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农的水果卖不掉,市民却吃不起水果,这原因到底是什么?

虞诗l毕

我分析的原因不知到大家认不认可?那就是房价上涨造成的。

1,上个星期六,我回乡下老家干农活,途经我乡凤翔村时,金黄的枇杷挂满枝头,却无人采摘。我驻车观望,恰巧嫁到该村的堂姑姑在枇杷林里采摘枇杷。我问姑姑为啥熟透了的枇杷无人来摘?这么多挂在树上就烂了。姑姑告诉我,没人来回收的。起先来了几个老板,出的价格太低了。现在每家只是挑点大的,口感好的,摘一点回家吃吃,其它的就不打算要了。

2,不要啦?我表示惊讶。姑姑说,摘来干什么呀?摘下来又卖不掉,人工费都不够。我同姑姑说,县城的黄枇杷都要七八块一斤呢,白枇杷已经是十五块一斤了,贵的很!我们都不舍得买来吃。

3,回去的路上,我就纳闷了。这么多枇杷,挂在树上没人要,滞销了。城里的枇杷,却又贵得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的出现呢?我就拿这一季的枇杷来说说。

一,果农的枇杷为什么卖不掉?

1,就拿姑姑村的枇杷为例来说说。枇杷在我县本身就是数量很大的果种。按理论上来说,应该是产大于求的。现在已经是买方市场了,质量好的品种,价高不愁卖,大量的常规品种却很难出手。

2,我们县城边上的屏湖村是个专业的枇杷种植大村,家家户户种植枇杷。他们能及时根据形势的变化来更换品种。现在他们种植了一个叫“宁海白”的新品种枇杷,已经盛产三年。客商听闻纷纷跑去收购了,价格是普通黄枇杷的两倍之多,根本不愁卖。

3,我姑姑村子的枇杷果农,不思改进,守着那几个老品种不放,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按照市场要求更换特、新的品种,而且种植管理十分粗放,不精细。许多枇杷树都已经“返古”了。不懂科学种植,种出的枇杷质量会很差。他们村的这些果农,在销售上看不清市场形势,不懂得互利互惠,认死理开始要高价,没有按照市场形势做到顺价销售。当回收老板,看到无利可图时,都选择放弃离开,果农的枇杷就这样烂在了树上。


二,那么市民又为什么吃不起枇杷呢?

1,黄枇杷七八元一斤,白枇杷十五元一斤,有的甚至是二十元一斤。有的大人只是为了解解小孩的馋,买几个吃吃。就那么十几个东西,就要十几块钱,都快要划到一元一个了。市民觉得,本来是如此低贱的水果,如今却身价高贵。价格太高了,真是吃不起啊。

2,果农种植出枇杷,卖给回收老板,这是最基础的第一个环节。接下来回收老板,会对拉回城里的枇杷进行分拣,剔除孬货。接着包裹、装箱、搬运,再到仓库存放,各个环节都需要人工,都需要费用,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损耗。然后,再批发给水果店、超市、水果摊贩。这些来拉水果的商人又要搬运拉回去,还是要存放,费用不小啊!回收老板要利润,二道贩子要利润,超市、水果店要利润,小摊小贩要利润,反正七七八八各个环节加起来,枇杷的价格就这样飞涨上去了。


3,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房价的升高,房租的增长造成的,这是一块最大的费用。为什么流动的小摊小贩卖的枇杷就比店铺里的要便宜呢?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租金,没有税收,没有管理费等开支。据我了解,一斤白枇杷从果农手里收来五元一斤,最后到超市开卖,已经涨到二十元一斤了。这其中的十五元钱,就要强加在消费者头上。所以说市民总是说水果太贵,吃不起。

4,我们知道,枇杷的保质期很短。如果一旦运输距离比较长的话,到达批发市场,枇杷已经不新鲜了,损耗会很大,就会很难卖出去。我通过观察发现,市场上一些很新鲜的水果,大多数都是掐着时间,在完全成熟时,提前一两天就采摘下来了。其实这样的枇杷口感不一定好。不然的话就是用了药物保鲜技术,这样又存在了食品安全问题。


5,所以,在运费、保鲜费、损耗费、店面费等等各种费用的促使下,城里的枇杷价格普遍都很高,除非是那些不新鲜的,或者是有瑕疵的,价格稍许会低一些。

6,姑姑村里的枇杷卖不出去,是因为回收老板的价格打压。我听姑姑说,那些老板只出到一元一斤的价格。一个人一天用剪刀剪好一百斤枇杷,已经十分困难。还不如出门打工挣钱还能得个一百五十块呢。

水果中间商的参与也是城市水果价格变高的主要原因。由于他们的利欲熏心,打压着果农,瞎加价,抬高了城市水果的价格。

这能完全怪他们吗?不能!望尘莫及的房价才是真正的始作俑者!


