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关键小事”,减负要戳中基层干部痛点

3、5、8、11月为无会月,无会月除外的月份,每月第二周、第三周为无会周;工作汇报篇幅一般不超过4页A4纸;一般性会议时间不超过1.5个小时,发言单位不超过3家……近日,湖北十堰市张湾区的《防范和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十项规定》一经媒体报道,立即引起广大基层干部的强烈共鸣,赢得了无数点赞。

这说明当地的措施戳中了基层干部的痛点,反映了他们的诉求。虽然,现在还无法断言这些措施能否给当地基层干部带来减负“小确幸”,但可以肯定是的,措施是接地气的、务实的。若能严格贯彻落实,对基层干部来说一定是福音。

基层减负怎么才能减出成效,减到实处?对于这个问题,深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困扰的一线基层干部最有发言权。虽然,不同的基层干部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基层干部的回答往往都会不由自主地聚焦工作中的痛点、泪点。比如,会议过多过长、调研层层陪同、材料“稿来稿去”、数据“张口就要”、发言“穿鞋戴帽”……

减负,就基层干部个体而言,他们并不在乎宏大叙事,也不看重“纸面福利”,他们更为关心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减负“获得感”。而减负“获得感”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要切实解决好基层干部急难愁盼的“关键小事”。

“关键小事”虽然小,但是和基层干部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只要减负工作解决好了基层干部关心的“关键小事”,他们就能直接从中获益,真正将减负减到他们的心坎上。

当一个基层干部写汇报材料不用再挖空心思堆砌辞藻,而是用质朴的语言写“短实新”的文章时,他能够从枯燥的“爬格子”中感到一丝轻松;当领导开会不再说正确的废话,不再“强调三点又三点”时,基层干部能从无聊的会场中抽身出来,更多地到现场为群众处理问题;当“局长办公室的灯亮着,科长的灯就不敢关,科员也得干等着”的怪现象不再发生时,基层干部就能早点回家吃饭,多陪陪家人和孩子……

这些事儿虽小,场景却很具体。减负就要戳中基层干部的痛点,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和立场思考问题,提出对策。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经常与基层干部面对面的谈心,听一听他们“吐槽”身边的形式主义,问一问他们治理的意见和建议。只有在读懂了基层干部的苦累之后,减负的措施才能切中要害精准落地,才能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进行源头治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