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和陈诚的斗争,最终谁笑到了最后?

白色昏

陈诚,国军“土木系”首领,自黄埔军校成立之后就是蒋介石执政的心腹之一,有小委员长之称。数十年来,在蒋介石手下地位之高无人能及。

陈诚出身保定军校,1923年随邓演达到广东参加革命,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从此开始了他一生追随蒋介石的政治生涯。至此以后,陈诚不但身兼数职,更是始终位于权力的中心,当时都在传言陈诚将成为蒋介石身后的第一接班人。

陈诚、戴笠的不和,从根本原来上说,就是野心的冲突。

陈诚虽然仅比戴笠小一岁,但是却要比戴笠出道早得多,当戴笠还在黄埔军校时,陈诚已经成为国民革命军二十一师长。

陈诚早年得知,长期位于权力的中心,他性格耿直,刚正不阿,才识过人,而其妻子又认了宋美龄为干娘。因此他根本不需要拉帮结派,在国民党内部可谓是独树一帜。

他曾经大骂何应钦是 “烂好人”,不肯与之合作;

他也曾讥讽白崇禧这样处处耍小聪明的人,更是看不起胡宗南,认为胡宗南并没有真才实学,败絮其中罢了。

而对于戴笠,更是大眼都懒得瞧一个。

在他眼里,靠用窃听盯梢,攻讦诬陷等卑劣手段来获得蒋介石的信任取宠的行为,更是不值得一哂。加上戴笠和何应钦,白崇禧,胡宗南等人的关系斐然,这就是的二人的关系自然而然的冷淡了几分。

以陈诚的资历和地位,他当然不会把一个特务头子放在眼里,而且,陈诚在国民党集团中是比较有正义感的军人,素来瞧不起戴笠这种恶性的特工活动。

而在国民党中,陈诚是第三个有着自己的特务系统的,张学良和胡宗南二人是经过戴笠的默许之后的,而陈诚的特务系统,戴笠根本插不进手,这样戴笠十分痛恨。而且,陈诚在当时是最有希望接任蒋介石的。因此,无论戴笠是想做蒋介石身后第一人,还是为了长远的考虑,陈诚,都是他最大野心的最大冲突和阻力。这种政治上的对立,几乎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戴笠自知不是陈诚的对手,因此他就像一直躲在暗处的狼一般,窥测时机,一旦对手露出破绽,一击而置死地。

终于,戴笠找到了这样的一个机会。

1939年,中国抗战形势严峻,汪精卫等亲日分子的公然投敌,因此在当时陈诚的第六战区司令部手下有一批年轻军官,认为蒋介石身边的腐朽分子,贪官污吏大多,使得蒋介石的英明主张不能贯彻到底,因此想要进行一次清君侧,而这些年轻军官把陈诚作为理想的辅佐领袖的人才。

(蒋介石)

此事,很快被戴笠捕获。但是戴笠并没有轻举妄动。

直到1943年,在熟悉那群青年军官的行动计划和日期以后,戴笠带着全部案卷像蒋介石汇报,蒋介石知道此事以后,立即批准了戴笠的行动计划。

而此时的陈诚任远征军司令职务,但是第六战区仍由他负责,因此虽然蒋介石宠爱陈诚,相信陈诚的清白,但是也难辞其咎,加上戴笠,何应钦等人向蒋介石施加压力,不得不于11月份,解除陈诚的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职务。

(何应钦)

对外宣称则是以陈诚胃病发作主动辞去职务,由卫立煌接任,以示惩戒。随后,蒋介石下令对16 名为首的年轻军官进行秘密处决。

戴笠这一次打击,虽然并没有把陈诚打败,但是却是让陈诚锐气大减,在1943年11月到1944年6月,陈诚经历了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空白期。

直到1944年6月,国民党豫中会战失败,西北告急,因此蒋介石不得不重新启用陈诚,10月,陈诚又成功挤掉了何应钦,再次活跃在政坛中心。

对此,戴笠心中甚为不满,但也是无可奈何。

1946年戴笠因飞机失事身亡,死后被国民政府追任为陆军中将。

而陈诚,1963年12月,因病辞去一切职务,1964年3月,再度当选“副总统”。于1965年3月5日,因肝癌去世台北,终年67岁。

所以,无疑是陈诚,最终笑到了最后。


随手关注,祝你幸福。

以上。


木剑温不胜

在国民党众多将领中,只有三位将领成功建立起了自己的特务系统,一个是张学良,一个是胡宗南,还有一个就是陈诚。

张学良的东北军本就属于地方军事集团,有着割据军阀的性质,因此他设有独立的特务系统实属正常;西北王胡宗南苦心经营西北数年,独霸一方,加之和戴笠又有同盟关系,所以他的特务系统实质上和戴笠是一种合作关系;唯独陈诚,他在军中建立特务系统其本意就是防范戴笠的军统势力染指他的地盘,由此可见对戴笠以及戴笠身后的军统,陈诚一直是强硬排斥,充满敌意的。

