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发医改“红利”: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待遇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待遇

★在每个乡镇办好1所标准化的乡镇卫生院,在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或每3到10万居民办好1所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推行基层卫生人才 “县管乡用”(县级医疗机构聘用管理,乡镇卫生院使用)、“乡管村用”(乡镇卫生院聘用管理,村卫生室使用)管理机制。到2020年,全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在房屋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服务功能和运行管理等方面达到省颁基本标准。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待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引进急需紧缺和高层次人才,相应岗位没有空缺的,可突破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申请设置特设岗位。适时调整乡村医生各渠道补助标准,逐步提高乡村医生的待遇水平。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在岗乡村医生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人均收入增加近万元。在岗乡村医生收入已远远高于当地农村居民年均纯收入。

今年底县市全部启动医共体建设

★做实医联体和医共体,因地制宜组建多种形式的医联体。

★到2018年年底,所有县(市)全部启动医共体建设。

★患慢性病、精神障碍等签约对象单次配药量可延长至1到3个月。

★依托医学院校培养全科医生,根据实际需要,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规模。

近年来,青岛市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 2017年,我市有150万市民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签约市民免费享受了7种慢性病基本药物和8个种类的签约服务包,满足了群众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到2030年,青岛市将基本实现人人拥有家庭医生。青岛还联合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青岛市崂山区试点开展乡村医生订单式定向培养试点,学员可免学费、免住宿费、发放补助生活费,累计享受到财政补贴专科生为37200元、本科生为62000元,服务期不少于6年。目前40名学员已在校学习。

设区的市按病种付费数不少于100个

★全面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床日付费、总额付费等多元复合式支付方式改革,积极探索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制度改革。

★2018年,各设区的市实行按病种付费的病种数不少于100个,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参加国家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试点。

★将严重精神障碍、肺结核等纳入门诊特殊病种支付范围。

加快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建设

★利用全社会资源加快补齐医疗事业发展短板。到2020年年底,力争每个设区的市建成1到2所三级社会办医疗机构。

★大力发展医疗和健康服务贸易,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疗健康贸易机构及健康旅游目的地。

★加快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青岛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建设。

近年来,青岛市高度重视社会资本办医工作,截至2017年底,青岛市共有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3181家,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41%。到2022年,全市争取建成3家以上三级社会办医疗机构,社会办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1.5万张以上。

★按规定将中医诊疗项目及中药院内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加强中医临床高层次人才培养,深入推进五级师承教育和“名医工程”。

青岛是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近年来,深化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和“十百千万”工程,完善中医药发展集团,建立包括10个国医大师工作室在内的100个引进类知名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建成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青岛技术合作中心,到2020年,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实现中医药服务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