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畔·大理云舍:父女两代人守护600亩原生森林,只种老品种核桃

我叫祁楒媛,彝族,

今天我想给大家讲讲,

我们一家的故事。

▲ 祁楒媛

我的家乡,

是大理州永平县厂街乡瓦畔村,

有着大片的原生农作森林,

人迹罕至,植被茂密,

有最原始、最原生的山区农作物

有最生态的自然环境和最温润的气候,

这里是一片脚踏云彩的地方,

一年四季,拥有大山特别的美。

我们守护着其中的600亩山林,

那里有我们精心养育的老品种核桃树,

有父亲和母亲故土难离的心,

有着我不能割舍的故乡的云……

这里自古就是云南优质核桃产地。

曾经这一带大山深密,

农业发展极为落后,

交通和经济都处于与世隔绝状态,

直至90年代初,

这里家家户户才通上了电,

用起了电灯,

运输也处于人背马驮的状态。

我的爸爸祁正生,

1947年出生在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

厂街乡瓦畔村一个穷苦家庭,

少年时期曾脚穿草鞋翻山越岭,

步行一周到大理州民族师范学校求学。

1964年应征入伍,

23年部队军旅生涯,

转业后在云南曲靖市从事金融工作,

曾获得省级劳模,

他是一个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人,

他和妈妈始终用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这一点从我记事起一直没变过。

▲年轻时的父亲

▲年轻时的父亲和母亲

▲当劳模的父亲

1998年底,

永平县政府鼓励号召在外地工作人员,

回乡购买荒山发展家乡建设。

爸爸积极响应,

他说:

故土难离,

家乡太穷,

我退休后要回到我的家乡,

和乡亲们一起把家乡建设好。

于是爸爸和妈妈商量,

用夫妻俩的工资和少量积蓄,

购买了600亩的荒山山林,

种植原生老品种核桃树。

2003年,

我妈妈退休后也随爸爸回到这里,

步入了另一个天地。

起初山里不通公路,

下车后要走十公里的山路,

才能到海拔2100米的核桃种植基地。

他们俩硬是靠人背马驮,

把种植核桃所需物资运上山,

用垒土锤出简易房,

组织人力锄草开荒,

挖塘种树,

从几百米外山沟挑水浇树,

解决生活用水;

没有电,

晚上就点松明子照明。

山高路远,

老两口生活饮食不方便,

山里有一水潭可以养鱼,

就从县城买来鱼苗,

请人轮换挑四对桶,

用两小时,

才把放有鱼苗的水桶挑到水塘边,

自种粮食,

养起猪、鸡,

种上小菜,

解决了日常生活所需问题。

我们种植原生老品种的核桃树,

不是早熟早产的品种,

一般需种植十年几以上,

才进入丰产挂果期。

其特点就是晚熟,

果实优质,

果大、壳薄、仁白、味香、含油量高。

▲ 老品种的大麻子核桃


由于投入时间长,

成本运作高,

当地人也只在自家田间地头种植,

成规模的不多,

导致年年种树不见树,

人们的积极性并不高。

爸爸亲自到大理州林业部门,

还有云南省林业部门,

请教种植经验。

他的核桃种植经验,

为全县种植核桃起了示范带头作用,

永平县政府曾召开三级干部会议,

到他的林地召开现场会议,

总结出成功的种植经验在全县推广,

全县种植成活率,

从不到百分之四十提高到百分之九十。

▲ 永不停歇的父亲

为了促进当地的原生核桃种植发展,

父亲把近千株核桃树苗,

无偿提供给部分村民;

出资修通了汽车便道,

无偿的供村民通行;

为附近的村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使部分群众告别了人背马驮的历史。

近些年,

农业科技发展迅猛,

各种新品种核桃种苗推荐者络绎不绝,

爸爸却始终不为所动,

他常常教导我:

原生农业周期长,

收益低,种植不容易,

要保护好这有上百年历史的老品种。

不要让外来物种破坏了本地的环境,

我们这个地方的特产就是大麻子核桃,

这是我们这个地方的根植所在。

▲ 山沟沟里的核桃树

作为爸爸的女儿,

我也是原生种植农业的一员,

坚持原生种植,

立志和爸爸一样,

成为一个种植百年老品种的新农人。

我还在曲靖开了一家小店,

推广销售我们自己种的核桃和山货。

▲ 我的小店

由于回乡创业,

户口不在当地,

无法享受到当地的惠农政策,

全家可以说是省吃俭用,

爸爸妈妈的退休金,

加上我的小店的销售收入,

竭尽所有投入到了核桃林的建设中……

三分种植,七分管理,

我们这里水土养分足,

陡坡深沟的核桃树坡度达45度

基本就是天生天养,

房前屋后的核桃树有时候撒点鸡粪,

因为这里的物种多样性,

树很少得病,

我们只是冬季在核桃树脚刷石灰。

经过二十年生态种植的摸索和实践,

现在从防虫、治病、施农家肥、剪枝、

采收、传统烘烤等

爸爸都总结出一套完善的生态技术,

保证了核桃林品质。

▲ 刷石灰防虫

白露过后,

核桃成熟了,

很多已经是熟透开裂了,

采摘的工人爬到树上竹竿轻轻一打,

果实就自动脱落,

一部分人在下面捡果,

装车回家剥青皮。

▲ 捡果

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打果,

而不是等着都成熟落地了捡拾回去。

因为每一颗核桃从母树脱落的时间不是统一的,

自动脱落的核桃,

青皮已经没有生命力,

褐色素就会侵入到核桃壳上,

时间长没有被捡拾起来,

核桃就会被自己的青皮捂坏了,

桃仁是黑的,

烘烤出来颜色也比手工剥离的深。

大家都知道新鲜嫩核桃能卖出好价钱,

但我们从事原生核桃种植二十年,

从未在市场上卖过新鲜果。

拒绝机器水洗脱壳、

拒绝药水侵泡脱壳、

拒绝硫磺熏蒸,

从采收到烘制,

一直采用最原始的手作方式。

现在推广青皮水洗脱皮机,

速度快,

烤出来的果也白,

但是损伤果子厉害,

后期存放时间不长,

所以我们家一直坚持使用人工。

去完青皮的核桃,

会马上进上下左右都通风烤房,

放在距离炭火2米左右的竹笆上,

均匀散铺开,

每一拨进去烤房的核桃,

都要烘烤3天3夜,

烤制中途还要给核桃用耙数次翻翻身,

直至水分透干。

果子排队去皮有先后,

后点的自身青皮褐色素上色就深一些,

所以果子的颜色会有差别,

但味道不会变。

▲ 核桃的烤房和晒场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就这样在艰苦的环境中,

我们靠决心和信心年复一年的走过来,

现在核桃种植基地渐渐的完善,

基地的规模和环境,

比起以前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换,

政府已经把棠石路修到了家门口,

农村电网已通村村户户,

自己出资十万元修建的汽车便道,

已通所有林地。

这里除了树木的年轮在变,

舌尖上的美味让时间还停留小时候,

味蕾依旧能尝出的食物的真香,

我将家乡的朴实山货,

土蜂蜜、无饲料腊肉、山花椒、野生珍菌、会飞土鸡等,

带回到城里,

大家品尝后都说我们的东西物廉价美,

山里的食物吃起来是真有滋味!

从此我有了一个心愿,

让更多孩子尝到食物的本味,

自古以来的味。

▲土蜂蜜

▲ 腊肉

▲鸡枞菌

▲土鸡

▲野香菇

▲花椒

传统农业并非落后于创新农业,

不忘初心,

让我们的孩子及后代,

能够继续生态与自然的平衡,

让森林与城市的共融,

是我们坚守的动力!

瓦畔·大理云舍,

是我正在注册的产品品牌商标,

我的小店也叫这个名字,

欢迎大家来我们瓦畔的山林,

欢迎大家来品尝我们的核桃和山货。

我叫祁楒媛,

我爱我的爸爸妈妈,

我爱我云端的故乡,

我爱这片壮阔美丽的山林,

我愿意做一个新农人,

传承父母的初心理念,

守护着故乡这片沃土,

让这山里的珍宝被更多人知道……