陈诚对戴笠之所以能摆出如此强硬的姿态,归根结底依仗的是他在蒋介石心中的位置。比起戴笠黑手套的角色,陈诚作为老蒋的绝对嫡系,他才是老蒋身边真正的第一红人,而且是事关大局、不可或缺的第一红人。

戴笠充其量只是个打手,而陈诚却是帮老蒋握枪杆子的关键角色。虽然两人都以对老蒋绝对忠诚著称,但孰轻孰重仍是一目了然的。

说到戴笠和陈诚之间的矛盾以及由矛盾发展出的争斗,根源在陈诚不在戴笠。

戴笠虽然张狂,却很注意和各派系大员维持良好关系,虽然军统的名声不怎么样,但戴笠本人的人缘还是不错的。

简单说,戴笠还是很会做人的。

但陈诚对戴笠却始终没有好感。在这位素以既不贪财又肯实干的正派将领看来,戴笠不过是鹰犬,干的尽是暗杀、窃听之类的脏活,加之戴笠时常还以上不了台面的手段拿人把柄威胁同僚,讨好老蒋,因此陈诚很反感,甚至是憎恶。

正派且傲慢跋扈的人,看人看事往往不是对事不对人,而是既对事又对人。

客观地讲,陈诚对戴笠就是如此。

起初,戴笠其实是很想和陈诚搞好关系的,甚至诚恳地对陈诚表示过由衷的赞赏——陈诚是国民党现任将领中为数不多的既不贪财又肯干实事的人才。

遗憾地是陈诚非但不买账,相反还屡次欲对戴笠和军统动刀子——戴笠的忠义救国军实属浪费军事资源的游杂部队,应该取消番号;军统局也无存在的必要,建议由各战区情报单位代替军统之功能。

不客气的讲,陈诚的刀子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戴笠的生存,虽然他是出于正直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所以说,戴笠对陈诚的攻击不是挑事,而是为了还以颜色。

你想很正直地弄死我!那我只能很卑鄙地扳倒你!

但戴笠深知,像陈诚这样手握重兵的老蒋嫡系红人,是不能公开叫板撕咬的,要想把他拉下马,非得以静制动,非得抓到致命的把柄才有可能。

1939年冬天,这样的机会出现了。

1939年10月,本来兼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的陈诚改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当时,抗战正面临异常严峻的形势,尤其是悲观失败主义、抗战无用论的蔓延,汪精卫、陈公博、周佛海等人的公开叛国投敌,引起了一批青年爱国军官的强烈不满。

他们认为,若要扭转抗战颓势,必须“清君侧”,必须将蒋介石身边腐败的以及亲日的军政大员清除干净,让陈诚这样的干才上位辅佐。

军统很快探知了“清君侧”计划,但戴笠却并没有立即上报蒋介石。

为什么说戴笠的手段有些卑鄙呢?他想让清君侧的计划进一步发酵,直到把陈诚卷进来。

果然,为了清君侧的计划能够顺利实施,青年军官们开始四处活动,积聚力量,最终他们搭上了美国人,希望借助美国人的支持来达成这一目的。

恰好当时美国朝野对蒋介石政府已产生严重不满,由此一来,“清君侧”在美国人支持下就有了“清君”的味道。

而以陈诚为首的国民党青壮派将领就是清君后主政的理想人选。

1943年2月,尚不知情的蒋介石委任陈诚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

在组建远征军司令长官部时,陈诚带入了大批原第六战区人员,其中不乏参与“清君侧”的青年军官。

就这样,清君侧计划在远征军中得以继续组织实施。

最终,青年军官们把行动时间定在了1943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七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不用说,其中的用意是值得玩味的。

到这个时候,戴笠觉得收网的时间到了,于是他将清君侧的详细内容密报了蒋介石。

见所谓的清君侧已威胁到了自身,老蒋勃然大怒,跟着一场针对远征军司令部的大搜捕就展开了。

手握尚方宝剑的戴笠一口气抓了陈诚手下600名青年军官,之后就是严刑审讯。

很显然,戴笠想拿到陈诚参与其中的有力证据。

遗憾的是,戴笠最终没能如愿。

也许对老蒋忠心耿耿的陈诚确实没有在背地里支持青年军官。

但作为第六战区及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陈诚依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戴笠以及何应钦等人的联合施压下,老蒋最终解除了陈诚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的职务,以示惩戒。

就此,戴笠终于还了陈诚一些颜色。

但也仅仅就是还了一些颜色。因为老蒋对陈诚太信任了,不久之后,陈诚就复出了。

要问两人的争斗谁笑到了最后,无疑是陈诚,黑手套戴笠除了不满,只能无奈摇头。

后来更是如此,戴笠最终没能逃过横死的黑手套命运,而陈诚却是老蒋避逃台湾后真正的左膀右臂。

有时候就是这样,角色决定命运!


