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郎平唤为“老朋友”的她,用镜头记录中国女排的故事

郎平:“老朋友”

或许是年纪相近的原因,最早和亚茹打交道的时候就感觉很亲切,这样的情分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现在依旧未曾改变。

1995 年,在我第一次归国担任中国女排主教练的时候,每每带队训练或比赛,都能看见一个国家队“编外人员”,她就是亚茹。有时她在场边随时举着相机拍照,有时作为赛事的官方摄影记者为我们拍集体照,记录着属于她自己镜头前的点点滴滴。

后来我才知道,她从北京体育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专业是篮球,但她对排球摄影十分爱好,也不断地研究,除了最经典的排球拦网的对抗外,她也拍摄了不少需要有预判和蹲守的防守动作。有一年,中央电视台体育摄影大赛她获得一等奖的照片,竟然是德国世锦赛体育馆顶棚上俯视拍拦背飞瞬间的抓拍照,画面角度令人震撼。

与亚茹接触得多了,发现她性格开朗、亲和,与教练员和运动员关系融洽,这给她的采访创造了便利条件。我在意大利执教时,《中国体育报》和中央电视台去采访我,其间,亚茹和另一位女记者就住在我家里,后来我们就成了好朋友。女儿小的时候,我们还相约去天坛公园玩,她为我和女儿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瞬间。

2004 年雅典奥运会,我俩一起在雅典见证了那个如今想起来都无比“疯狂”的夜晚。当时,不同的是我坐在演播室里当解说嘉宾,而亚茹则“战斗”在第一线。那场比赛之后,我问亚茹看到中国队夺冠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亚茹告诉我当时她自己完全是“大脑一片空白”,我能体会到这样的感情,她早就超越了普通采访记者的境界。

2013 年 4 月,我回来再次担任国家队主教练。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当时很多来采访的记者都是陌生的面孔,不过最高兴的是亚茹依旧在。这些年来,无论是高潮还是低谷,亚茹都始终和中国女排这个集体站在一起。

2015年在名古屋,我们以 3 比 1 的成绩力克东道主日本,再次拿到了世界杯冠军。当亚茹用相机记录下女排历史上的重新崛起,我们能看到她镜头里每个姑娘都光彩耀眼。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八进四比赛,中国队对阵东道主巴西,赢了之后我问亚茹:“你怕不怕?”亚茹的回答则是:“有你在,大家都不怕!”当中国女排从里约奥运会冠军的领奖台上走下来之后,我们再次聊起这次夺冠,亚茹告诉我,她竟有一瞬间忘记按下手中的快门。除了影像资料,那一刻值得所有人用心铭记。

二十多年一晃就过去了,日子匆匆从眼前溜走,但我们的感情依旧在,这可能就是“老朋友”的缘故吧!愿亚茹这部用镜头记录的著作,能留给大家一些足够美好的、属于中国女排这个大集体的特殊历史片段。

被郎平唤为“老朋友”的她,用镜头记录中国女排的故事

主教练郎平。中国体育图片,刘亚茹摄

徐利:女排记录着我们这些年的模样

2012年伦敦奥运会之后,虽然我离开了排球和女排的一线工作,但是我依然能从妻子(《中国精神》作者刘亚茹)的忙碌中看到女排的身影。就像风给了云朵形状,女排也记录着我们这些年所有的模样。斜日晴川,比赛现场的声音依稀回荡,此刻回头望去,恐怕也只有女排高于这人间烟火,高于这万里关山了吧!

1

说到中国女排,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女排精神”。中国体育界最不缺的就是冠军,多种项目的世界冠军数不胜数,但冠军背后能够总结成精神的项目却不多。过去,中国体育界有两面红旗:一个是中国登山队,另一个是中国乒乓球队。这两支队伍是我国体育界在“文化大革命”前塑造的,也是中国体育界最优秀的团队,他们创造了“中国登山精神”和“乒乓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女排精神”叫得更响,更深入人心。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夺冠,主教练郎平在微博里说:“今天,姑娘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让我们再次荣耀地站在了最高的领奖台上。每天的付出和汗水,都是人生赋予我们的金牌,感谢奋斗拼搏的日子,感谢代代相传的女排精神!”

