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日本在亚洲有哪些经典战役?

Lwj的老公

二战期间,日军在亚洲的经典战役还是挺多的。在这里只描述客观事实,不带个人认知。



第一战,淞沪会战,日军以伤亡六万余人的代价,击溃国民党精锐部队70万人,国军损失30多万人,中国第一大城市沦陷。

第二战,武汉会战,国军110万军队参战,最终武汉失陷,日军获得了轰炸重庆的前进基地。

第三战,豫湘桂战役,此时的日军已经是江河日下,但此次战役,国军损失60万军队,日军打通了从豫湘桂经华北,东北,朝鲜半岛至本土的运输补给线。

此外,日军和国民党军的22次正面会战,除台儿庄战役,上高战役,长沙保卫战取得胜利外,国军基本上败多胜少。



再看太平洋战场:

第一战,偷袭珍珠港,日军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美国海军两年内无力发动进攻,只能处于守势。



第二战,菲律宾战役,日军三万人登陆菲律宾,美英联军11万人驻守,日军一路强攻,最后麦克阿瑟只身逃往澳大利亚,美英联军近10万人投降。

第三战,日本的神风特攻行动,抛开意识形态领域的认识,日神风特攻行动还是很勇敢的,击伤击沉美军舰艇300多艘,航母10余艘,给美军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天再黑,也有公鸡打鸣的时候。日本的侵略,最终让自己尝到了苦果。



三巨头会晤,推进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



日本的特攻行动和死不投降的行为,让美国直接决定用核武器教日本怎么做人。


毒刺剑客

日本🇯🇵在亚洲作战的基本是靠陆军,而当时亚洲是日本独大的,除了日军自身的剽悍,日军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攻下这么多占领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一种不平等的作战条件,即步入资本主义强国的日本有着相比于他国更先进的技术和经验。那么,日军有着技术这一坚实的后盾,自然对于战略战术的考虑就会少,甚至不用。

要说经典的话,我觉得这几个还凑合。

1、诺门坎战役。这场战役于9月16日结束,也算赶上了二战的开始,这场战役在当时的苏蒙满边界,主要双方是苏军和日本关东军,这场战役以日军惨败结束,而且在战役期间,日军731部队也曾参战,本想投毒药苏军,结果苏军一个没倒,自己数千人却被药翻了,草草收场。这场战役,展现了苏联与日本的工业差距,因为双方投入兵力相当,只是在后勤补给方面,日军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战役后期,基本武器方面简直入不敷出,苏军靠着钢铁洪流,横扫关东军,直至日军签订停战协议。(推荐理由:想一想日俄战争,真是风水轮流转,红色的毛熊是钢铁的毛熊,使日本第一次尝到了被完虐的滋味)

2、壁山空战,零战的首战,在重庆壁山上空,日军宣称零伤亡,击毁我国空军27架战机(国民党档案一说是24架),之后民国空军名存实亡,处处避战,我国的制空权完全掌握在了日军手中。(推荐理由:零战首战,意义重大)

3、国内战场,像淞沪会战、南京战役、长沙会战、武汉会战等等,日本方面并没有明显的战略战术,靠的完全是技术上的完胜,(推荐理由:想长沙、武汉会战,表明武器上的优势可以弥补战术、人数上的劣势。)

4、东南亚战场,人物不得不提有着“马来之虎”之称的山下奉文,他指挥了“新加坡战役”,其中有明的便是“自行车闪电战”,从马来西亚东海岸登陆,一路骑着自行车,迅速消灭了抵抗力量,加上海战完胜英国远东舰队,在占领马来西亚的同时,使新加坡成为孤岛,最终迫使英军投降。

5、缅甸战役,哎,不说了,心塞呀!

