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载冀往」河北人物传石家庄卷之十七——中央军委授予的“全军模范工作者”王鸿禧

关注“方志河北”我们一起涨知识

石家庄地处河北省中南部,东与衡水接壤,南与邢台毗连,西与山西省为邻,北与保定市交界,距北京270公里。石家庄市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禹贡》记载,夏禹时期为冀州地。春秋时期域内先后建有鲜虞国(都城在今正定新城铺一带)、鼓国(都城在今晋州城西)、肥国(都城在今藁城区城西南城子村一带)。战国时期鲜虞人建立中山国(都城在今平山县城北下三汲一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属巨鹿郡(郡治今巨鹿县)。西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始置恒山郡(郡治今元氏县西北)。石家庄历史上名人辈出,处处都有名人的足迹。本期重点介绍近现代人物。

解放石家庄

王鸿禧(1923—1988),正定县人。幼年时家境贫寒。1940年,带着缴获的枪支参加八路军。194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正定县县大队侦察班班长。战斗在敌人的鼻子底下,除搞侦察外,还割电线、破交通、除汉奸、端炮楼,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的反攻作战。

1947年11月,在攻打石家庄的战役中,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29团6连担负突破市内沟的任务。当时,王鸿禧任连政治指导员。他四次率排以上干部和骨干抵进敌前沿,用各种手段进行侦察,对敌人暗堡及火力点位置进行编号,并选定了攻击出发阵地。11月10日战斗打响,敌人的火力狠猛,攻击严重受挫,他纵身跃入沟内,用集束手榴弹将敌暗堡炸毁,掩护全连迅速攻占沟内沿阵地。从10日下午4点到11日凌晨1点,从突破到坚守,整整拼杀了9个小时,连续炸毁敌人数十个碉堡,巩固并扩大了突破口,为大部队解放石家庄铺平了道路。六连因而荣获纵队授予的“英勇顽强杀敌立功突击队第六连”锦旗一面,全连集体立大功。王鸿禧还受到朱德总司令的接见和表扬。

王鸿禧任指导员期间,用自己的行动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他爱兵胜似亲兄弟,是全军有名的带兵模范。行军时,他帮助体弱的战士扛枪、背背包;宿营后,他跑前跑后给战士铺稻草、挑脚泡;晚上,战士们都已酣然入睡,而他却悄悄地给战士们盖被子,烤湿鞋,缝衣服……。作为指导员,他不仅在生活上对战士们关怀备至,而且更注重从思想上关心战士们的成长,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教育他们为解放普天下的阶级兄弟而战斗。尤其是对待“解放”战士,他从不歧视,而是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引导他们,使他们处处感受到人民军队的温暖,懂得了自己是在为谁打仗。在他任指导员期间,有53名解放战士成为功臣、模范或战斗骨干。解放战争时期, 6连先后获得纵队、旅、团授予的“铁的连队”“团结巩固铁的连队”“团结巩固遵纪大功连”等多面锦旗。

1949年6月,华北野战军19兵团奉命西进协同西北野战军解放大西北。由于远离家乡,环境艰险,有些连队出现了个别战士开小差的现象。但王鸿禧任教导员的一营全体指战员,士气高昂,积极请战,没有一个逃跑或掉队,成为西进大军中的一面旗帜,荣获纵队授予的“团结堡垒”锦旗。1949年9月12日,解放甘肃省同心县城后,王鸿禧带一排人组成工作队,暂留同心县建立民主政权,开展地方工作,他任同心县人民政府县长。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率领工作队组织、武装群众,建立人民政权,清剿土匪,维护社会治安,受到当地回、汉族群众的拥戴。

1950年9月,王鸿禧参加了西北军区英模代表会,并作为西北军区的代表赴京参加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被中央军委授予“全军模范工作者”称号。

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参加了第五次战役,荣立二等功、三等功,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和志愿军总部颁发的军功章。回国后,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曾先后担任师后勤部政委、团政委、师副政委等职,1978年10月离休。

1988年病逝,终年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