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景谷:“七個一批”破解17000餘名易地搬遷群眾三大難題

搬出大山後如何融入當地的生活;如何讓搬遷群眾實現自身發展,在改變居住環境的同時也增加更多的收入,走上小康路,面對搬遷群眾產業、就業和管理三大難題,雲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結合實際,用“七個一批”逐步破解。

雲南景谷:“七個一批”破解17000餘名易地搬遷群眾三大難題

“七個一批”即:就近就地流轉土地發展產業解決一批、就近就便培訓就業務工解決一批、培養勞動密集型產業就近就業解決一批、原遷出區土地流轉解決一批、勞動力轉移就業解決一批、扶持發展扶貧車間解決一批、扶持光伏發電解決一批“七個一批”等方式幫助群眾增收,破解易地搬遷後續發展的難題。

“十三五”期間,雲南省核定下達普洱市景谷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規模14292人,其中,2016年4319人,2017年9973人;景谷縣實際搬遷4543戶17247人,其中建檔立卡3721戶14292人;全縣共建設72個集中安置點,集中安置2543戶9736人,集中安置比例68.1%;分散安置1178戶4556人,分散安置比例31.9%。

就近就地流轉土地發展產業讓搬遷群眾住新家置新業

2018年普進一家從永平鎮金木村搬到集鎮旁邊開始了新的生活。

曾經在外打工的普進回到金木後開始發展養雞,但由於老家金木村離集鎮有六十多公里,因為離市場較遠賣雞就成了問題,交通運輸這塊就無形中增加了許多成本。

搬到永平鎮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後,普進和妻子租下了二十多畝山林開始大規模發展養雞。僅2019年,普進出售雞三萬多隻,純收入20多萬元。

“如果還在老家,肯定發展不了這麼大的養殖規模。在老家,一個是運輸不方便,再一個是沒有這麼大的市場,來到這裡後學校、工廠多,市場就更大。再說,要往外運輸交通條件也更好。”普進說,從老家搬到新的安置點後改變的不僅僅是生活環境,對於他來說創業的環境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雲南景谷:“七個一批”破解17000餘名易地搬遷群眾三大難題

合作社成為搬遷群眾的靠山

景谷博宏產業發展專業合作社是永平鎮易地搬遷群眾代表選出來的一家專門為易地搬遷群眾做好產業、就業、培訓等方面服務的專業合作社。

據博宏產業發展專業合作社主要負責人周仕俊介紹,該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8年,有社員1184戶,其中有757戶建檔立卡戶,3000多人。截至目前,已經推薦了2000多名易地搬遷群眾到省內外、市、縣內外、鎮內務工。

目前,博宏產業發展專業合作社已租下了600畝左右的土地,這些土地主要是為租不到土地易地搬遷戶準備的,如果哪家租不到土地就可以到合作社租,合作社按成本價租給老百姓。根據節令,合作社還發展短平快的產業,給那些易地搬遷的弱勞力提供就業崗位,解決他們的收入問題。

“我們老百姓已經跨出了一隻腳,另一隻腳還不敢跟著來,我們合作社要做的就是讓老百姓把另一隻腳也提起來,讓他們踏實的在新家落地。”周仕俊告訴記者,合作社2019年培訓了挖機、電焊、修理、種植養殖技術等2800多人,今年還準備培訓計算機、種植養殖等,計劃在培訓2000人左右。

雲南景谷:“七個一批”破解17000餘名易地搬遷群眾三大難題

永平鎮24個集中安置點的易地搬遷農戶中有800多戶到安置區附近流轉或租賃土地近2000畝,發展種植烤煙、蔬菜、甘蔗等經濟作物,戶均增收2.7餘萬元。

2019年,易地搬遷戶董新平和其他八戶易地搬遷戶一起從景谷博宏產業發展專業合作社承包了260畝土地種上了荷蘭豆,一季下來9戶人家戶均純收入近五萬元。董新平告訴記者,要是在老家想都不敢想能種這麼多地,接下來他們還想租更多的土地,發展產業。

“你統計一下今天去地裡幹活的有多少人,然後帶著他們去把化肥下車……”正在安排工作的是碧安鄉板粟地集中安置點黨支部書記、管理委員會主任魏學華。

魏學華家離集鎮58多公里,2015年魏學華學會了在網上賣茶,客戶第一天拍下一公斤、兩公斤茶,第二天必須得來到鄉上發貨,這來來去去的成本不說,有時遇到下雨還出不來,還會遭到客戶的投訴,再加上老家非常缺水,那時的魏學華就有著非常強烈地搬遷願望。

搬遷後的老魏對於新生活信心滿滿,主動承擔起了整個安置點的管理工作。自從當上了管理委員會主任,魏學華每天都很忙,幫老百姓對接外出務工,對接租賃土地發展產業……。

“今天派出去幾個人,要做幾個小時,工資怎麼結,幾天結賬……這些我們都要對接好,因為老百姓才出來,這些我們要慢慢教給他們。”魏學華告訴記者。

碧安鄉板粟地集中安置點安置了來自全鄉11個村60個村民小組共255戶1033人,是普洱市五個安置人口上千人的安置點之一。人員結構複雜,管理這樣一個“大寨子”對於管理委員會的17個人來說也是夠忙。

