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为什么不能杀?

浮生如梦149004130

因为溥仪很重要啊!

关于溥仪,其实分很多阶段,在袁世凯死前是不敢杀;在北洋军阀被打倒前是不能杀;在九一八事变后是应该杀!

袁世凯死前不敢杀

清朝立朝将近三百多年,很多君主封建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民主共和的观念,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是一下子就深入人心的,即使是袁世凯已经成为民国大总统,后来还一意孤行倒行逆施,宣布称帝。

尤其是袁世凯本人就是清政府中出来的大臣,可以说,清廷能够同意退位,实际是拿袁世凯当保人,不管是谁,如果杀了溥仪,那估计刺杀袁世凯的人会很多。

北洋军阀被打倒前不能杀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迅速分裂,先后分为皖系、直系、奉系军阀,但是基本不管哪个系,其前身也都是清政府的官员,比如奉系的张作霖,原来是干保险队的,后来被清政府收编,才逐渐走上正道。

而且,溥仪虽然就是一个小年轻,跟张学良岁数差不多,但是张作霖看到溥仪后,还是行君臣之礼。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虽然溥仪已经退位,但是是合法退位,民国是合法继承清朝,如果在当时杀了溥仪的话,往严重了说,不止会激起满清那些遗老遗少的不满,很可能使民国的合法性遭到质疑。

九一八事变后,该杀

在1917年张勋进京拥护溥仪重新登基时,就使人们意识到,溥仪还是一个危险的存在,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后,由于冯玉祥阵前倒戈,回北京囚禁了曹锟,并且将溥仪驱逐出京。

实际上是冯玉祥打着反清的幌子给自己增加威望并且夺取紫禁城里的宝藏。

溥仪出紫禁城之后,开始意识到自身处境的艰难,于是更渴望谋求复国,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种子,日本人加以劝说和利用,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潜入到东北,准备和日本人合作,妄图恢复自己的帝业,实际上就是在卖国。

如果九一八事变后,溥仪就死了,那么,他的名声应该不会太差到哪去,正是溥仪的这种卖国行为,使东北成为日本战略资源的大后方和补给,为二战时的日本提供各种各样的物资。


史论纵横

不管是谁只要没有对他者造成实质性的伤害,都不应该被惩罚,更不应该被随意杀戮。溥仪曾经贵为皇帝,而且纵观溥仪的一生,也是可怜加可悲,所以不应该杀掉溥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几个比较重要的关键节点上面,溥仪是曾经的比较关键的角色,而在这几次的重大历史事件上面都曾经有人放话要杀溥仪,但是最终都没有实行。

第一次是在辛亥革命后,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不过当时清政府还在苟延残喘,因而南京临时政府曾经谋划进行北伐,直捣黄龙,其中有人就提出应该一直杀到紫禁城,将溥仪皇帝和隆裕太后处斩,以断掉封建主义的祸根。不过,很快南京临时政府就结束了北伐的计划,准备效仿英国在中国来一场不流血的“光荣革命”,主要原因就在于袁世凯当时已经有意愿与南方进行和谈,而南方革命党鉴于自己实力有限,也愿意与清廷进行和平交涉。袁大头为了实现自己的总统梦,连哄带骗的让溥仪皇帝退了位。双方既是为了实现和平,自然不应该杀掉溥仪小皇帝,而且当时小皇帝才6岁,杀掉太残忍。

溥仪在清朝灭亡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作为五族共和的一个纽带。当时的满蒙很多上层人物都视溥仪为精神领袖,如果杀了溥仪很可能会导致满蒙独立运动恶化。有溥仪在,那些吃羊肉喝马奶酒的王公们至少还是认账的。

民国初年,虽然民国政府每年要给清室400万生活费,不过从维持民族团结的角度来看还是很值得的。

所以溥仪不能杀,即便是冯玉祥派兵驱逐溥仪的时候也仅仅是驱逐,没有想过要杀掉溥仪。


青年史学家

作为中国的末代皇帝溥仪他的存在,一直比较特殊,按照提问题的人来说,要杀掉溥仪,那么什么时候,又有什么样的人,会以什么样的动机杀掉溥仪呢?

