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进口日本的微型汽车?

梁山伯0371

日本的微型汽车又称K-car,它属于日本特殊的国情产物。

对于一款销量较普通乘用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小车,它的兴起要追溯到战后的日本。那时候日本出了一条规定:买车必须提供私家车位证明(不管租的还是买的),才能上牌,对于弹丸之地的日本国土,这个规定跟国内限牌政策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后来政府觉得这项规定不仅不利于汽车市场的兴兴向荣和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于是脑洞大开的追加了:凡购买排量0.36升以下、长宽高不超过3000x1300x2000mm的乘用车,无需提供车位证明,正是这个政策的引导下,确立了K-car轻自动车的市场地位。

经历了几十年里大大小小的7次修改,最终于将K-car的长宽高放宽至3400x1480x2000mm,排量也提至660cc,最大马力不超过64ps。凡是不超过这个硬性规定的车辆,都可以纳为轻自动车行列,固享受国家补贴、上牌优惠、保险和税费优惠以及无车位证明购车等多项优惠政策,于是轻自动车领域不仅有常用的家用车,还有商用性质的小型货车、SUV以及极具玩乐性质的小跑车等。

除了国家政策扶持外,实用性也是K-car得以热卖的关键。为了在有限的尺寸下提高空间利用率,几乎每一辆K-car都拥有近乎一致的方正外形,虽然从空力学角度和重心来说存在不利因素,但它的研发重心只要满足日常使用便利,足以应对狭小的道路和限速100的高速行驶环境即可,况且64ps的马力上限也不是给你拼极速用的。

虽然K-car尺寸小、排量小、马力小,但在空间表现与飞度等车相比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油耗表现可是要优胜许多。为了将成员空间最大化,发动机舱的体积被一度缩减,车头部分的缓冲区不大,但通过受力区的合理分布和超高刚性钢材的应用,在碰撞安全保障方面早已跟普通乘用车无异,获得JNACP五星评定的车型也不在少数。除此之外,丰富的舒适配置和主动安全配置也并没有因为它娇小的身形而缺席,什么主动刹车、自适应巡航等应有尽有。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综合素质那么高的K-car并没有因为小一圈的尺寸而在售价上让步。销量最好的本田N-BOX的起售价可是要138.5万日元,丰田PIXIS MEGA也要135万起,要知道尺寸更高动力更好的飞度起售价才142.8万日元。别说以进口方式引进,你确定中国消费者能接受折合人民币8万多起(没算关税)的K-car们吗?国内也不是没有过K-car车型,至于市场表现,看看浪迪和北斗星就知道了。(botzi)


DearAuto

日本的K-Car在本地是相当受欢迎的,是专门属于日本的一种汽车分类,是日本运输省订下的一种汽车规格,称其为轻自动车。日本政府专门对K-car车身尺寸与发动机排量有着严格的标准,长3400mm以下、宽1480mm以下、高2000mm以下,排气量在660cc以下(也就是0.66L以下)且最大功率不超过47千瓦,符合以上规定的车型被称为轻自动车(K-car)。

K-car车型在日本也享受着许多优惠政策,这也是其能够如此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比如日本私家车须交车辆买价的5%购置税,而K-car只需3%,除此之外自动车重量税、自动车税都相比普通轿车要低很多,最重要的是日本的购车这需要证明有停车位才可以上牌照,但在日本许多地区K-car车型是无需提供停车证明的!

不过,在日本如此受追捧的K-Car在国内却很少,在国人喜欢SUV,追求更大的空间,所以K-Car不怎么受待见。

其实我国早就有了K-car了,先前所说的江南TT(铃木奥拓)就是最近进入中国的K-car之一,在当年刚刚引进的时候,继承K-car价格低廉的优点,降低购车门槛,受到一时的追捧。但是在空间以及动力方面实在差强人意,毕竟我国不同于日本的三口之家,我们出行拖家带口基本会是5人或者以上,这时K-car小巧的优点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缺点了,而且小排量发动机在这般负担下,动力实在是羸弱不堪,所以奥拓就悄悄地增大排量。


汽车很听话

国家不敢进口,如果进口,根本没有柳州五菱,长安,松花江,昌河等这些微型车企业,无论日本哪个公司的车,正常驾驶正常保养,寿命都会在十多年以上,或者五十万公里不用怎么维修。而且油耗极低。