黑句本

借给戴笠几个胆子,他也不敢弄陈诚!

首先,陈诚是蒋介石手下第一宠将,陈诚比戴笠更受蒋介石信任。

蒋介石用人,喜欢重用三种人:第一种,黄埔系毕业生,蒋介石一直喜欢别人称呼他为“校长”;第二,老乡,蒋介石重用同乡;第三,对蒋介石忠诚的人。这三点,陈诚都占了。

蒋介石曾经在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后来的" 保定军校 "),学习炮兵。而陈诚,就是从保定军校炮科出身,他在黄埔军校出任过炮兵科教官,兼炮兵队区队长。陈诚还是蒋介石“校友”,有这层关系在,蒋介石更加信任陈诚。

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时。淡水城的战斗中,陈诚率领炮兵支援攻城,蒋介石亲自在炮兵阵地督战。这是,两位炮兵校友第一次合作。此战之后,陈诚的炮连接连不断的受到蒋介石的赞许。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时,陈诚跟随蒋介石,被任命为代第二十一师师长。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复位后,就任命陈诚为总司令部的中将警卫司令,兼炮兵指挥官。陈诚仅仅用了四年的时间,就从上尉声到了中将!可以看出,他有多么受蒋介石宠信。

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失落以后,陈诚曾出任武汉卫戍总司令部总司令,并兼任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部长、湖北省主席、航空委员会委员。一时,陈诚成了“蒋介石的替身”、“第二号人物”。

就连蒋介石自己也说“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中正说的是他自己,辞修指的就是陈诚。

其次,戴笠是聪明人,陈诚如被蒋介石此信任,他对这样的“军人”只会亲近。

不过,戴笠确实给在蒋介石面前告过陈诚的状。

1943年,陈诚出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但是,5月就返回国内了。相传,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的史迪威要支持陈诚“清君侧”,顶替蒋介石。戴笠将此事告诉蒋介石,向蒋介石施压,逼蒋介石调回陈诚。蒋介石让长期赋闲的卫立煌接替陈诚任远征军司令长官一职。

这件事是个谜团,我觉得美国人不会在中国抗战的关键时刻,支持陈诚搞内斗。关键是,我觉得陈诚也不会推翻蒋介石。蒋介石下台,国内必然动乱。而且,之后陈诚照样被蒋介石重用。就算是内战时,陈诚在东北战场溃败。国民党内部要“杀陈诚以谢天下”的时候,蒋介石依然信任陈诚,并让他到台湾主持政务,安排退路。

最后,两人结局肯定是陈诚好。戴笠坐飞机摔死了。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陈诚还出任过"中华民国副总统"。

陈诚去世后,蒋介石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陈诚葬礼级别属于国民党最高级的。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置于死地?

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的。

陈诚性格孤傲,对于戴笠在敌后发展中医救国军这种杂牌部队很是不满意,于是在公开场合表示要取消这种部队编制,由此引发二人的不和,但最后戴利主动示好。后来,陈诚更是联合了陈果夫,陈立夫和唐纵来对抗戴笠,形成了所谓的"三陈一唐战军统",但这些斗争都是小打小闹,只是类似于派系之间的争斗罢了。


不容否认的是,陈诚也曾被戴笠狠狠地坑过一把,锐气大减,并且经历了自己政治生涯中的一个空白期。但即便这样,到了最后,戴笠还是想极力改善两人的关系,通过陈诚的亲戚谭伯羽,两人的关系得以缓和。

两人究竟谁笑到最后?

戴笠在1946年就因为飞机失事而死掉了,而陈诚在台湾一直生活到1965年,很明显,陈诚活的更久。但是,也不存在"谁笑到最后"这一极端恶意的说法的,戴笠死后,陈诚也给予戴笠较高的评价。



我是和你一样爱好历史的"历史惊文",喜欢就关注我哟~

历史惊文

戴笠是没有资本跟陈诚斗争的,黄埔系军队是蒋介石维系统治的命根子,而陈诚的“土木系”是黄埔系中央军的支柱之一,除四大金刚“罗卓英、林蔚、郭忏、周至柔”之外,还有十三太保和大批高级将领,是传说中“陈胡汤”三大军事集团势力最大的一坨。