被郎平唤为“老朋友”的她,用镜头记录中国女排的故事

2016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中国VS塞尔维亚

女排精神,跟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在新时代下应运而生。1981年,中国女排击败日本女排,首次夺取女排世界杯冠军,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为之振奋。中国女排取得世界冠军非常不容易,是一种力量,一种信念,一种“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团结协作、为国争光”的女排精神支撑着姑娘们,使她们能够站到世界大赛的最高领奖台上。从排球运动本身来讲,东方人能够拿到排球项目的世界冠军并非易事。排球是集体项目,又是“高人”项目,有它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必然不是一般的训练就能取得成就的,而是需要一种精神和动力的鼓舞和追求。

我还记得比赛结束的第二天,时任全国妇联主席的邓颖超在《体育报》上发表了题为《各行各业都来学习女排精神》的文章:“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都要学习中国女排精神,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扬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作风,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更快地将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这种我们熟知的“女排精神”是以袁伟民指导为教练核心的团队和老一代的女排姑娘们,在“五连冠”(1981—1986年)时凝聚缔造的。当时,袁伟民受到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启发,认为陈景润在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依然攻克了这个数学谜题,靠的就是“迷”。于是,他就将这股“迷”劲儿带入中国女排,要求队员们对排球也要极度专注和热爱。在训练时,他要求队员们拼尽全力,克服苦累和伤病等困难。在比赛中,他要求队员们极度专注,无论对手是强还是弱都不能松懈。为了让队员记住一个教训,袁伟民会在赛后把所有球员留下加练,一直练到很晚才离开。精神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从嘴里喊出来的,而是在日复一日的训练比赛中奋斗出来的,历练出来的,凝聚出来的。他一再强调“拼搏”、“严格”和“协作”,说出来感觉很虚,但这正是女排精神的体现。凭着在日常训练中锻炼出来的坚强的意志和扎实的技术,中国女排连续拿下了五个世界冠军,创造了辉煌。

被郎平唤为“老朋友”的她,用镜头记录中国女排的故事

袁伟民指导中国女排训练。图片来源:新华网

当然,中国女排能够夺得世界冠军,还需要另外一个法宝。排球界有两个传家宝:一是中国女排精神,也是中国女排的灵魂;二是中国女排全面、快速、多变的技战术风格特点,这是中国女排在国际大赛中面对欧美劲旅克敌制胜的强有力武器,是女排保持顶尖实力水平的基础。从哲学上讲,中国女排风格特点的核心就是平衡。技术全面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超常的速度和变化,这一战术风格和特点既符合东方人的身体条件,又符合排球项目的自身规律。凭借着这两个传家宝,女排便可攻坚克难,勇往直前。

2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女排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女排几十年来都是以“夺取奖牌,争取金牌”为目标的。从1988年“汉城兵败”后,中国女排成绩起起伏伏,在人们的期望值很高的情况下,成绩却并未让人满意。1995年初,郎平回归,这也是郎平第一次回来执教。

然而,当时中国女排的整体情况并不乐观,又恰逢世界女子排坛被古巴女排“统治”,郎平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带领女排姑娘们连续取得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和1998年世界锦标赛两个第二名的佳绩。后来,郎平因身体的原因,暂时离开了中国女排。

对中国女排来讲,动荡起伏的十几年中,教练换了好几任,但都没有夺得世界冠军。直到2001年2月,陈忠和接队。当时,中国女排在世界所有女排强队中是平均身高最矮的一支球队,这对一项需要“高度”的项目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取得世界冠军的。然而,就是这么一帮“小个子”,被陈忠和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经过几年的艰苦训练,这支队伍取得了世界杯冠军、奥运会冠军以及大冠军杯的第一名。

