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秦篆和漢隸之間是別開生面的自由天地


秦朝小篆的成熟以李斯的《泰山刻石》等為代表;漢隸的成熟以《禮器》、《乙瑛》、《史晨》、《張遷》、《曹全》等為代表,但這些都是東漢時期的作品。

在秦朝之後東漢末期之前是這幾百年是篆隸之間的過渡時期,書法作品呈現一片自由的風貌。

這個時期的書法作品,非篆非隸,字形十分活潑,天真爛漫。書法載體則以簡帛、刻石、漢磚為主。

漢簡

廣義的漢簡包括秦簡和楚簡,我們主要看西漢和東漢初期的這段歷史。漢簡草書起源於漢代草率的隸書,由於漢朝初期邊患不斷,導致文書頻繁,這促成了草書的形成和發展。

文字的最先草化是從偏旁和字符開始的。這種文字可以從漢簡中窺其風貌。


成熟的秦篆和漢隸之間是別開生面的自由天地

《丞相御史律令》


《丞相御史律令》(公元前52年,西漢)是一篇官方發佈的律令,這篇木牘用筆流利隨意,點畫之間形態響應、映帶自如,寫得非常自由


成熟的秦篆和漢隸之間是別開生面的自由天地

居延漢簡《駒死劾狀》(局部)


居延漢簡《駒死劾狀》(公元26年,東漢初)點畫控制勻稱,轉折流婉,字形簡潔,用筆舒展飄逸,多圓轉連寫,書寫節奏收放自如,有很強的節奏感。


成熟的秦篆和漢隸之間是別開生面的自由天地

《永元器物簿》

《永元器物簿》(公元93年-95年,東漢初)許多字任意揮灑,用筆流暢,圓渾飽滿,已有草書端倪。

刻石

摩崖刻石不同於碑刻,因摩崖形狀限制,不像碑刻石面平整,所以刻字時必然受其影響。


成熟的秦篆和漢隸之間是別開生面的自由天地

開通褒斜道刻石局部一

《開通褒斜道刻石》(刻於公元66年)就是在沒有磨光的摩崖上刻的,每個字都要應石面的形狀來安排,所以有時不得不打破平衡、對稱,有時把某個字寫得大些,有時把某個字寫得小些,結果則是顯示出了天然生成似的趣味。


成熟的秦篆和漢隸之間是別開生面的自由天地

開通褒斜道刻石局部二

不知當時是工人信手刻鑿,還是作者有意,這種本身帶有篆書意味的字體卻時不時的加上一些隸書的筆意,顯得特別有意味,這種字體分佈在不規整的石面上,完全不考慮單字和單行的關係,古樸之氣撲面而來。


成熟的秦篆和漢隸之間是別開生面的自由天地

石門頌局部

《石門頌》(刻於公元148年)與褒斜道刻石相去八十多年,字卻規整多了,它開創了以後隸體的體勢,不過它也是當時常用的自由筆勢,古樸自然,縱橫飄逸。


在這段歲月裡,書法甚至說是無拘無束,率意自由,別開生面,留給我們無限的遐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