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神经活动、愤怒的老妪、懦弱的小伙子

昨天送儿子学习回来,在一个路口遇到堵车,原来前面发生了意外——一辆私家车把路边摆的地摊蹭到了,桑葚撒了一地,一个老妪正拉着副驾驶的门大骂。听不清楚她骂什么,但是言词激烈,光凭感觉,应该是不中听的。我爱人在边上说,这个开车的也是,赔一点钱不就算了吗?搞得堵了这么长!正说着,画风急转,那个私家车开始启动,老妪紧紧拉着副驾驶的门,被拖了十几米,然后跌倒在地,嚎啕大哭。而私家车一溜烟跑了,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前面路口边上的警察也随即驾驶摩托追了上去。

一个简单的事情,结局非常的不和谐,一边是满地的桑葚,坐地大哭的老妪,一边是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一边是被人欺负,悲苦至深,一边是后果严重,挨罚难免,良心受谴;一边是当事者深感“人生甚苦”,一边是旁观者感慨至深。

这样的结果一定不是当事双方所要的!为什么造成这样一个局面呢?

不管怎么假设场景、分析原因,小伙子逃逸一定是不对的!老妪言辞过于激烈可能也有点问题。至于老妪摆摊是不是靠前了半米,小伙子开车是不是心不在焉,可能都不是关键。

大抵被环境压迫太久的人,要不彻底绝望、慢慢消亡,要不都会成为不屈的斗士!老妪的可悲之处在于她并不能把握好谈判的重点,一味的施压,让开车小伙子彻底丧失了谈判的信心,一个在生活中经受压迫的人,遇到问题时,大抵都是反抗,往往会忘记问题是可以通过谈判解决的,这是老妪的可怜、可悲之处。

大抵一个生活经验欠缺的年轻人,遭遇到一个突发事件,大多数都是头脑一片浆糊。小伙子的可恨之处也在于此,且不说撒在地上的桑葚没多少,就是那一篮子桑葚,全赔了估计也不过几百元。犯得着为了几百元去违背良心?犯得着为了几百元钱去肇事逃逸?头脑一片浆糊的时候就乱了分寸,不能理性对待,这是幼稚的、可笑的,结果是可恨的!

人类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差异性”,人与人的差异性体现在行为上,原因却在心理那端。我想正是人类的“差异性”造成了各种矛盾、冲突。但也正是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整个人类社会也因此而诞生。小伙子和老妪之间的矛盾冲突,正是他们面对问题时的不同反应造成的,两者都不能“理性”的去思考,无法找到坐下来谈一谈的可能,悲剧自然在所难免。

人的神经系统控制着行为,从生物体的角度来看,小伙子和老妪的神经系统都已经发育成熟,每个人的神经系统构成差异不大,造成人与人“差异性”的关键就在于“经历”了。不同的“经历”产生了不同的“记忆”,塑造了不同的神经网络,从而在面对相同的问题时,就会有不一样的反应,我想这可能是人类“差异性”的根本。

如果把人看成一台机器、一台计算机,固化到底层的程序一定包含着一些基本的需求,以及这些需求的解决办法,这些需求大致包括呼吸、饮食、睡眠、性需求、生理和分泌的需求。这些需求与生俱来,解决方案也与生俱来,固化在每个人的神经系统之中。这些基本的需求会极为深刻的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

但面对自然环境或社会活动时,通过不同的“经历”,神经系统训练出新的模式,来满足人的基础需求,这样人类自然而然的会产生另外一些需求,例如安全、健康、道德、工作、家庭、财产所有等。这便是人类神经系统的奇妙之处: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延伸性,发展的可能。

人类神经系统的奇妙之处不仅仅在于这样的演绎,还在于其运行的模式,人类的神经系统的运行更多是依靠各种激素、神经递质的分泌、浓度水平来控制。当老妪的摊位被蹭翻之后,她的诉求、愤怒立马让她内部激素水平发生改变,瞬间转化成斗士,而小伙子在遭遇到突发事件和愤怒的老妪时,瞬间进入到软弱、逃跑的状态。两个人一系列的行为便不由自主的展开了。

当然,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就格外呼唤理性的力量,人类的理性思维大多集中在大脑皮层,我个人的理解,理性的思维在神经运动中起到的作用,更多是一种抑制作用,“理性”决定了一个人神经活动的输出,同样的事情、环境、刺激下,不同的人的神经活动的输出也不同,理性更加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把老妪换一个成功的商人,把小伙子换成一个中年教师,整个事情的结局有可能完全不同。

从一个突发事件,重新梳理了一下自己对神经系统、理性等看法。非常渴望在这一块知识,不同观点的碰撞,欢迎大家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