以陈忠和为主教练的时期,是女排精神传承和发扬的一个重要时期。曾经在袁伟民执掌中国女排教鞭时期担任过陪打教练的陈忠和,为了将中国女排的训练质量提上来,实施了一系列的“魔鬼训练”。他解释说:“因为我们的身体素质不如欧美球员,基本技术再不如人,那怎么去打别人。要赢就必须在别人休息的时候,用更加刻苦的训练来弥补。”吃别人吃不下的苦,这就是陈忠和在2001年成为女排国家队主教练后对“中国女排精神”的传承。

被郎平唤为“老朋友”的她,用镜头记录中国女排的故事

前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刘亚茹摄

如果没有中国女排精神的支撑,那么几乎没有人能承受陈忠和的“魔鬼训练”。湖南郴州基地的苏仙岭,就是传说中的魔鬼训练场。苏仙岭的海拔并不高,但上、下石阶加起来是3600级。陈忠和要求所有的队员必须在22分钟之内跑上去,只要有一个人超过1秒钟,二话不说,全队一起下去,重新来。登山既可训练队员们的腰腿力量、膝踝关节,又可以磨炼队员们的体能、意志和团队精神。这一“魔鬼训练”使姑娘们的身体和精神几近崩溃,但是每一个姑娘都告诉自己:不能掉队,不能拖累大家,不能拖累全队,一定要坚持,哪怕有人坚持不住,也得两个人拖着她往上走,一定要把她拖上去,坚持、再坚持。至今队员们想起来都有些胆寒。每当我回想起年轻的队员们手拉手、强帮弱,汗水混着泪水,滴在一级级的石阶上,艰难地向苏仙岭冲刺的画面,仍然激动不已。

还记得为了备战奥运会,陈忠和带领队员们去福建漳州基地训练。在一堂训练课上,队员们练对攻,但是始终无法达到教练的技术指标,打了一局又一局,从早上一直打到下午3点半,一共打了11局,紧接着还照常进行下一环节的训练……

陈忠和够狠,够硬;队员够苦,够棒。

被郎平唤为“老朋友”的她,用镜头记录中国女排的故事

陈忠和为队员讲解战术安排。刘亚茹摄

陈忠和时期,中国女排精神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同时也有了新的发展。中国女排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取得过三次奥运会冠军,第一次是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第二次则是20年后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出征雅典奥运会,是我亲身经历、参与过的一段难忘的历程。到现在为止,雅典奥运会最后一场比赛的每一个回合我都还记忆犹新。中国女排能够在决赛中逆转俄罗斯女排取得冠军,无疑是中国女排精神的又一次展示、发扬和传承。因为那个时候的女排队员整体条件都不算太好,只有坚定地走中国女排的发展道路、发扬女排的顽强拼搏精神,才能有所作为。

3

伴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光辉历程,中国女排精神在三个发展时期有三个经典的团队代表,分别取得过三个奥运会的冠军。四十年来,中国女排精神始终在不断地传承,应该说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同时又得到了新的发扬和发展。

步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以郎平为主教练的女排团队,时隔12年后又带领女排取得里约奥运会冠军,再次将女排精神展示给国人,展示给世界。郎平也说过:“虽然现在训练看似没有以前那么‘狠’,但我们也是很努力的。我们的训练态度和韧劲都很不错,哪怕能力不能跟欧美强队比,但是全队能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我觉得就很好。”

是的,郎平为新时期的中国女排带来了更加科学的训练方式和先进的理念,但是能把中国女排从低谷带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不仅仅是靠这些。郎平本人就是“女排精神”的最好代言人,浑身伤痛的郎平,做什么事情都拼尽全力。朱婷就曾说过,进入国家队以来,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吃苦耐劳的女排精神”。有时候训练很辛苦,她就会想到,打排球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是集体荣誉的一部分,就得老老实实坚持下去。

在里约奥运会夺冠之后的采访中,郎平谈及她所理解的“中国女排精神”。“每一次训练,我都是这样要求,要求她们努力,要求她们拼尽全力,要求她们团结,正因为平时训练是这样要求的,所以在场上比赛的时候,她们就可以做到。而不是说,平时训练很松懈,然后去到赛场上就一个劲儿喊口号,这是不行的。”比赛时积极向上,遇到困难时团结一致,这不就是“中国女排精神”吗?