千岛湖FIRST哥

这其实就是市场供应渠道不合理导致的。

水果这种季节性的东西,一般收获上市都是集中在某一个时间段,这个时候要想变现,就要找好销路。其实现在有很多果农对市场的变化并不敏感,有时候今年这个水果紧俏赚钱,那下一年大家都一窝蜂去种这种水果,到了上市的季节,又变成价格暴跌,果农痛苦的时候。所以看准市场动向,找到好的销路非常重要。很多农村地区,因为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畅,导致水果知名度比较低,没有什么人来收购。

中间商,中间商他们一般会去到各种原产地收购产品,由于一个地方的果农众多,存在竞争关系,这样谁出的价格低,中间商就买谁的,果农的损失又大了 。

城市里的市民在经过中间商的层层加价以后,水果的零售价格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成本。当然就吃不起了。

感谢关注爱农帮!


爱农帮

这种情况这两年比较多见。比如前段时间新闻报道沙糖桔滞销。烂在树上没人收购,去年的苹果滞销,被人一两毛钱1斤,收购去做果汁了。不光水果销售难,蔬菜也是。像去年的蒜台滞销,被菜农倒沟里了。作为农民出身的我,看着就很心痛。


一边是滞销,农产品没有销路。一边是在城市里的各大超市,不管是水果还是蔬菜?从来没有哪种农产品说是由于产量过剩导致价格下跌。没有!原来是卖多少钱的?现在还是多少钱。甚至有些超市还涨价。为什么呢?

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基本上是年年都有。丰产不丰收的现象,现在已经很常见了。菜贱伤农,果贱伤农。最后伤的都是农民。一次滞销,也许一年的辛苦全部白费。一边是农民种出来的蔬菜水果,卖不出去没有销路,让人很煎熬。一边是普通消费者,价格又太贵,买的时候还得考虑一下。那么这种怪现象到底是为什么呢?那么下面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我的观点。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一.农产品的保质期比较短,稍有不当就会坏掉。冷库成本太高。农民用不起。而类似于蔬菜瓜果的农商品摘下来如果卖不出去,还没有冷库的话,几天就坏了,坏了就等于白种了,白忙活一年。

二.盲目跟风种植。农民看到种啥农作物赚钱,就一窝蜂都去种这种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增,产量过剩。。结果供大于需,最后互相竞争压价,造成恶性循环。价格越压越低。谁也卖不出去。烂在地里了。

三.中间商。一般从农民到消费者家中要经历五至六个环节。依次包括农民种植户,地头代办,批发商,市场中间商,超市或者小商小贩儿,最后才能到达消费者手里。流通环节较多,致使成本儿增加。水果从田间到餐桌一般要上涨。三到五倍。

四.不断飙涨的燃油价格,造成运输成本过高,再加上人工成本,仓储成本,还有损耗,还有过路费,罚款进场费等潜规则明规则产生的费用,只会把成本都让消费者买单了。

五.滞销。由于人员工资不断上涨,化肥农药的不断涨价,以及物价,导致果农希望水果能卖个高价钱,部分果农普遍产生惜售心理。结果销售旺季一过。导致水果滞销,价格只会越低。

这就是为什么,一边水果滞销卖不出去,一边消费者买不起。以上是我的分析观点。欢迎大家讨论。因为我也是一个卖水果的。我在这里忠告一下,农民种植农作物,不要盲目跟风。要冷静分析市场的需求。降低自己的风险。增加销售渠道,可以利用新兴的互联网电商销售水果。农民种植不容易。希望以后这种水果蔬菜滞销的新闻越来越少。


卖柚子的小伙子

“卖不掉”、“吃不起”,看似水果店的困惑,市民的忧怨,实际上这是市场供求关系上常常遇到的问题。

进货渠道。开水果店的很少有人从产果地直接订货,受制于水果的保鲜期、种类、数量及运费,便只能从“中间”批发商那里选择不同品种、一定数量的水果,自己只掏了该掏的运费,其实中间商才是最大的赢家。

价格核定。水果店售卖时会加进去自己的利润。水果店的核定利润时并不受限于批发时的该赚的,还会把水果因卖不动而腐烂、变质的损失费也加在利润当中。

市场竞争。水果店的水果总比摆摊的卖得贵,尽管新鲜度还不如摊点的。原因很明确,开店还有房租。水果店经营品种多,也不一定就知道哪一样能销,如果来些摆摊的,那多是只卖几种季节性水果,也不乏从水果地直接贩运的,价格就便宜一些。

水果是个皮毛货,表面出现“伤痕”也就没人要了。水果店的有些水果卖不出去,不腐烂才怪呢!