本色农业

首先说一下为什么微型车在日本能够大行其道,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国家生产发展从实际出发,微型车排量低(0.66的排量)节能环保,受政府打击扶持的。在税费,停车费用等方面有很大的优惠。并且日本地铁覆盖率是中国的5倍,公共交通便利,出行方便。因此小型车在日本随处看见,占日本汽车市场的百分之30左右。



说一些在什么不进口这种微型车,这种微型车进口价格会比飞度还要贵,并没有价格上的优势。我们中国家庭的人口数量比日本大,车内空间表现不够好。事实上这种微型车作为市里代步非常合适,但是长途行驶并不适合。还一个重要原因是国人觉得这车子又小又LOW,不符合国人“大为美”的审美观点。




小强说说车

中国人喜欢大车的消费心理,跟美国比较像。在美国汽车销量排行榜前十中,清一色中级以上车型,根本看不到小车的影子。别说前十,一直排到前五十,有没有小车的席位也很难说。小车在美国市场上,完全是弱势群体。欧洲跟美国就有很大的不同,在欧洲销量前十的车型中,一多半是福特嘉年华,标致207这类小车。曰本的车更小,比小车再小一号的微车能占曰本汽车销量的半壁江山。在曰本,差不多每两户人家就有一辆小型车。

未来中国是年轻人的世界,我们希望通过玛驰来培育他们对品牌的忠诚度,在他们换车时,可能会选择奇骏,天籁等。任勇的这蕃话代表了合资厂商引进小车的一个重要战略考虑。年轻人的经济实力可能不足于买大些的车,但当他们消费小车时,对某品牌的质量会有一个认识,有眼光的厂商会不失时机地从年轻人抓起,培养回头客。

这也就是合资厂商为什么会拿来小车,而在市场表现欠佳的情况下,对精品小车还是不抛弃不放弃。不做小车,会放弃年轻人的市场,不做精品,有损品牌形象。

此其一。合资厂商盯着小车不放,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战略目标,因为将来的中国市场,必将是小车的天下。

汽车厂商在小型车上赚钱是最辛苦的,卖十辆小车赚的钱未必有卖一辆大车赚的钱多。很多合资厂商手握市场上呼风唤雨的中高级车型,这种车赚起票子来如拾草芥,但他们还是不忘把小车带到中国来。带到中国来的合资小车往往时运不济,销量上半死不活地硬扛,能不能赚到钱很难说,但并不妨碍厂商前仆后继地引进小车。

东风曰产的玛驰来得特别不是时侯,因为两款在世界上都比较牛的曰系小车,本田飞度和丰田雅力士,在中国混得都比较惨,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铁男春秋

自从买车了之后,我老婆总会在路上说,还好我们买了这辆车,看起来不算寒酸,还行。

车买了一年,连下雨都不敢送两个孩子上幼儿园,还要我骑电动车送孩子。我艹,买QQ和劳斯莱斯有啥区别?还不是自己的面子问题?当然了,我穷嘛,老婆开车上下班,我骑电动车,不用喷了。


用户6991736793

七八万元买台排量1.0以下,车长3.8米以下的微面,不骂你有病才怪。实际上国内10万以下的合资车车价已基本跟国际接轨,有的车型已低于国际市场售价,国产车就更不用说。引进国内的典型K-car车型是昌河北斗星,有几人买?


废话箩筐

进口过啊,现在还有卖的呢。典型的江南奥拓,铃木北斗星,铃木浪迪,不过在中国都水土不服,销量不加。说到底,日本流行是日本的政策,不要停车位,税费少,非轻自动车则要有停车位才能购买。中国则没有这方面的扶持,甚至前些年1.0以下排量的车还不能上高架。当然中国人买车也喜欢大一号的,全家都能坐,所以别说微型车了,现在小型车市场也在萎缩


出于搬砖胜于桃李

我之前用的是凱迪拉克!买这车主要是因为面子问题!想要的就是能装B、能光宗耀祖向人暗示我很有钱比身边那些朋友有面子!现在用车是铃木的吉姆尼主要是考虑它的实用性和方便性!下一步想要的是铃木的英格尼斯!省油、方便、实用!我现在的体会是、车本来就是一个消费品、一个交通工具而已!国人的心态值得担忧!


开心的肥大佬

主要是进口的微型车加上关税价格不菲,比如铃木的吉姆尼起步价也得14万多,办下来将近二十万了,有这钱都能买合资的B级车了,高昂的价格注定这类车是小众车型,土豪的玩物。对寻常消费者而言,明显是不会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