在里约奥运会开始之前,中国女排并不被人们看好。在小组赛上也仅仅获得了三胜两负的成绩,最终却夺得了冠军。除了让人感动以外,也让人倍感意外。正如郎平指导所言:“并非赢了就有女排精神,输了就没有女排精神,只要拼尽全力就算输了也同样令人尊重。”

如果你了解中国女排这四十年的历史,你就会明白,“中国女排精神”不是口号,不是精神胜利法,而是行动、力量和能力。

被郎平唤为“老朋友”的她,用镜头记录中国女排的故事

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

4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女排精神?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中国女排精神该怎么发展,怎么打造,怎么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地去探索努力,而决不能故步自封,甚至抛诸脑后。中国女排精神是中国女排取得佳绩的重要精神动力保障,同时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种正能量,学习传承女排精神意义重大。

首先,我理解的女排精神就是为国争光。中国女排作为一个运动项目的国家队,它的存在到底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数十年如一日,背负着祖国和人民的期望,把为国争光视为己任。

只要入选中国女排,每一名运动员的使命就是为国家争光。中国女排队员要有远大的理想,要有这种责任,这是女排精神最重要的一个点。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为国争光的责任、志气,就没有中国女排精神。

其次,女排精神就是永不放弃。因为在为国争光的道路上,在一个球队前进发展的道路上,永远伴随着困难、挫折、失败、伤病、痛苦,而鲜花、掌声、荣誉都是一瞬间。在伤病、失败、挫折这些过程当中成长,是中国女排精神发展到今天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女排精神就是打不垮、拖不烂、不放弃。

中国女排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站上最高领奖台的那一刻,更重要的是看似她们被打趴下了,伤痕累累,她们还能不能站起来,还能不能继续往上冲。实践告诉我们,四十年来,中国女排的队员们始终都会站起来。站起来并不是一个常态,有的时候站起来又倒下了,倒下了还能再站起来,这才是女排精神之灵魂。我可以失败,但我不能放弃,我可以达不到目标,但是我不能没有追求。

最后,中国女排精神就是团队协作。对于中国女排这个集体来讲,团结、奉献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生活当中的团结、训练当中的团结、参赛当中的团结、荣誉面前的团结、困难面前的团结……团结在时时刻刻。在球队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有人敢于站出来勇挑重担,敢于冲锋陷阵挑大梁、挡子弹。在痛苦中去求得团结,追求和谐,手挽手,一条心,一股劲,用团队的力量去战胜一切。

中国女排与改革开放一路同行,但获得过奥运会冠军的运动员不过三十六人,获得过世界冠军的也只有五六十人。三个高峰期,中国女排在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和大冠军杯赛上一共拿了十一个世界冠军。五连冠期间得了五个,陈忠和拿了三个,郎平也拿了三个。就像《感动中国》曾说的那样:“虽然它不是颁给个人,但是“十一”总会让我们想起一加一大于二,还有它代表着一个团队。绝地反击,上演惊天逆转。比的是实力,拼的是意志,搏的是勇气,奋勇拼搏,决不放弃。这是女排精神,是激励中国前行的力量!”

但是,我们不仅要记住那些奋斗,并取得成功的人,也同样要感谢更多为女排取得成绩不断做出贡献的人;感谢国家,感谢时代。我也相信,一代又一代中国女排的教练员、运动员夺取冠军、为国争光的前进脚步永不停歇。

当我在职的时候,我说话都喜欢用“终于”。就像,终于夺冠了,终于不用训练了,终于过年了,终于……仿佛任何的告别都像是一种解脱。现在我才发现,当时那些自以为是的如释重负,才是让我想念的东西。就像所有的曲终人散和分道扬镳,到最后可惜的不是离散,而是没有好好地和过去告别。可我不用和我曾经为之奋斗过的女排告别,我也将会把曾经也在我身上熊熊燃烧的“中国女排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和所有女排人一样。

注:本文选自《中国精神》,刘亚茹著,中信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