在何应钦失宠后,陈诚已经成为黄埔系实际上的“二号人物”,对蒋介石忠诚度也是最高的,“圣眷”远在戴笠之上。


那么,明知不是对手,戴笠为何一定要与“小委员长”争斗一番呢?第一是为求自保,抵抗来自陈诚不断的压力;第二是为了铁杆兄弟胡宗南谋取“西北王”的宝座。

陈诚为人还算正直,正统军人也是看不起特务统治的,经常挤兑戴老板,比如声言裁撤“忠救军”等,戴笠自知不敌,一直在示好,结果陈诚并不太买账。1943年11月陈诚的第六战区发生了所谓“清君测”事件,戴笠借机上奏老蒋枪决了13名青年军官,蒋介石略惩陈诚,交出了第六战区司令和中国远征军司令的兵权,但是蒋介石对戴笠与胡宗南、汤恩伯结成政治同盟与陈诚集团争权夺利的态势心知肚明,绝不会让戴笠完全得逞,不久就再次起用陈诚。


戴笠与胡宗南关系非同一般,都是“复兴社十三太保”的重要成员,戴笠就是以“复兴社特务处”起家的,连胡宗南的老婆都是戴雨农“忍痛割爱”的,可以说是同气连声的哥们。抗日战争时期各战区的司令长官是轮不到黄埔毕业生的,因为资历还不足,基本是黄埔教官、保定生或军界元老,但胡宗南是个例外,“天子第一门生”进步神速,到1942年已经是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司令官朱绍良),虽有实权,却是名不正言不顺。

1944年4月,由于蒋鼎文河南大败,胡宗南被任命为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率部猛烈反攻,豫西战役大获全胜,就在胡宗南满心以为可以扶正时,蒋介石6月手令黄埔教官陈诚出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大失所望,数次与陈诚发生冲突,后来干脆躲上华山“养病”,跟老蒋闹起情绪了,另外一个副司令长官汤恩伯也屡遭陈诚训斥。

戴笠深知陈诚有意报复,兄弟委屈,自然也急在心上,于是献计胡宗南,密嘱第一战区的李延年、李铁军、范汉杰等黄埔系集团军司令对陈诚阳奉阴违,使这位陈长官无法调动部队,终于迫使蒋介石上调陈诚为军政部长,年底,胡宗南如愿以偿,升任第一战区代理司令长官。



两次争斗,戴笠貌似都占了上风,却彻底激怒了陈诚,回到重庆后的陈诚立即与戴笠的死敌陈立夫、陈果夫和委员长侍从室第六组少将组长唐纵结盟,开始反击戴笠,爆发了“三陈一唐战军统”事件,一度让戴笠非常狼狈,也是最终机毁人亡的重要因素。

戴笠是个人物,但是选错了对手,自然是陈诚笑到了最后。


度度狼gg

戴笠,蒋介石的心腹,为蒋介石创建了民国时期最牛逼的特务组织“军统”,蒋介石也把他看做自己的干将,当年老蒋退到台湾的时候,曾流泪说到“若雨农在,必不至此”。而陈诚呢?他是蒋介石心腹中的心腹,黄埔系的头面人物,“土木系”的头子,在国民党内部有“小委员长”之称,民国时期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两个人同为蒋介石做事,同样是心腹,再加上戴笠的军统职责所在,免不了和陈诚会有一些摩擦,所以在国民党中两人的斗争从未停止,那么谁最后笑傲江湖呢?


我们都知道大特务戴笠在1946年的雨中飞机失事死在了南京郊区的岱山,死后才被追认陆军中将,而陈诚活到了1965年,期间还担任过“台湾省主席”“国民党副总统”等要职。所以无论是从生命长度还是生命宽度来说,陈诚是远胜于戴笠的,他应该算得上是笑到了最后。这也从侧面告诉我们这些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活得久,才是硬道理。

当然在戴笠生前这两人之间还是有争斗的,而这争斗大概才是大家真正想看的,也是题主想问的。陈诚这个人是个军人,他有军人的操守,所以他一直瞧不起戴笠。不难理解!军人讲究的是战场上的舍死忘生,一往无前,而戴笠的特务却是背后下套的典范,所以这两人是凑不到一起的。既然不能共事,那就打倒你,这大概就是戴笠所想。

戴笠一直等一个机会,一个可以让陈诚被打倒的机会,他有全中国最多的特务,所以他愿意等,总是有机会的。1939年是中国抗战史上无比艰难的一年,日军的猛烈攻势让大片国土沦丧,国民党二号人物汪精卫更是直接投敌了,很多人都在思考蒋介石的命令是不是有问题,或者是他身边的人有问题,陈诚手下第六战区的就有一批年轻军官这么认为的。