溥仪一开始面临生命上的危机,肯定是在他签下退位诏书,然后放弃皇帝位置,这一段时间开始说起,作为封建帝制的象征,溥仪当时极有可能被当时的革命党人抓过来作为献祭资本主义的一种祭品,被杀掉,比如说路易十六,但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由于中国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势力太过于庞大,致使中国资本主义的势力过于弱小,没有办法,单方面决定溥仪的生死。

决定溥仪生死的人是谁?投机主义者袁世凯,占据了这个位置,他是如何上位的,一方面,除了他过人的政治手腕,还有他那只北洋军以外,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他是得到当时清朝元老的支持!清朝政府已经是一艘破船摇摇欲坠,大家何必去管这个人呢?还不如将有限的政治资本投资到一个能够决定或者说能够保护他们安全的人身上。

这个时候对袁世凯而言,溥仪这个人并不是单单的只有一个废弃的皇帝这样一个名号,相反,他手里还拥有着能够支配其他清朝元老的一种能力,所以说这个人不能够当作是一个累赘,把它丢掉,而是应该当做一个吉祥物供起来。

可以说,袁世凯活着的时候,溥仪是最安全的,但是,袁世凯死了,溥仪真正的危机才开始诞生,当时袁世凯手底下那些小的军阀根本就没有雄霸天下的志愿,他们只需要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因此对于他们来讲,供奉一个什么都不会,干什么都不能够给的,末代皇帝,还不如将这点费用投入到军队的建设之中,或者养活自己的一家老小,并且与此同时,随着孙中山发展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大清王朝原先遗留下来的各种势力慢慢减弱,尤其是那些清朝所遗留下来的那些八旗贵族渐渐的腐化堕落,大家手里钱被败了个干净,权利也没有了,所以说,这个时候溥仪就有点像各路军阀手上的玩具一样,任意拿捏,出于无奈之下,各路军阀将他赶出了紫禁城。溥仪躲到了天津的租界里面,并且在这里寻求到了日本人的帮助,如果他一直呆在北京的紫禁城那么溥仪将死无葬身之地。

这个时候,日本人找到他并且跟他一起要求谈合作,溥仪在这个时候看到了能够复兴的希望,有了,日本人的保护,当然其他军阀不可能拿这个末代皇帝开刀,日本人方面也一直把溥仪当做一个未来能够完全侵占中国。而选择的和潜在的合作人,作为一个保护对象保护了起来。

最终,日本人吞并了东三省,痴心妄想的打造了一个为满洲国,让溥仪当了皇帝,此时此刻,不得不说,东北三省作为曾经八旗子弟。建功立业的起家之地,溥仪在这批人里面的领导能力还是相当强悍的,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这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溥仪这个历史遗留问题上面,我们也是诚心感到十分的纠结,这一点在接下来我会提到。

我们收到溥仪当了日本人的傀儡,这个时候自然是没有人能够威胁到他的生命安全,直到日本人宣布投降。前苏联红军率领大军攻入东北三省,这个时候没有来得及登上飞机,而被前苏联红军截击下来的皇帝溥仪,生死问题又摆上台面。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日本人的提前投降救了溥仪一条性命,如果说前苏联红军在攻入沈阳的时候,当时日本关东军没有投降,那么溥仪将面临的生死危险,正是因为日本军队的提前投降,致使无从发泄自己怒火的苏联红军没有将怒火转移到这个没代皇帝的头上,并且还要利用他在战争结束之后的战争法庭上面作证人。

此外,我们不得不提的是前苏联人曾经对于东北三省存在一定的觊觎之心,这一点是历史事实,无从变改,斯大林的大国沙文主义一直是为人所诟病的地方,溥仪这个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满足蒙古族等一系列少数民族的号召力量,如果说能够把这个人攥在手里,对于未来东北三省的控制将是一种没有办法所能比拟的优势,比如说曾经让人比较啼笑皆非的就是溥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待进北京之后,当时有遗留下来的清朝元老,曾经想把自己的女儿进贡给他做妃子,由此可见,溥仪在整个满族里面无可比拟的崇高地位。

所以前苏联方面一直对于溥仪的存在表示支支吾吾,说人在我手里,但是我本身并不想给你,就这样溥仪一直被关押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向前苏联方面单方面提出照会,说我们一定要将这个中华人民曾经的子民给接待回来。

这一点对于民族的融合性和民族大团结而言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并不是说没有,溥仪我们不能够做成这件事情只是说有了溥仪这一件事情做起来难度,可以相当程度的降低。

总的而言,末代皇帝这四个字一直是强加在溥仪身上的一道枷锁。这个枷锁束缚了他自由,使得他差一点成为民族历史的罪人,但是与此同时也保障了他的人身安全,这个人是可悲的,而且十分的可怜。


漩涡鸣人yy


就溥仪的一生来说,如果用俩字来总结,那就是――被迫;如果用仨字来总结,那就是――不容易,如果非要在这仨字上加一个“量化词”,那就是――太不容易!