6、菲律宾战役。陆海兼备,打跑了麦克阿瑟。


大地文君

最经典、伤害对手最大的我认为应该是马来亚战役。

先从英国说起。二战前,英国推行的绥靖政策不仅在欧洲绥靖德国,促使德苏火并,而且在亚洲也绥靖日本,促使日本与美国火并。于是,英国在一战以后就在马来亚半岛构筑新加坡要塞,为的就是日后一旦与日本开战,英国则封闭固守马六甲海峡,坐看美国、日本、中国、苏联四国在亚太厮杀。活脱脱一个海上马其诺!!!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国在兵力装备均优于日本的情况下还要放弃缅甸。

不能不说英国人这个布局是非常高明的,只可惜和马其诺防线一样,这个布局确实建立在一个完全落伍的军事学说基础上。该学说严重低估了航空兵对海战的影响,更严重低估了日军在热带地区复杂地形上的战术创新能力。以新加坡要塞而论,其过于注重对海防御,却在防空上乏善可陈,更完全没有料到日本能够快速穿越马来半岛,从内陆方向前来进攻。结果就是,日军确实大部分兵力被中、苏、美三国所牵制,可即便如此,有限的日本南洋远征军,仍在短短5个月内,以风云席卷之势横扫东南亚。日军不仅鲸吞了马六甲海峡以东的大片欧洲殖民地,更将战刀深入海峡以西。“却敌”号(也有译作“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的沉没,香港、新加坡的失陷,缅甸的丧失,使得大英帝国在远东的统治土崩瓦解。一度,英国的陆上力量被迫退守印度,海上力量则远遁非洲东海岸。在这种态势下,日本不仅带来了作为宣传品的大东亚共荣圈,更带来了货真价实的“白种殖民者不可畏”的现身说法。

这个事实,直接动摇了大英帝国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殖民地、自治领的离心趋势。当英国无法只靠英伦三岛的军事力量来抵御强敌时,就陷入了一种政治上的进退两难局面:要想打败强敌,必须全面动员。可此种动员一旦启动,必将激发殖民地、自治领的觉醒。在此之前,英国之所以能用极少数文官统治大片殖民地,正在于英国能做到以有限的军事力量和极高明的均势外交,实现“大英帝国治下的全球和平”。在这种和平中,英国提供公共安全和集体福利,各殖民地、自治领则安享和平。后者只需提供经济和资源助力,一旦战争胜利,即可分得战争红利。 但是,像一战和二战这种全面战争,争的是生死存亡。在这种情况下,既无红利可分,各殖民地、自治领又要组建自己的武装力量去捍卫英伦三岛的社稷宗庙,这就不免出现“彼可取而代之”的心理了。   这一点与法国马其诺防线战略的失误如出一辙,都是因为军事学说的滞后造成战略全局的被动。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大战略与军事行动的密切互动。正是这种互动,加剧了大英帝国内部的离心力趋势,极大地削弱了英国塑造终战态势和战后格局的能力。


世纪战争大揭秘

新几内亚战役,绝对是日本二战史遭遇的最惨烈的一次失败,因此它算的上是经典战役。日本人这次的对手是澳大利亚。日本有部电影叫做日本沉没,里面有个片段,日本即将沉没,世界各国纷纷伸出援手,只有一个国家各种敲诈勒索后扬长而去,这个国家就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让不可一世的日本人,真正尝到了什么叫做狠。

1941年底,日本大举进攻马来半岛,战火很快烧到新加坡,经过七天抵抗,新加坡沦陷,13万英军当了俘虏,这其中有15000人是澳大利亚的,这些澳大利亚俘虏被日军折磨死了80000多人,从此日本算是和澳大利亚结下了梁子。

在后来的新几内亚之战中,日军先后投入了20万兵力,但澳大利亚像发了疯似的复仇,利用热带雨林有利地形和气候条件,日军被包了饺子,几乎全军覆没。在打扫战场的时候,为了避免有漏网之鱼,不管日军是死是活,都会补上一枪,这一枪是士兵头部,哪怕投降了也要被打死。
在这场战役中,日军有19万多的军队覆没,仅剩200多人活了下来。新几内亚战役,真正让不可一世的日军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所以说它比较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