戴笠出手很快,他马上逮捕了这些“传播不当言论”的军官,但他没有立刻向蒋介石告状,因为他知道这时候的蒋介石离不开陈诚,作为一个贴心的下属,他不会让蒋介石为难。时间来到1943年,这时候陈诚虽有第六战区司令职务,却不担主要事务,戴笠觉得时机已到,于是他联合了有野心的何应钦,以及早对陈诚不满的胡宗南向蒋介石告状。虽说蒋介石信任陈诚,但事情是你第六战区出的,加上何应钦等人的施压,老蒋也没得办法,只好免了陈诚的远征军司令长官职务,由卫立煌接任,并且将几名军官秘密处决。


戴笠的这一次出手“稳准狠”,有章有法,一招制敌,给我们表现了一个成熟政治家应该有的实力。但可惜的是这是戴笠对陈诚的唯一一次胜利,不久因为豫中会战的失败,蒋介石很快重新启用陈诚,继续“为党国服务”,至于戴笠,两年之后等到了属于他的死亡。


一树梅花一放翁

戴笠和陈诚的矛盾说到底还是权力的博弈,不过两人虽然互看对方不顺眼,但正面剧烈交手仅有一次,就是1943年爆发的“清君侧”计划,不过也仅仅导致陈诚远征军司令一职被撤。不过由于之后战局不利,陈诚于1944年再次被启用。

权力的博弈

(陈诚)

陈诚虽说还比戴笠小一岁,但陈诚的发迹却要比戴笠还早。陈诚于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就开始追随蒋介石,历任庐山军官训练团副团长、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第四预备军副司令长官、武汉卫戌总司令、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等职。蒋介石对陈诚可以说信任有加,算是首屈一指的实权人物。

我们知道,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陈诚作为实权人物自然也少不了派系,他乃是土木系的核心人物,像黄维、胡琏、罗卓英、林蔚等人都是土木系的中坚力量,土木系算是蒋介石中央军的支柱之一。由于陈诚的以身作则,土木系算是各派系当中较为清正廉洁、踏实肯干的一帮人,这一点连身为对手的戴笠都不得不承认,

陈诚早年得志,长期处在政治权利中心,在派系林立的国民政府当中,就不免会和其他派系产生冲突,他一向看不起胡宗南、汤恩伯、何应钦等人,对戴笠这种特务头子自然也就没啥好脸色。他不但对戴笠的行动不予以积极配合,甚至还组建了自己的特务系统,这自然令戴笠极为不满。

(蒋介石和陈诚)

陈诚不仅深得蒋介石信任,常常身兼数职,蒋介石更是对其倾心栽培,在当时的国内国际社会上,都认为陈诚是蒋介石的最佳接班人。当然,这一点也是戴笠将陈诚作为主要对手的原因,陈诚算是挡在他戴笠面前的一堵墙,他想要往前走,必须将这堵墙推倒。

不过戴笠虽然将陈诚视为对手,但由于陈诚的庞大势力和蒋介石的信任,戴笠深知“打蛇不死,反受其害”的道理,因此不敢轻易动手。

唯一的正面交手

(戴老板)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前期国民党政府在战场上的连续失利,使得战争前景极为悲观。时任第六站区司令长官的陈诚手下,一批青年军官认为之所以战场上如此失败,主要就是由于国民政府当中的官僚作风严重、贪官污吏横生,导致很多正确政策无法施行。

这些青年军官认为,要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将这些混用腐朽的官员清除出去,使真心抗日和廉洁清正的官员担任高层。不过由于他们的力量较为薄弱,于是决定先不行动,而是利用一切机会扩张力量,一方面利用进入陆军大学深造的机会,扩张实力;另一方面积极与在华的美国军官联系,寻求外力支持。

而当时美国对于蒋介石政权的表现也较为失望,时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的史迪威于是对这些青年军官的行动予以支持,但是史迪威他们的目的与这些青年军官不同,他们是要彻底推翻蒋介石政府,建立一个由陈诚、薛岳、胡宗南等青年将领领导的政权。

(陈诚)

很快,无孔不入的军统特务就得知了“清君侧”计划,但是由于此计划尚未实施,另外陈诚与此事是否相关不得而知,于是戴笠决定暂不动手,只是加强了对第六区战区长官部和这些青年军官的监视,等到证据确凿之后再动手。

1943年2月,“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成立,陈诚奉命担任远征军司令长官。当陈诚在云南建立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的时候,自然从第六战区长官部带去了不少老人,密谋“清君侧”计划的很多青年军官便借机渗透了进去。在这里,这些青年军官不久后制定了“政变”的组织章程、行动计划和行动时间。