“被迫”或者说“胁迫”可以说贯穿了溥仪的一生,想当年当皇帝,他就十分不乐意,当然也轮不到他,他是醇亲王载沣的儿子,与光绪帝并无任何关系,但他与慈禧太后渊源颇深。

慈禧太后宠臣荣禄的女儿就是溥仪的母亲,他母亲从小是在慈禧太后眼底下长大的,因此对于溥仪也是格外照顾,最后竟然照顾了个皇帝,当然,溥仪本人是十分排斥这种安排的,据说当时被宫里来的太监抱走时,溥仪是又哭又闹,生气完了。

这是溥仪第一次被胁迫当皇帝,当然不会是最后一次,光绪帝的皇后,溥仪在位时的皇太后裕隆太后1912年2月12日下诏退位,到了1917年,对前清据说“忠心耿耿”的张勋又心血来潮,非让溥仪复辟。


溥仪不想干,张勋刀架脖子上逼着干,最后溥仪又当了十多天的皇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对很多人来说,当皇帝都是梦寐以求的幻想,但对溥仪来说,似乎一切都来的太容易,容易到溥仪都不想要。

后面还有,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从紫禁城赶走后,就被日本人接去天津供养,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又想溥仪当皇帝。

建立伪满洲国,立溥仪为帝,实行殖民统治。

溥仪的三次皇帝,可以说都当的那么不情不愿,每次都被人拿来当工具一样,完全没有皇帝的尊严和权势,就如跳梁小丑一般,被各股势力玩弄于鼓掌之中。

因此,总结溥仪的一生,用“不容易”三个字确实贴切,一个被时代裹挟的人生本就是个悲剧,如果在其中完全丧失自我又扮演不光彩的绝色,则更是惨剧。


但即是如此也不能做为溥仪应该被杀的理由,他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杀他是需要背负巨大的舆论压力和道德压力的。

更何况,凭什么杀他?用暴权吗?


历史三日谈

共产党不但没有杀溥仪,1959年12月,抚顺战犯管理所特赦战犯,溥仪是第一个被特赦的,依照周恩来总理的安排,在中科院下属的植物园工作一年后,到政协任文史资料研究委员。

1960年,同任政协文史专员的沈醉陪溥仪去景山公园游玩,走到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吊死的那棵歪脖子树下时,溥仪看了好久,意味深长地说:“中国历史上许多末代皇帝的下场,大都是很悲惨的。崇祯在自杀之前,还用宝剑先砍死了自己的儿女,怨他们不该生在帝王家。”后又谈到南唐李后主、刘阿斗及汉、隋等朝的末代皇帝皆被杀,自己能得到这样一个好下场,多亏中国有了共产党!


情报史话

这个问题很怪。我反问一句,为什么一定要杀溥仪呢?就因为他是清朝末代皇帝,或者他被日本人选定做了满洲国皇帝?不伦其他国家抓住一国之君是否都会处死,咱们就说下溥仪。其实溥仪做皇帝时还是比较清明的,他也想励精图治想复兴清朝,奈何此时的清朝已经沉疴在身,已无药可救,加上没有实权,只能眼看着改良志士被抓被杀,可以说在清朝末年,已经没有人可以挽救了!溥仪在位期间他不是暴君,相反他有励精图治的想法,亲近改革派,手上没有染血。而后来,被日本人选中,那也是北京陷落后,溥仪寄人篱下没有更好的办法,当然他可能有试图借日本人东山再起的打算,但主要还是身不由己,为了保命,他也只能被日本人当棋子用。后来解放被俘虏后,在捂顺改造所表现积极,思想还是跟得上形势的。后来不仅放了,还当了共产党的官了。


西西湖散人

不杀溥仪分为三个阶段:

退位时,复辟失败及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后,建国后。

先说建国后不杀溥仪的原因。这时的溥仪已经差不多成了光杆司令了,原来围绕在他身边的遗老遗少,被北洋,KMT,日本以及苏联一次次地清剿得差不多了。影响力已经微乎其微了,对国家可能造成的危害无限接近于零。就算他想不开要再复辟,派几个居委会大妈过去,就可以把大清第三帝国给灭了,并把皇帝逮住胖揍一顿,平叛成本也无限接近于零。

任何政权都想展示自己宽容、仁慈、饶恕,敌人都想攻击他残忍嗜杀。不信的话可以看看常校长的影视形象:在这边是个动不动就杀人的魔头,在对面是个慈祥的老人。

所以,对自己没有危害的敌人,是能不杀就不杀,好展示自己的宽仁。反正留着溥仪也费不了几斤粮食,没准还没头老母猪吃的多。

再说复辟失败及被冯玉祥赶出去时,没杀溥仪的原因。这时的中国就一个特点:军阀混战。今天你可能胜利,连占数省,意气风发;明天就可能一败涂地,成为个光杆司令;这是一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