雲南景谷:“七個一批”破解17000餘名易地搬遷群眾三大難題

“我們有陀螺隊、跳笙隊,文化活動很豐富。接下來還會有扶貧車間……”魏學華高興地給記者介紹著他們“村”裡的大事小情。

太陽送錢來 光伏發電增加搬遷群眾收入

碧安鄉光明村是一個布朗族直過民族村,居住在老困蚌村民小組的陶文富一家和寨子裡的60多戶人家一樣長期受缺水、交通不便、產業發展難等自然條件惡劣的困擾。

雲南景谷:“七個一批”破解17000餘名易地搬遷群眾三大難題

2018年,陶文富和鄰居們一起搬到了離碧安鄉集鎮只有2.6公里的板粟地集中安置點。來到新的安置點後,陶文富加入了碧洲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忙完農活,農閒時節陶文富又在本地打工,孩子上學也很方便。

2020年1月,陶文富里的房頂上支起了30平方左右的光伏發電站。3月21日,陶文富就分到了兩個月1165.26元的光伏發電收益。今年,陶文富家又添了二寶,家庭人口增多了,收入也比在老家增加了。

“以前苦日子過怕了,住的是用茅草房、吃的是山茅野菜,現在日子好了,遺憾的是自己老了,她最大的心願就是長命百歲,好好享受今天的幸福生活。”陶文富76歲的媽媽說。

據瞭解,景谷縣在光照資源較好的搬遷安置區積極推廣“光伏+種植”“光伏+養殖”“光伏+農產品深加工”等模式,增加搬遷群眾收入。

目前,在碧安鄉通過爭取上海市對口支援項目,投資600萬元在易地搬遷農戶房頂建設843.25kw分佈式光伏發電站,光伏發電解決產業就業265戶1012人,截至2020年2月底收益金額12.8萬元。

雲南景谷:“七個一批”破解17000餘名易地搬遷群眾三大難題

就業組織化 搬遷群眾領工資

“要是不來到這樣的環境,是找不到這樣的活計乾的。我們在老家幹活只是互相幫忙,沒有工錢的。”永平鎮50多歲的易地搬遷戶李正平搬出老家後,通過技術培訓後就一直在鎮裡的一家水泥製品廠打工,因為幹活紮實,每個月老闆給開的工資是4500元。

搬遷工作中,景谷縣以鄉(鎮)、村為單位建立了勞務合作社,群眾進行勞務需求登記後,合作社積極為搬遷群眾尋找合適崗位。目前,通過向集鎮附近企業瞭解用工需求情況,為搬遷群眾提供苗圃花地、木材加工廠、蔬菜種植、西瓜種植、糖業企業、砍蔗工人等務工崗位2000餘個,實現就近就便就業3000餘人次,實現勞務收入約30萬餘元。

雲南景谷:“七個一批”破解17000餘名易地搬遷群眾三大難題

與此同時,還建立完善了縣級搬遷安置點轉移就業服務工作站,在各鄉(鎮)建立扶貧搬遷安置點就業服務站點,並積極與勞務輸入地企業對接,掌握企業用工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能培訓,加大勞動力輸出工作力度,引導和幫助搬遷群眾外出務工就業。通過開發鄉村道路維護員、保潔員等公益崗位,既有效解決了安置點環境衛生、道路保通等問題,又解決了特殊困難農戶發展產業難、就業難、增收難的問題。

2019年,全縣共開發公益性崗位900餘個,重點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傾斜,經考核合格後按每人每月300元發放勞務報酬,可增加年收入3600元。

為確保易地搬遷群眾後續發展有保障,景谷縣著力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後續管理措施,在“穩得住”上狠下工夫。發揮縣城和產業園區企業多、用工多的優勢,支持和引導搬遷對象就近就業,確保貧困搬遷家庭至少有1個勞動力實現穩定就業,讓農戶在遷入地有謀生能力,生活穩定,無後顧之憂;結合“二5四1”產業扶持政策,制發《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產業就業實施方案》,對產業就業進行全方位的服務。

同時,成立了易地扶貧搬遷“管委會”,保證了搬遷群眾從項目建設、質量監督、驗收、搬遷入住的組織和集中安置點產業就業發展配套等各個環節的全程參與,使其成為黨委政府與搬遷群眾溝通交流的橋樑和紐帶,實現了搬遷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目的。逐步健全和完善的村民自治、群團組織等機制,確保了新村和諧穩定,每個安置點基層黨組織的建立通過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了脫貧發展。

雲南景谷:“七個一批”破解17000餘名易地搬遷群眾三大難題

據瞭解,2020年景谷縣投入易地搬遷產業發展方面的資金共5000萬。截至4月10日,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產業扶持項目建設實施方案編制10個鄉鎮已經完成,項目建設共70個,已完成投資1629.82萬元。

據瞭解,在下一步工作中,景谷縣將緊緊圍繞集中安置點“50個工作目標”及有關標準,因地制宜,補齊短板;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規劃和實施,加強產業謀劃和培育,提升搬遷質量和成效,確保搬遷群眾穩定脫貧,提高搬遷群眾生活幸福感。

景谷縣融媒體中心 供稿 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