云南作为军统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再加上军统早已对他们严密监视,因此“政变”的细节很快就被军统方面搞到手了。而戴笠更是查明,这些青年军官当中有一人乃是陈诚的亲戚,且关系极为密切。这让戴笠意识到,行动的时候到了。

(蒋介石和陈诚)

于是,戴笠很快就将案卷放到了蒋介石的办公桌上,这令蒋介石大为震怒,立即批准了戴笠的行动计划,并给陈诚下令,立即将远征军司令部内所有参加“政变”密谋活动的青年军官交给军统审讯。戴笠同时下令将六战区司令长官部和陆大内参预活动的学生进行逮捕,被秘密分开囚禁在中美所内的警卫大队部。其先后逮捕的人数累计600 人左右。

戴笠对这些人进行审讯,意图查出“政变”活动与陈诚的关系,甚至逼出陈诚支持的证据,但始终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不过,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陈诚深入参与此事,但作为直接长官,对此事也难逃责任,于是在1943年11月,陈诚的远征军司令长官一职被撤。

在蒋介石出席中美英开罗会议回国后,16名为首的年轻军官被秘密处决。

总结果来讲,陈诚下场要好很多

(陈诚)

虽然职位北撤,对陈诚的打击不小,但陈诚并未就此失势。1944年6月,由于豫中会战失败,让蒋介石对汤恩伯、蒋鼎文等人失望之极,陈诚于是被重新启用,出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10 月,陈诚又升任军委会军政部长。

不过在上一次交手之后,陈诚和戴笠两人之间再也没有出现过剧烈的交手,在内因、外因的影响下,这种政治博弈都限制在了一定范围内。

从两人的结局来讲,无疑陈诚的结局更好一些。戴笠于1946年因飞机失事身亡,而陈诚则最终撤往台湾,仍旧活跃在政治舞台,直到1965年3月5日,67岁的陈诚因肝癌在台北去世。


香茗史馆

戴笠想置陈诚于死地?这个大概是不存在的。可以这么说,陈诚的土木系和戴笠的军统,是蒋介石一明一暗最为倚重的两股力量,但陈诚的身份和地位却远在戴笠之上。


以戴笠的精明,他会给陈诚使点小绊子,但不会至戴笠于死地。戴笠可以为蒋介石刺杀政敌,但真正能够为蒋稳定局面,征战沙场的人是陈诚。蒋介石没有戴笠,问题不大;蒋介石没了陈诚,只怕李宗仁会分分钟要了他的命!

陈诚和蒋介石

蒋介石是委员长,陈诚号称小委员长,陈诚的分量有多么的重,由此可见一斑。陈诚的老婆谭祥,国民党军政元老谭延闿三女,宋庆龄的干女儿。也就是说,陈诚是蒋介石的干女婿,而且是蒋介石亲自选的。

蒋介石在败退之际,也是先后派陈诚去经营台湾,打头阵,可见蒋介石对陈诚的信任。就连蒋自己也说: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蒋介石,字中正;陈诚,字辞修)。


陈诚和戴笠

陈诚是不喜欢戴笠的。换做是谁也不会喜欢戴笠把军统的特务安插到自己的队伍上来,所以陈诚多次怼过戴笠。

陈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要裁掉那些不正规的部队,比如说忠义救国军(忠义救国军隶属于军统)。

陈还说过:在他的战区不需要军统的特务来帮忙,他自己的情报机关就可以搞定。陈诚的军队是少数拥有自己特务组织的部队。

戴笠和陈诚

戴笠是想和陈诚搞好关系的。实际上,戴笠和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关系都还不错。戴笠心里也清楚,他手中的权力,来自于蒋介石,一旦蒋不用他了,他什么都不是。

但是陈诚三番五次的怼他,戴笠心里也不舒服,决心给陈诚一点颜色看看,向他秀一秀自己的肌肉。所以戴笠一直盯着陈诚的一举一动,试图抓住他的破绽。

机会来了,1939年陈诚任第六战区长官,手下有一批少壮派军官,他们认为在抗日战争中屡战屡败,是因为蒋的身边有小人,准备发动政变,清君侧,再扶持陈诚上位。陈诚对于这个计划是毫不知情的。

戴敏锐的感觉到机会来了,但是他没有立刻动手,他在等待时机。这批少壮派军官酝酿了好几年的清君侧计划,还和美国人勾结(美国人想扶持陈诚取代蒋介石)。1944年的时候,陈诚调任远征军司令官,前往云南地区,那批少壮派军官准备起事。

当然,结果很明显,戴笠提前将此事告知了蒋介石,并且逮捕了这批军官。但是不论审判,就是没有牵涉到陈诚。最终的结果是陈诚丢掉了远征军的司令,短暂的跌入了人生的低谷。前面也说了,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陈诚没多久再次复出了。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内部不少人要求裁剪特务机构,让戴笠很是不安,到处东奔西走拉拢盟友,最终飞机坠机,机毁人亡。至于陈诚有没有在这个过程中推波助澜,那就不好说了!