做为市民来说,老觉得“大路货”不卫生,且买不全自己想要的水果,总进水果店,也就是高价水果的常客,吃不起水果是他们常有的怨言。


提神只为自己

因为像水果这种生鲜类的产品,采摘期是季节性的。可能就是需要在一周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完成采摘。

采摘后仓储和运输,运输过程中的保鲜,到达二级市场的仓储和分发运输,再从二级市场(批发市场)到三级市场(超市或者水果摊等市民购买的场所)。

这个过程中,时间,保鲜,仓储,物流等等的要求是相对比较高的。特别是一些水果皮比较薄,还要在包装方面做文章。

这样一来,所有的成本都在累计叠加的。

自然,水果从原产地(一级市场)到市民手里要贵了很多。

而在一级市场(果农)这边来看,不能及时采摘和售出或者做好仓储,这些水果也坏掉了。


小黑豆

不做这行不清楚,做了这行很简单道理很明确,我做批发很多年,我们分析下这种情况,我先举例子,随着城市化的进取政府开始介入卫生城市…加大对乱停乱放小商贩开始惩罚,尤其是对没有固定摊位的小商贩针对力度加大…当然也是为了城市美化好…城管的介入打击力度很大追着跑着追着抓住严厉惩罚,为什么小商贩怕城管…这些方面导致许多小商贩不做这行了,做的都是打游击,买的货少了,买的东西便宜高价卖…还有的直接去开店你想想店面费用水电费用人工费…尤其是店面费用装修费可是不小的投诉…投资不好就亏损…这单了大风险…导致水果进的价钱便宜不一定便宜卖…最重要的是生活条件好了,人的修养没提高他们不了解这些人的辛苦,有些店卖的东西经常和顾客争执,有些东西要的质量几十斤里面选那么几个你们想想几十斤东西选那么几个或者几斤,剩下的那些不好就没人要了,有时候直接扔,时间长了店里明白过来,东西自然就贵了…还是人的基本要求高了对水果要求也高了,最重要的是人对人的不季节不知道人家的辛苦,还是那句话,人的修养低了…批发水果也不容易,货质量不好不好卖,货好了价钱高,好多店里货刚到家就买那么几十斤,向我们这些批发的还不如人家一年的挣钱多,房租又多拉的货又多,赚钱还少,但了很大风险,搞不好就亏损…人的眼光高了,房租价钱大了,关键是他们卖东西少卖价钱高,以前小商贩买的油桃一买就买几百斤,现在几十斤,以前利润5毛钱,现在货拿少了几十斤,都是2-3元的利润,以前买了这么多,现在商贩口头语,买的多不如买的少,买的少不如买的巧…尤其是我们这样的批小发商,针对好多问题没办法,你看我在举个例子,有些事情都不能怪,尤其你们这些卖不掉东西的听听也不要抱怨,我去山东烟台进水果,尤其是苹果,坏的烂的不够标准型号苹果全是一样的价钱,比如收了是2元一斤,6-8的货车1万九千斤的苹果,至少要3000斤的垃圾货,不够标号的至少要和哪些垃圾货差不多至少要3000斤以上,回家这3000斤3毛5毛处理没人要就扔,剩下的标号不够的也要处理1元-8毛,运输费用要3毛,还要请小工一人100-150,至少要10个人头算,代办费有的地方是5分钱斤,有的是多少钱一车至少给1000,这算下来2500加上运输费,加处理的水果,这可是上了大一元了还要多,好的苹果至少要3.5元了,运输费,人工费,家里的人工费,房租费,出去我们这些人都是省吃俭用,为了那两个钱,人都说做生意人扣不错,我们知道珍惜必定都是汗珠钱,运气不好的收哪些垃圾货多的费用更高,市场竞争这么激烈,卖的比人贵你就玩了,货质量好还没的说要是质量差你就等着亏吧,他们都不懂我们这些批发商,有的农夫说水果烂在地里了,没得说行情在哪里,钱都被小商贩转去了,我是说不是不同情你们,你们把烂苹果直接大小烂的全给我们了,以前全是库房老板库的货,自从银行不给这些库房老板做高额贷款,这些老板也就不库货了,库老板还讲点人情垃圾货多了还给去点钱,现在全是你们这些农夫库的苹果,那怕你收的全是烂的都一样钱,不会给我们这些批发商去一分,你叫我们怎么做?,还有的地方讲好的价钱等货车到了加钱,不加不给走强卖,还有的直接就是讹你,尤其是砀山,丰县,这两个地方,山东局部地区也是这样,本人就被讹了,你叫我们我们怎么办,如果我说的不是事实你们可以去山东随便哪个库房看看就知道了,你以为我们都容易了吗?我们这些人都是长途,都是高速为了那点钱有的命都搭进去了,去年我们市场死了两个,都是高速事故,好多的农夫都是一样,我们这些人都是帮助你们销售的,讹诈出现我本人身上好几次,请对我们好点,主要是贪念重,农夫都想卖个高价钱,第一天行情好1元1斤不想卖想卖价钱更高的,等第二天行情差了8毛还不想卖,等到第三天了盼望第一天的价钱…等第四天烂事了,都倒沟里了和别人说今天行情差都扔沟里了,我父亲做了35年以上的生意,我做了十几年,没有卖不掉东西,只有你愿意不愿意卖,农夫只期待更好的收入,这就是例子…还是贪念重,这些成本高的没办法说,经过这样折腾,在到小商贩手里面价钱可想而知,真心吃不起,我们利润低的离谱累的离谱,人家是高的离谱…我们这些做的都是走量为主,如果卖的5分利,一天走2万斤最好,如果一天走1万斤1毛,那是我们这些批发商不情愿的因为每天的货车都是2万斤货到家1天卖玩那是最好,就像桃子一样卖的慢就会坏掉第二天不新鲜了,到第二天必须亏钱处理那可是亏大钱,卖掉最好批发卖的都是新鲜货,这些小商贩还要讨价还价,我说的2万斤是10年-14年黄金期,货走的快,这几年水果行业下滑了…这就是我说的上面情况…做这行业都懂,最怕没做这行,还在上面飘文章…不要乱飘…这就是果农抱怨的地方,你不用抱怨,城市化进程必然好,但是要考虑民生,每个城市运输费用不等,每个城市房租,生活水平不同,消费比不同,所以水果价钱也不同,北京上海城市不用说了,投资钱也多这些开店的超市没暴力收入不会做的,你们重不了庄家一季子,弄不好来年在等,人家的投资风险大了如果店面倒闭了,有的了是一辈起不起来了…人家的收入你只看到表面转这么多钱,你们都去超市买过水果吧?你们是百里选一吧,上百斤里面选那么几个吧,你要知道上百斤里面那么几个,你不在意的都是精品,精品被选完了,卖到晚上关门前你们去看看是不是还新鲜,第二天是不是还是那样的东西,不好的都扔了有人说是浪费,不扔没人要,素质好的大大方方买点就走,素质不好的上手捏呀掐啊!到晚上能不扔吗?我相信你们看见过这样人吧…这样的成本价你们算过没…更可恨的还有好多这样的泼妇,年龄大的以老卖老的,什么买了不好吃,什么吃了孩子拉肚…什么样的人都有…如果素质都好点都不会这样到,我进货时候随行市价…不刻意加价钱,喜欢逛超市的素质好点…成本都会下降…果农门这就是事实…………………