所以,大家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只要下野,就不能轻动杀刑。毕竟今天曹大帅被张大帅打败杀了,明天张大帅可能就被段大帅打败砍脑袋,大家都没有安全感。溥仪作为一个影响力巨大的人物,自然也不能杀了。

并且这时溥仪身边还有一定势力,每个军阀都想得到更多的支持,要杀了溥仪会得罪死那些遗老遗少。

最后说溥仪退位时不被杀的原因。清朝皇室是跟袁世凯协商下退位的,并不是用暴力砸碎清朝机器被赶下去的。所以,袁世凯等得夸清室,他这一退位是堪比尧舜的盛举。要再杀了溥仪,就显得自己太白眼狼了。

也正是因为协商退位,所以袁世凯力量也不是那么强大,清室的力量也不是完全没有。所以这时的溥仪也不是他想杀就杀的。

最后,历尽沧桑的溥仪,一句话道尽人世间的智慧


待我施为地煞变

溥仪在历史上是一个极其可怜的人,他的一生几乎都活在了别人的影响之中,幼年便被慈禧立为傀儡,没过多久慈禧一命呜呼,他又被满清大臣所摆布,在辛亥革命后,他成为了中国历史最悲催的皇帝,后来还被赶出了“家”,又被日本人挟持了十几年。

所以说,溥仪或许是个可怜的封建皇帝,但他绝对不是个坏人。至少他不该死的原因就有三点



第一点原因,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孙文的努力,还有一个便是清政府的退步,相比于一个王朝的覆灭,在清政府灭亡之际并没有血流成河,杀的昏天黑地,这其中很大因素便有清政府的退步,而袁世凯虽然手握重兵,但其做为清政府的重臣,他野心勃勃但却也不愿背负上叛贼的骂名,所以在协商之后,满清贵族最终选择了退让,以不流血的方式换来了皇室优待政策。



第二个原因,满清的死忠。辛亥革命爆发后虽然各地响应,但也不乏一些满清死忠在召集人马平叛,有的还要勤王,尤其之后的张勋复辟,这就更说明了溥仪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杀一个能激起群愤的人,显然是不明智之举,所以当然不能杀。



第三个原因,汉满蒙三族的团结。汉人或许在清亡后对溥仪是极其排斥,但在满蒙人心中,溥仪的地位还是极高的,如果杀了溥仪,这对于当时四分五裂的国家是进一步的破坏,会让虎视眈眈的日本人和沙俄有机可乘,对于国家民族的团结极其不利,所以不能杀。

当然了除这些之外,溥仪他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他没有真真切切的实行过皇帝的权力,一生沦为他人的傀儡,只因为他是满清的最后一位皇帝,即使被日本人扶持后,广大人民也对他实行了宽恕政策,在解放没多久,他便光荣的成为了新中国的一员。


风流倜傥张四少



溥仪的一生起起落落,上位三次,他的一生是极富戏剧性的,同时他也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持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并签订《日满议定书》,日本政府正式承认伪满洲国,而伪满洲国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直到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并进攻伪满洲国,伪满政权从此覆灭。不久后,日本投降,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准备逃往日本,同一干日本军官同时在机场被苏联红军所捕,被监禁了五年。曾一度表示愿意永久居留苏联,请求加入苏联共产党。



当时日本政府侵占了我国整个东北地区,为了避免国际上的质疑和谴责,所以他们必须找到一个政治幌子,建立伪满周国,把溥仪推上傀儡皇帝的位置上,他们就可以对外声称,他们来东北只是为了帮助满洲族建立国家,而并非侵略。所以他们没理由杀溥仪。


晓天下历史

很多事情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便是这个道理。即使溥仪退位以后,还是有张勋的辫子军支持他,后来日本人还扶持他建立伪满洲国。这说明什么一个问题,那就是溥仪身上是有着一定的号召力的,并且对某些人还是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比如过去的皇亲国戚,以及很多遗老遗少。

溥仪和平退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当时的革命党、加上袁世凯的北洋以及其它的各种势力达成协议,促成了溥仪和平退位。同时,辛亥革命只是在南方的省份影响很大,而北方还是有很多人还是对溥仪有感情的。加上此时溥仪过于年少,并无错误。很多有影响力的人本来就是清朝的大臣,是旧官僚。如果他们杀了溥仪,对他们名声并不好,而且还会引起争议。

加上民国的时候无论时局动荡,保留溥仪还是有好处的。之后,溥仪违反规定,参与复辟,后来更是和日本侵略者合作。按照道理来讲,溥仪是有可能被清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