从最终的结果来看,陈诚还是赢了戴笠半招。


小镇月明

戴笠确实和陈诚暗中较劲,始终将陈诚视为对手看待,两人都是蒋介石的心腹,亲信,而且陈诚比戴笠还小一岁,但是两人地位却不可同日而语。

陈诚从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就始终追随蒋介石,无论是党内还是军队,陈诚都担任十分重要的位置,有“小委员长”之称。以陈诚的资历,地位,完全没有将戴笠放在眼里,陈诚甚至建立了自己的特务组织“研究系”,就是防止军统的渗透。而戴笠也颇有自知之明,他知道不是陈诚的对手,始终在等待。

戴笠和陈诚的矛盾集中爆发在了1943年的“倒蒋军变”事件上,当时第六战区的一批青年军官,认为抗日战争之所以节节败退,主要是因为蒋介石被一批腐败,昏庸,以及亲日派所包围,他们密谋发动一场“清君侧”。

行动被戴笠的军统破获,在蒋介石的首肯下,先后逮捕了数百人,秘密处决了十余人人。包括孔祥熙、 宋子文都被牵连其中,而作为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的陈诚自然难辞其咎,虽然蒋介石从心底还是非常信任陈诚的,但是还是解除陈诚的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职务,以示惩戒。

戴笠此举虽然没有至陈诚于死地,但是还是打击了陈诚。不过陈诚作为蒋介石的亲信在蒋心中的地位是无人能代替的,所以没多久陈诚再度被启用,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


一点点历史

戴笠和陈诚都是蒋介石最为推心置腹的得力干将,戴笠是黄埔六期的学生,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蒋介石最为信任的特务天才,为蒋介石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军统帝国。



而陈诚并非是黄埔系出身,他毕业于保定军校,早期在黄埔军校里担任教官,跟随着蒋介石东征、北伐一步步走向了人生的巅峰,成为了蒋介石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

陈诚带领的11军和18军中出现了许许多多闪耀的将星,因为字形的原因,这两个军被合成起来唤作了土木系,是国民党内部非常重要的一个大派系,陈诚就是土木系的掌门人,陈诚也因为巨大的影响力而被时人称之为了小委员长,可见实力以及影响力之大。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同样身为蒋介石座下最受用的两个人,他们为何最终走向了对立面,并因此让戴笠对陈诚痛下辣手呢?

这一切都起源于陈诚对戴笠及军统的鄙视与针对,陈诚的所作所为仿佛一根钉一般插入戴笠的心里,让他非常的不爽,最终升级为了仇恨,这才演变为了戴笠对陈诚的报复。

陈诚的正直以及他因此而对戴笠以及军统的针对

陈诚是蒋介石手下比较正直的将领,他与其他腐败不堪的国民党高官不一样,他无论是私生活还是在军队、官场上都表现出了自己一贯的操守,他的正直是国民党内众所周知、无人可以对其指摘的。

正因为陈诚的正直,导致了他非常看不起为了任务无所不用其极的军统部门和戴笠,所以陈诚在自己任内的时候,凡是有和军统部门接触的地方,他都会动用自己的权力针对、阻碍军统,在国民党内的公开场合他凡是碰到戴笠的手下,都会毫不顾及其面子的斥责他,使其下不来台。

陈诚还在自己的部队内组建了专门的特务情报机构,自行运营而不借助戴笠的军统,为的就是防止戴笠的军统人员渗透自己的军队。

陈诚对戴笠针对的升级以及戴笠对陈诚的仇恨

不仅如此,陈诚还非常极力的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反对军统内部的军衔制度,戴笠的军衔虽然只是一件少将,但是仅在军统内部就整整有几十号少将干员听从他的调遣,这些军衔是戴笠为他的手下们在国民党内部争取而来的,是非常重要的荣耀。

现在看到陈诚对军统内部非常重要的军衔制度下手,戴笠可谓是愤怒到了极点,但是他不敢对陈诚下手,因为在蒋介石的心目中陈诚的地位比他戴某人只高不低,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陈诚更是凌驾于戴笠之上。


所以他只能无奈的吩咐手下人尽量不要和陈诚以及他的手下发生冲突,能忍让就尽量忍让,不能忍让也要忍让,就在戴笠的吩咐下,这些平常威风不可一世的军统人员只能乖乖的做人,给了陈诚很大的面子。

在此之后,戴笠一直派人秘密的盯着陈诚以及他的部队,以准备抓住陈诚的把柄,寻找机会置其于死地,这个机会也终于被戴笠等来了,1939年陈诚从第九战区总司令调任为了第六战区总司令,在他第六战区的部下出现了非常众多的激进派青壮军官。