手机用户54082684506

我是甘肃的,我谈谈造成此原因的几个个人观点吧。

一.销售与种植脱节

跟风种植热门农产品,一个地区没有形成一个销售与种植成正比的关系,家家户户大面积种植一种产品,导致成熟时候产品囤积,而没有一个固定或者有保障的销售渠道,致使产品积压或者贱卖,抛去成本,别说赚钱,最后赔的血本无归。具体举例说明:如我所待之地,甘肃民勤,这个地方日照充足,特别适合瓜果种植,前几年不管是瓜果还是其他农作物确实让好些农民挣到了钱,可是这个地方干旱缺水,种植农作物主要靠红崖山水库浇灌,可是由于种植洋葱,棉花等用水量大的作物,导致水费过高,再加上本身作物需要化肥,幼苗,人工费等一系列的成本问题,而产品积压严重,尤其近两年洋葱,没有一个稳定销售渠道,而老百姓自身由于没有产品囤积设施,投入资金回流,不得不见价出售,故而造成了赔本销售,但又不能让地闲着,老百姓看地吃饭,又不得不继续种植,这样一直循环,所以产品在老百姓手中不值钱。而到了市场上又很贵,这中间的反差,应该就是中间商。

中间商作为老百姓与市场的中间人,太多的倒手,从最初老百姓手中收购产品的本地小中间商,再转手其他两道甚至几道手,最后投入市场,这中间的倒手利润,运输成本等,最后到市场相对原来的最初成本会几倍十几倍增加。这就需要一个健全的销售渠道,减少中间商利润。

