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姆.厄班《未來的人會是怎樣》讀書筆記

這是一篇關於人工智能的科普性文章,選自《讀庫1705》,又是一篇超級燒腦的文章。

作者從達爾文進化論出發,把人類的大腦分為以青蛙為代表的爬行類腦、以猴子為代表的古哺乳動物腦和代表現在人類的新哺乳動物腦三部分。爬行類腦包括腦幹和小腦,維持作為動物的視覺、聽覺、運動等基本功能;古哺乳動物腦主要指腦幹上方的邊緣系統,是一套生存系統和情緒控制系統。控制好邊緣系統是人成熟的標誌。而真正代表現在人的是新哺乳動物腦,即皮質,負責人類語言運動思考計劃和人格。人類的大腦演化是一個向外構建的過程。

“如果我們需要了解的大腦知識是一英里長,那現在才走了三英寸。”但是不是隻有全部掌握了大腦知識才能快速發展腦機接口技術?答案是否定的。“我們不需要了解大腦,就能做出工程學方面的成績。”工程學方面的成績肯定會加深我們的科學知識,就像阿爾法狗最終能夠教世界上最優秀的圍棋選手下棋一樣。科學和工程學會互相扶持,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腦機接口技術目前最大的障礙是帶寬和植入。帶寬的問題要解決“同時記錄一百萬個神經元”的問題,植入則需要解決無創的問題。當然還有生物相容性、長壽命、雙向通信等問題。一旦這些問題獲得突破,人類將會製造出魔法帽,成為與現在完全不同的新新人類。

新新人類可以不通過語言和文字而實現思想交流、感官交流、情感交流、運動交流。用意念開門只是小兒科,心靈感應將不再是空話。人類可以通過感覺輸入和輸出為愛人真實共享美景,隨時調用全世界所有的知識,和計算機一起頭腦風暴。

未來的人工智能將超越現在人類。有人擔心人工智能發展的終極是人類的滅亡。如果人工智能叛變人類,人類把猴子關進籠子裡的情況是否會重演?

我們是一群把自己不懂的炸彈當做玩具玩的小孩嗎?在巴別塔建成之際,上帝會現身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