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王”诞生,千人同品最大盘笋粥!第四届张槎国笋文化节开幕

重达5.3公斤的张槎沙口笋荣登“笋王”宝座,近千名市民同吃最大笋粥,这个端午节张槎有笋嘢!16日上午,佛山(张槎)2018年第四届国笋美食文化节启动仪式暨“西华里杯”笋王争霸赛在禅城区张槎街道西华里拉开帷幕,一系列精彩活动轮番上演,为市民带来一个“舌尖上的端午节”。

5.3公斤!“笋王”诞生

16日上午,经过一轮精彩的舞龙和舞蹈表演,第四届“笋王”争霸赛拉开帷幕。本次大赛共吸引了来自张槎各村居25只大头典笋参加。经过激烈角逐,最终重达5.3公斤的击败其他参赛者,荣登笋王宝座。

“食在广州,厨出凤城,师出张槎”张槎是竹笋的故乡,其沙口竹笋更曾经远近闻名,是极具地方特色的美食。沙口竹笋入口无渣、鲜甜爽口,可配肉、蛋和菜蔬同烹,叫人食过返寻味,驰名中外,每年销往港澳和海外市场的鲜笋制品,最盛时达1500 多吨。每年从6月起,张槎沙口笋渐渐成熟。笋农们盼了一年终于可以开始收割了。

为了弘扬本土美食文化,近年来佛山禅城连续四年举办张槎国笋文化节系列活动,大力开展张槎国笋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提升张槎的饮食文化水平,打造张槎的文化名片,促进张槎文化和旅游经济的发展力,向社会各界展示张槎特色笋文化。

和往年相比,今年的笋文化节规模和影响力都要进一步提升,除了在端午节假期期间在西华里美食广场举行美食嘉年华,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还将举行十大名菜评比和试吃系列活动,在8月份的闭幕式上还将举行千人笋宴。

为了进一步弘扬本土文化,开幕式上还举行了AR画册首发仪式及美食地图首发式。作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张槎是一片沉淀了厚重历史感的土地,历史文化底蕴身后,资源丰富,张槎在龙狮、龙舟、祠堂、书院、粤菜等方面底蕴厚重,历史上名人辈出。画册挑选了张槎最具特色的十大文化制作而成,融入了AR增强现实技术,读者可以通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下载“视趣”APP,然后用APP扫一扫画册正面的文化内容识别图,就能感受到精彩的张槎文化了。

除了AR画册之外,今年的国笋文化节还创新推出了手绘张槎美食地图,不仅饮食了张槎的美食点,更是把张槎的特色招牌菜详细地说明了,正可谓“一图在手,走遍张槎也不怕”。

千人同吃近4000斤大盘笋粥

除了笋王评选,开幕式上一锅由超20名厨师共同主理,用直径达3.8米、高42公分的锅做成的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盘笋粥也成为了全场焦点,吸引了近千名市民共同品尝。

“笋丝拆鱼粥是张槎的特色美食,体现了本土美食文化。” 佛山市禅城区厨师协会会长江欣灿介绍,这锅创纪录的笋粥由张槎本土10家酒家共20名厨师共同主理,整锅粥重达4000斤,用了500斤张槎本地沙口笋、500斤草鱼以及花生、黄豆等食材熬制而成,“我们的厨师从昨天晚上12开始切笋丝、拆鱼肉,早上6点开火,煮了4个小时才做成。”

虽然份量很大,但味道却依然保持高水平,江欣灿透露,秘诀在于对笋和鱼的处理以及对火候的掌控,“为了保持笋的鲜味要冻水落锅,鱼也要事先煎一下,火力要够大才能做好粥。”香气扑鼻的笋粥吸引了近千名市民排队品尝。

知多D

竹笋,在我国自古被当作“菜中珍品”,分文笋、毛竹笋和大头典几种。其中,大头典肉厚味鲜,最是难得。佛山张槎沙口竹笋具有大头典的明显特征,头大尾小,中间弯曲,成烟斗状,内如玉琢,香滑可口。龙舟水期间的沙口竹笋更是个大、洁白,可用来蒸、煮、焖、炒,令人回味无穷,即使白灼一道,也是一口爽脆,鲜嫩而无渣。

沙口笋的美味还具有“见光死”的特点。据了解,最好的笋是那种完全埋在地下的。而一棵笋破土而出的笋,只能要地面以下的部分。冒出地面的那部分含苦味,是吃不得的。为了笋的保持鲜味,笋农凌晨4时至5时开始凿笋,摘后立即上市。新鲜的笋肉要用滚水煮过,去其涩味,并且最好在当天就下锅,倘若到第二天,竹笋虽然没变质,可是笋壳发红发紫,鲜味、甜味降低,就再也吃不出口感来了。

而沙口甜笋取出后,就要尽快盖好其根部的土壤,才能利于下一个竹笋的生长。通常而言,一周时间新竹笋就可长出约10厘米。

【文/图】孙景锋

【作者】 孙景锋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