二.地理位置和交通

首先,种植户产品囤积,而远离市场,交通不便利的种植地比比皆是,导致产品滞销,为什么?很简单,虽然产品丰收,但由于受到交通不便利的影响,再加上一些水果不便于储存,而本地又缺少储存设施,最后只能烂到地里,比如民勤的黄河蜜,西瓜等,没有便利的运输渠道,本地没有储存设施,而此类产品又储存时间有限,多数只能烂到地里。而运输出去的减去中间商利润,运输成本,以及运输过程中及销售过程中损失掉的,最终到市场后价格就只能很高。

其次,环境因素的不稳定,也决定了水果的收成及质量。

总之,诸多因素造就了农副产品产地到市场价差的巨大差异,这需要一个完善的销售渠道及储存渠道,减少成本及中间商利润,才能减少二者之间的差异。

最后,笔者写的只是自己的看法,可能有些片面,望理解。


珞珈评论社

一边是水果滞销,一边是市民吃不起水果,从产地到餐桌,农产品的价格从几毛钱甚至几分钱涨到了几块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间商赚差价”。今天就谈谈当地农村的脐橙的价格变化。

1.传统水果销售渠道。10年前脐橙产地批发价0.5元/斤,市场零售价4元钱/斤左右。

十年前农民种植的脐橙主要依靠批发商来果园收购,等别人上门,价格任人摆布,常常出现滞销的情况。从产地到消费者有哪些环节:产地=>水果收购商=>城市的水果批发市场=>水果零售商=>消费者。从农民种植的脐橙到消费者手中,最少都要四五次转手。每个中间商都要赚钱,而且每个中间商都有人力,房租,过路费,油费,水果的损耗等其他成本,经手越多,价格越高。


2.新型销售方法。去年脐橙产地价格由0.5元/斤升至3元/斤,礼盒装脐橙售价5~6元/斤。

现在当地农村的脐橙销售,主要采用电商的销售方式和基地采摘销售方式,也有水果收购商上门收购,但不管哪种方式最低价都是3元/斤起步。大大提高了脐橙种植户的收入。其中基地采摘销售,均价5-6元每斤(按市场零售价)。电商销售最低收购价3元一斤,电商需要购买十斤包装盒5元/个,基地采摘人工费,物流费,零售价5-6元/斤,除去各项成本利润在1元/斤。

中间环节越少,产地和消费者的价格相差越小。


昕瑞生态

这种情况我经常遇到过,明明本地两块多一斤的水果,可到了水果店或超市摇身一变十多块一斤。说真的卖水果的价格已经远远超出本地四五倍。我觉得最主要有这么三大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物流成本过高,所谓物流成本,比如说从山上拉一车水果来城市里,跋山涉水,要烧油、人要吃饭,长途跋涉,如果再加上种目繁多的过路费、车辆磨损保养费等等造成物流成本大增。所以国家应该打造国家级的高速物流减少物流成本让更多人受益!

另外一点,就是房租过高,我们知道开一个水果店,这样那样税不说,每个月的房租都高的惊人,抛去房租、人工、基本所剩无几。当然也有房租很低的,但每天就那三几个人,租了还不够房租,所以高房租无形推高了水果价格,这是必然的!国家应当在三农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让百姓手艺!


最后一点,就是遇到黑心水果店老板,明明就算上物流、房租、人工、五块钱一斤的苹果,他们硬是要标价15、20的,这无形中也是推高水果家的主要原因之以。当然这种黑心商我们嗤之以鼻,国家也应该严厉打击让百姓得益!


搞笑剪辑大师

不正常吗?……很正常啊,因为每一个环节的人,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啊!


果子好卖,就会很多人蜂拥而上的种植……这就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啊,可是一旦量大泛滥了,价格就变得低贱起来,这,能怪谁呢?

收购的客商,又不是钱多烧得慌,肯定也要想着利益最大化,那么货比三家是肯定的,水果那么多,品相只要稍微不好,而果农在价格上又不想让利,人家当然可以不要了,你能不能卖出去别人才不管呢!


这么说吧……果农-收购者-运输者-批发者-零售商-除运输外,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加价1.5倍以上才有可能盈利,毕竟水果这种东西并不耐保存,稍有不慎或天气原因卖的慢了点,损坏率还是挺高的,人家肯定会把这部分的损耗算在其中了。

都想拿高工资,都想让物价低……额,这不合逻辑啊。


另外,高品质的水果,往往供不应求;而跟风种植的,或者是没有特点的,品相一般的,才往往是无人问津卖不掉的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