陈诚手下激进派军官们策划的清君侧行动成为了被戴笠抓住的把柄

这些青壮军官非常的理想化,他们认为中国之所以在日本人的攻击下节节败退、颓势明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民党内部高层中出现了一大部分的庸碌无能之辈,正是因为这些人迷惑了蒋介石才导致了国民政府效率如此低下,其中他们觉得这些人以亲日派首领何应钦为首。

他们为此秘密策划了一个活动,那就是当时非常著名的清君侧活动,他们想集结力量将蒋介石身旁的无能之辈扫荡一空,这样蒋介石就能在他们的协助下走向正确的道路,彻底的跟日本人展开殊死决战,只有这样才是他们认为的真正救国之路。

他们因为力量的不足,所以在暗中潜伏、运作了起来,他们的行动以及想法早已经被戴笠截获。

戴笠原本有十足的把握趁着苗头还没起来之前就将其扑灭,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想到了一个对付陈诚非常好的办法,那就是暗中等待这些青壮派的发展壮大,然后趁机将其当作对付陈诚的杀手锏,彻底的扳倒陈诚这尊大佛。

陈诚手下青壮派联合美国军官想发动兵变,却被早已伺机而动的戴笠告发给了蒋介石

在四年过后,陈诚仍旧担任着第六战区总司令的职位,与此同时,他还成为了远征军的总司令,他手下的青壮派们势力也越发庞大了起来。

他们暗中与美国军官勾结了起来,得到了当时正在中国帮助国民党训练军队的美国军官们的帮助,青壮派们想除掉蒋介石身旁的无能之辈,而美国人真正的想法是除掉蒋介石,然后扶持陈诚和胡宗南等人。

经过美国人和蒋介石的接触,还有他们看到的国民党部队和日本人交战的过程,使他们彻底的对蒋介石失望了,他们觉得蒋介石就是一个玩弄权谋之辈,与其让他领导国民党还不如除掉他以提拔国民党内部有才干的将领,这样对他们才是真正有利的,所以行动就准备开始了。

但是在他们准备发动兵变囚禁正准备来参观战区的蒋介石的时候,戴笠提前动手了。

他将这几年来不停从陈诚手下军队搜集而来的情报通通交给了蒋介石,这里面涉及到了很多美国人和青壮派之间的联系,蒋介石在看到这份情报的时候瞬间引发了雷霆暴怒。

军统对陈诚部下的抓捕,以及暂时性地扳倒陈诚

西安事变还犹如钉子一般狠狠的扎在他的心里没有拔出来,此刻竟然有人想效仿西安事变,怎能令他不愤怒?所以他当即派代利展开了清洗活动,陈诚部下的众多青壮派军官被抓获了起来,与此同时蒋介石愤怒的跟美国人问责了起来。

陈诚的手下有将近600人被戴笠抓了起来,戴笠对他们严刑拷问,大肆施予刑罚,想让他们供出对陈诚不利的供词好彻底的将陈诚送入绝路。

但是让戴笠失望的是任他如何拷问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而蒋介石又不相信陈诚会参与在这次活动中,所以陈诚仅仅被免去了远征军总司令的职位,而没有伤及到筋骨。

但是让戴笠想象不到的是,陈诚竟然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将自己第六战区总司令的职位辞去了,回到老家过上了隐居的生活,戴笠也因此获得了他所想要的结果,他暂时地扳倒了他的头号大敌陈诚。


这就是为什么戴笠会想置陈诚于死地的原因,因为陈诚太过于骄傲,不屑与戴笠为伍,所以深深地得罪了戴笠,这才出现了后面的一系列报复行动。

虽然戴笠获得了短暂的胜利,但是在蒋介石的心中,陈诚仍然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数个月的沉寂之后,陈诚又重新回到了国民党的权力中心,甚至在抗日战争结束后陈诚还被蒋介石专门派到了大后方台湾经营了起来,在台湾陈诚成为了真正的二号人物。



所以说,真正笑到最后的人是陈诚,他凭借着自己的正直以及忠诚成为了蒋介石多年如一日的心腹干将,而戴笠虽然同样对着蒋介石忠诚以及非常的有能力,但他终究因为实力的强大,而触及到了蒋介石的内心底线,失去了蒋介石的信任,最终失去了他安身立命之本,在他死后,他用尽了终生努力打造而成的军统被蒋介石彻底的改制了,受到了蒋介石的制衡,从这方面来看陈诚才是获得真正的胜利的人,因为对他们二人来说,蒋介石的信任代表了一切,而陈诚获得的信任比戴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