邊上的一個農產品陳列和展銷基地。以縣政府為首,他們在著力打造農產品商品化的模式,把農產品收集起來,經過加工包裝處理,用統一的品牌銷往全國各地。因為舟曲境內有拉嘎山風景區,所以不少產品都用了拉嘎山的品牌,有蜂蜜、胡椒、桑茶、桑葚酒等等。他們希望我宣傳他們的產品,我滿口答應,並且建議,有些產品可以和新東方形成定點直供。農民真的不容易,收成點東西,如果不能賣出去,就會立刻沒有經濟來源。而農產品的商品化,並打通全國銷售渠道,是他們獲得經濟利益的最好路徑。現在抖音和快手等平臺,也在不斷鼓勵大家直銷農產品。

看完農產品後,我們再次上路向舟曲縣城出發。我們要去的石家山新東方希望小學,要從縣城穿過後,爬上2000多米高的沒水山,沿著幾乎只能容一輛車通過的盤山公路盤旋一個半小時,才能到達山上東山鎮的石家山村。新東方的希望小學就坐落在那裡。

當初捐建這所希望小學,是因為汶川地震的時候,舟曲也在地震帶上,這所山頂的農村小學就被震倒了。當時全國的捐款都到了四川,結果一線之隔的甘肅沒有任何人關注。有一次我和省裡的一位朋友吃飯,他提起了這所學校希望有人捐獻重建。一杯酒下肚,我二話沒說就答應捐獻三百萬,建設了這所希望小學。2009年這所小學建成,我從蘭州翻山越嶺,驅車了12個小時來參加學校的落成典禮。那一次,縣城背後的盤山路,還都是砂石泥土路,懸崖邊上也沒有欄杆。我們心驚膽顫,顛簸折騰了2個多小時才到達山頂的學校。

沒有想到第二年,舟曲就發生了特大泥石流。泥石流幾乎把半個縣城都埋沒了,兩千多人失蹤或死亡。後來全國各地開始援建舟曲,又讓舟曲的面貌煥然一新,並藉此機會在老城邊上修建了一座新城。不過我自己已經十年沒有來舟曲了,這次來看到縣城乾淨整潔、上山的路已經全部修建成了水泥路,老百姓上山下山方便了很多,還是從心裡感到祖國在不斷進步,邊遠地區的老百姓,生活還是比過去好了。

我們沿著盤山路開了一個小時。我一路在快手上直播了沿路風光,網友們都說好壯觀。從山上俯瞰舟曲縣城,白龍江從城中心奔騰而過,整個縣城坐落在河谷裡面,四周都是高聳挺拔的高山,層巒疊嶂,確實氣勢恢宏。今天的天氣特別好,藍天白雲,青山綿綿,無盡風光。

到小學已經快六點。學校為了迎接我們,讓孩子們留了下來,村裡的老百姓也到學校裡來看熱鬧。儘管我們反覆強調一切從簡,不要接待,但鎮政府和學校,還是安排了孩子們在校門口,拿著花飾,不斷喊熱烈歡迎的口號。學校還是當年落成的樣子,因為高山上沒有汙染,所以整棟樓看上去一點都不舊。現在這所學校有接近90位同學在裡面上課,1-6年級各一個班,有總共14位老師。學生的學習用品、書包、圖書、教學設備等,基本都是新東方捐贈的。這次我來,又給孩子們帶來了10萬元左右的捐贈品,包括孩子的衣服、鞋子、圖書、電腦、投影大屏等。

參觀完學校,在操場舉行了捐贈儀式,地方領導發言、校長髮言、學生代表發言、我自己發言,這一套肯定免不了。儘管已經下午6點多鐘,坐在太陽底下依然感到臉部熱辣辣的滾燙。孩子們坐在太陽底下的時間比我們還要長,不過他們臉上洋溢著快樂的笑容,好像在太陽底下習慣了,也不怕曬。捐贈儀式結束後,我到孩子身邊,和他們一起照相。看到這些農村的小孩子,我立刻就能夠想起我的童年,樣子應該和他們沒有多少區別吧。

老俞遊記丨甘肅之旅(二)

學校特別熱情,用大鍋煮了幾隻土雞,還有煮的玉米和土豆等,讓我們坐到辦公室品嚐。我吃了一隻雞腿,那種雞肉的香味,是在城裡吃絕對吃不到的。這種鄉村的土雞,直接放在鍋裡煮出來就是香噴噴的味道,絕對超過任何一道“舌尖上的中國”裡面的菜餚。這一意外的“豪華”招待,讓我開心了很長時間。

“宴會”結束後,我們打道回府下山。沒有想到孩子們還在排隊送我們,讓我心裡又內疚又感動。下山的時候,剛好太陽在山頭閃耀,金黃色的霞光噴薄而出,萬道金光灑向下面的舟曲河谷,讓河谷披上了一層夢幻的色彩。這個小城的老百姓,已經祖祖輩輩在這裡居住了上千年,不管多少人世滄桑都堅守在這片土地上。這裡是漢藏混居地區,兩個民族的關係一直和諧融洽。白龍江的河水澆灌著這片土地,一次次讓人們從災難中站起來,堅守著一方的信仰和輝煌。

老俞遊記丨甘肅之旅(二)

到達縣城的時候,已經華燈初上,街道上熙熙攘攘的熱鬧。泥石流紀念館就在城市中央。十年後的今天,人們對於這場災難的記憶已經逐漸淡忘,重新過上了早出晚歸的日常生活。相關部門對於周邊的山嶺進行細密的地質勘察,確認再次發生泥石流的可能性近期不是太大。我們到達城市中央的時候,紀念館已經關門,否則真應該進去看一看。儘管我非常想行走一下老城,但我們在老城並沒有停留,而是穿城而過。前面有政府的汽車帶路,我不好意思讓他們停下來等待。今晚的住宿安排在了舟曲新城。新城要從老城向西15公里,和老城並沒有緊密相連。新城也在白龍河邊上,大山之間,最初選擇這裡,一是周圍山體的地質結構比較穩定,二是河谷地帶相對開闊。據說新城的設計還獲得了各種大獎。

我們達到時,天色已黑,看上去就是一座安靜的小城,晚上沒有什麼人氣,不像老城有濃厚的煙火氣。我們入住了白龍河邊上的御景酒店,在酒店幾乎就能夠聽到河水的濤聲。晚上,郭子文縣長等來和我一起晚餐。席間依然念念不忘希望我多多支持舟曲農業的發展。在中國,地方領導真的很辛苦,婆婆媽媽的事情都得管,而且對發生的任何事情都要承擔全部責任。

老俞遊記丨甘肅之旅(二)

晚餐結束,和朋友們告別後,我一個人又到白龍江邊上去散步,在橋上聽江水奔流不息,看遠山綿延不絕。大地生生不息的活力,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舟曲新城在群山的包圍中有點寥落,唯有窗戶裡那些倔強的燈光,透露出生活在這裡的人們自強不息的靈魂。

廣告時間

“老俞閒話”直播版來啦~~

每週日晚9:30,到抖音搜索“俞敏洪”,來“老俞閒話”直播間同老俞聊聊天,瞭解這一週在他身上發生的趣事,讀到的好書,同老俞一起點評社會最IN信息……

你來提問,老俞回答,每週日晚,在“抖音”,我們不見不散~~

老俞遊記丨甘肅之旅(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